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经济史》读书笔记
钱穆先生所著《中国经济史》实为钱穆先生50年代的讲课笔记,由其学生叶龙整理而成。因而更像是一个研究成果,而非面向读者的书籍。全书从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到明清时期“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税,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涉及众多历史名词,读起来难免有些生涩难懂。
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是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从中也可感受到各朝代的兴衰成败。井田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小规模农业经济,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至秦朝,政治体制由封建制度变为郡县制度,加之冶铁技术发展,由商鞅废除井田制,开始了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最终因苛捐重税致秦灭亡。
西汉时期经济思想则分两派,一派以董仲舒、贾谊为代表,倡导统制的计划经济;另一派以司马迁为代表,遵从人的本性,倡导极端放任的个人主义经济思想。司马迁说: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人的欲望便是想看尽天下美丽之色彩,听尽天下悦耳之声音,尝尽天下美味之食物,人人想过安逸快乐的日子,有自我得意的荣耀人生。所以不如依其所愿,放任自由好了。太史公这一段话放到历史长河中,不免让人看到他的目光远大。桑弘羊所倡导的盐铁国营制度,是最早的国有企业。大幅增加了国库收入。
东汉时期的主要财政收入为田租、盐铁征税和卖官鬻爵。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实行均田制度,不论贫富一律平均摊派税负,目的是要改变原有强大宗族势力。结果却导致豪强垄断和贫富不均。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是印证。寺院经济非常繁荣。隋朝开丰衣足食之世。隋文帝生活节俭,轻徭薄赋,带来了仓廪府库之盛。人口也达到历史峰值。至隋炀帝大兴土木,三下扬州,财政支出大损民生。
唐代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之一。唐代创立的租庸调制为盛世打下基础。简单说来, “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有一项,要一项。百姓安居,财政稳定。唐后期,因人口增加,土地分配不均,导致政策失败。唐德宗时期改为两税制,认田不认人,以资产作为标准征税,因为政府摊派,加剧了贫富悬殊。唐代的漕运、蚕桑业、海陆交通及商业贸易均十分发达。长安、洛阳、扬州、南昌、广州等数十城市繁华。
宋元乏善可陈,明朝施行鱼鳞册,大约就是现代的户口制度,并且依据户口征税,清代收地丁合一税。富民出财,贫民出力。且添丁不再加税。清代人口激增,由2000多万,渐渐接近4亿人口。
综观此书,适宜学术研究者,不太适合大众阅读。耐心看完倒也有所收获。
© 本文版权归 Travis.t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