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 2018年8月
搬运在微信公众号“媛本是这样”
八月的书单: 《思考,快与慢》,《面纱》,《免疫》和《一个人的朝圣》

《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也是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在年初看《错误的行为》的时候,卡尼曼教授的名字就在书中不断被提及,他是理查德泰勒的朋友也是很多学术结论的启发和指导,甚至包括著名的“心理账户”的命名。
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讲解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系统和慢思考系统,作者把他们分别称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通常是依靠直觉,经验进行快速的下意识的判断,系统2是有主动意识的、有逻辑计算和推理的思考模式。但是系统2是需要被激活才会去使用的,所以,人如果思维懒惰,系统1的判断就是主导。
本书的结论不只是告诉我们,不要偷懒,要主动调动自己的系统2,进行理性有逻辑的思考,而是仔细解释了系统1是如何运作的。 正因为系统1在日常生活中占了更多的主导,为什么经济学家推演出来的那些经济模型通常是失效的。 因为,所有的经济学模型的第一个假设前提是:人是理性的,人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人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但,人并不是理性的。 不理性相对的不是感性,而是思维依靠直觉、经验。。。 这就是我们的偏见。
我很喜欢这本书对于偏见的汇总。 我平常时常和自己的成见进行”人神大战“的,也对周围人在平常的判断中带出的偏见很有兴趣。 以前就和朋友说过,有些事需要用一生去对抗,比如体重,再比如偏见。
你会发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遇到大家越讨论越混乱的情况,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人们带着偏见。 举些类型
1. 典型型偏好:过度关注典型、偶然的时间,忽视背后发生的概率和规律
2. 因果性偏好:对随机时间进行因果解释,但其实可能只是相关关系
3. 光环效应:对先接受的信息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4. 框架效应,只是因为对同一事件的描述顺序和角度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5. 禀赋效应,这个我最喜欢了,也是在《错误的行为》书中反复解释的一个理论: 人们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会觉得它的价值更大。 也就是,得到一件东西的喜悦如果有一个参数,失去它的时候的悲伤参数差不多是喜悦参数的一倍。
有意思的是,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是理性的,大概这也是系统1产生的直觉和偏见。
不过,系统1有个作用是系统2不具备的,那就是在很多关键紧急的时刻,潜意识的决定往往是关键致胜的。这里,我马上联想到的是去年的热门电影《萨利机长》,萨利机长在引擎失效后,几十秒内决定将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机上一百多位乘客安然无损,英雄式的迫降却在事后被调查公司质疑
可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后来经过反复多次的听证会辩论和计算机模拟,计算机终于得出结论,萨利机长好像是下意识的决定竟然是当时条件下可能唯一正确的选择。
潜意识背后可能被一个我们还无法理解的算法支撑着,但他肯定来源于我们的知识,经过的事情、性格的偏好等等很多内容。
所以,学习吧,让系统1更加准一点儿,让系统2更加勤快一点儿。
《面纱》

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曾经非常激赏, 也喜欢《刀锋》,但是没有很喜欢《面纱》,追寻内心的安宁是作者的主题,只是太刻意了。 因为是小说,不剧透了。只喜欢两个地方,瓦尔特知道妻子背叛他的时候决定去霍乱爆发的湘潭镇,那是真心的崩溃,同归于尽的崩溃。还有接近结尾在香港的那段故事,才是真实的人性。不剧透, 有兴趣的自己去读吧。
剧本被拍成了电影,不过结尾处理不同。
《免疫》

本书讨论的是疫苗这个话题,现在也是一个社会热点,所以看到这本书,打算干脆买来彻底学习一下。 和普通的科普读物不同,作者是个散文作家和诗人,不是一位医学专家或者生物学家。她是在为自己孩子的健康做各种决定的过程中,因为一直面对各种互相矛盾的观点,总是纠结于判断这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而深深焦虑。
本书写的就是作者在面对这些关乎健康的问题时所做的研究、对比、分析和思考。此书的一个文化大背景是,在美国,很多人对于疫苗有着某种偏见/恐慌甚至抵制,有可能是对于医药公司的不信任,也有可能是因为疫苗本身来自病原而让有些人心里觉得恶心,甚至有些人会联想到吸血鬼的传说。。。 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对这些观点进行解析。
这本书首先是对于疫苗科学知识的普及,但我更欣赏的不只是她科学辩证的态度,而是她的公共意识和哲学思考。书中讨论到个人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关系,举个例子:父母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接种到最全最好的疫苗,得到最好的保护,但有个研究,一个注射过疫苗的孩子放在一个周围都没有注射疫苗的群体中,患病率其实高于那个本身没有种疫苗但是周围人都接种疫苗的孩子。有意思的角度也很有启发,更好保护孩子的方式是让他生长在一个健康的社群中,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想,就会更关注公众环境和公众健康。
当然,作者没有涉及,有些国家,疫苗还可以偷工减料。。。
《一个人的朝圣》

主人公,哈罗德先生,和妻子生活在一个英国南部的小镇,在一家酒厂工作了四十年,默默无闻,平凡安静,退休时也是悄无声息,和妻子感情不冷不热,生活平淡往复。 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是二十年没见的一位老同事奎尼。奎尼得了癌症,来信告别。奎尼和哈罗德共事时,关系不错,开头只含糊的说到哈罗德对她有些特殊的记挂。 他给奎尼写了回信,然后找邮筒邮寄,但一边走,一边开始想起自己的一生,好像某个闸口打开,他就没有停下脚步,开始是走过一个邮筒,又走向下一个邮筒,后来决定,干脆直接走到奎尼那里去看望她。 对,是走去,600多英里。 差不多等于北京走到南京吧。 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喜欢这种故事,作者如同一个没受过训练的保龄球手,抛下一只球,它会按照它的轨迹,走出你想象不出的弧线,击中想象不到的目标。 不做剧透了,留白给有兴趣的读者。
一个人在路上,必定是个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自己和生活关系的行程。 作者和翻译的文笔都很好,喜欢中间很多描写。 抄录随便一段:
“前方的黑山和马尔文山矗立在视野两端,哈罗德可以看见远处工厂的屋顶,格罗斯特大教堂模模糊糊的轮廓,还有一些微笑的影子,一定是房子和来往的汽车。那里有如此多事情在发生,如此多生命在忙碌,受苦,奋斗,全然不知在这座小小的山上,有一个他作者,静静眺望。又一次,他觉得自己既超然物外,又是眼前世界的一部分,既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不过是个匆匆过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