三国里的经济学之三国金融战
上一期咱们说到了刘备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铸造了“直百钱”,瞬时间府库充盈,刘皇叔和他手下的大臣们信心十足,仿佛吞灭曹魏指日可待。

但是大家要清楚,一枚直百钱可以换100枚五铢钱,但是含铜量却仅为一枚五铢的三倍,这一下三十多倍乃至四十倍的通货膨胀降临到蜀中老百姓的头上,就算富豪也变成了穷光蛋,可想而知整个社会的发展能停滞到什么状况。
蜀中“大钱”不但让自己人吃了鳖,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与蜀汉接壤的东吴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东吴方面继续使用五铢钱,那么他们就要变相承担蜀汉一方带来的高通胀,于是也搞起了自己的货币。
东吴的方法简单粗暴,直接复制蜀汉模式,发行“大泉五百”,一枚这种货币可以兑换五百枚五铢钱,但含铜量仅相当于两枚五铢钱。没过两年,又发行了“大泉当千”,好家伙,这通胀力度可谓空前。
两国金融货币战打得不可开交,自然也会波及到曹魏。曹魏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封锁边境,禁止吴,蜀两国货币在自己境内流通,于此同时废除了金属货币,暂时使用粮食和丝帛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再加上曹魏的底子确实比吴,蜀要强很多,虽然有所损失,但远远没有到吴蜀那般民不聊生的地步。
蜀汉与东吴率先发动币制改革,试图从金融货币层面打垮竞争对手。但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乱世之中,百姓真是求一日安稳而不可得。反观曹魏,却是一直试图稳定物价,给民众以稳定的生活环境。孰优孰劣,大家一目了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