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新闻历程
尽管我现在执着于数据的跳跃,但是别忘了曾经我也是一个文字的舞者。——题记
最近一直在整理以前的资料,今天上午整理的是在自强做编辑时的资料,感慨万千。记得那是在2008年的初夏,赤日炎炎,我下定了决定转到新闻中心。再给宋璧君发完邮件后,她给我打的电话约我在法学院面试,当时不知道她跟我是同一年级,还傻乎乎的叫她学姐。稍微聊了几句以后,她了解到我和达奕璇、邓文慧是同班同学,就决定收我进编委会。于是我直接跨越了记者,就到了编辑,开始尝试着发稿。记得第一次发稿后,宋杨还在下面留言:新来的编辑很好很强大。
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关于汶川地震的,题目是叫做中国加油:写在大灾不断的2008。
接下来就是我编辑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幕了。当时吵的沸沸扬扬的“高架桥事件”,成为了我关注的对象。最初只想的是做一个有关老牌坊的专题,经过张杰的修改,变作了高架桥。记一下和我第一次作专题的人吧,达奕璇、张彤霞、刘俏、段劲松、张笑迪。后来我们还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这篇稿子也引起了众多的关注,我还记得那时是7000多的访问量,很怀念的一个数字。
暑期到了,又来到了一年一度的皇皇武大。只记得和刘高阳去采访赵林被严词拒绝;和张雪、达奕璇去采访李维武何萍夫妇他们的渊博;和刘高阳、刘俏去珞珈山庄堵邓晓芒等到了八点多,从珞珈山庄一直采访到了他家;和刘高阳、刘俏一起去珞珈山上的十八栋,被咬的腿上全是疙瘩,在下山的路上发现了各种墓碑。很遗憾,由于缺乏经费,皇皇武大也未做成。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由于理念的分歧,我和刘高阳刘俏所做的关于纪念潘晓讨论的专题未被通过,于是我们转投《中国青年》在那发表,成为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开学后,我就忙于校会和青协,自强就成为了各种打酱油。在这一阶段有单独写的《财经》举办的沈明高的《华尔街劫难与中国选择》的讲座;和刘俏、张彤霞、达奕璇在谭崇台执教60载纪念会采访的顾海良校长;和张彤霞、达奕璇在行政楼门口堵了一下午新来的李健书记采访未果;和朱倩、熊雄、肖文斌做的关于学生话语权的专题;和黄晞、李绍辉采访喧闹一时的新闻先生新闻小姐事件,采访郭珺。
原来的我想做一个财经记者,因此还修了新闻学的双学位,还自称新闻院的人。在新闻院认识了一大帮人,现在想起来还是唏嘘不已。
到底是时光改变了我,还是我的自我逃脱?
最近一直在整理以前的资料,今天上午整理的是在自强做编辑时的资料,感慨万千。记得那是在2008年的初夏,赤日炎炎,我下定了决定转到新闻中心。再给宋璧君发完邮件后,她给我打的电话约我在法学院面试,当时不知道她跟我是同一年级,还傻乎乎的叫她学姐。稍微聊了几句以后,她了解到我和达奕璇、邓文慧是同班同学,就决定收我进编委会。于是我直接跨越了记者,就到了编辑,开始尝试着发稿。记得第一次发稿后,宋杨还在下面留言:新来的编辑很好很强大。
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关于汶川地震的,题目是叫做中国加油:写在大灾不断的2008。
接下来就是我编辑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幕了。当时吵的沸沸扬扬的“高架桥事件”,成为了我关注的对象。最初只想的是做一个有关老牌坊的专题,经过张杰的修改,变作了高架桥。记一下和我第一次作专题的人吧,达奕璇、张彤霞、刘俏、段劲松、张笑迪。后来我们还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这篇稿子也引起了众多的关注,我还记得那时是7000多的访问量,很怀念的一个数字。
暑期到了,又来到了一年一度的皇皇武大。只记得和刘高阳去采访赵林被严词拒绝;和张雪、达奕璇去采访李维武何萍夫妇他们的渊博;和刘高阳、刘俏去珞珈山庄堵邓晓芒等到了八点多,从珞珈山庄一直采访到了他家;和刘高阳、刘俏一起去珞珈山上的十八栋,被咬的腿上全是疙瘩,在下山的路上发现了各种墓碑。很遗憾,由于缺乏经费,皇皇武大也未做成。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由于理念的分歧,我和刘高阳刘俏所做的关于纪念潘晓讨论的专题未被通过,于是我们转投《中国青年》在那发表,成为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开学后,我就忙于校会和青协,自强就成为了各种打酱油。在这一阶段有单独写的《财经》举办的沈明高的《华尔街劫难与中国选择》的讲座;和刘俏、张彤霞、达奕璇在谭崇台执教60载纪念会采访的顾海良校长;和张彤霞、达奕璇在行政楼门口堵了一下午新来的李健书记采访未果;和朱倩、熊雄、肖文斌做的关于学生话语权的专题;和黄晞、李绍辉采访喧闹一时的新闻先生新闻小姐事件,采访郭珺。
原来的我想做一个财经记者,因此还修了新闻学的双学位,还自称新闻院的人。在新闻院认识了一大帮人,现在想起来还是唏嘘不已。
到底是时光改变了我,还是我的自我逃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