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无罪】实体得罪了谁——茶行业几种有意思的业态(上)
论茶零售

难!
难!
难!
2019年10月,上海,算不上秋高气爽。走进某大型茶叶市场,扑鼻的茶香确实心醉。不同寻常的是,不经意间又多了几家“旺铺转让”,既是“旺铺”,又何以转让?即便一家却有变故转让,为何转让的店铺一茬又一茬呢?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爱在这些不讨喜的地方瞎好奇。
围桌喝茶的,几个茶老板都是业界有名的人物,这样的老板见过不少,不是我有多大能耐,而是茶行业里最不缺遇见大角儿,这个名誉协会,那个总代,那个大区经理,多了。天南地北的茶会场合,不管到哪,总会冒出那么些个。
甲老板说,“快了,再坚持坚持,今年关口一过,明年就是春天。国家要在茶产业上放口子,生意要好起来了...”
乙老板说,“是啊,该反弹了,不可能再坏了,不可能的...要成什么样了”
殊不知2019年关口是什么情形,不必多言。唯一能让我想通这事,只有墨菲定律。
在茶行业,尤其是普洱茶十分特殊,库存即产品,库存有多少,老板就有多大。
每年三月四月春暖花开,滇西南茶山的芽叶一波更比一波鲜。以茶农、茶厂为代表的上游产业,老乡的宣传理念永远是那么简单纯粹:旱也说“今年茶好”,雨也说“今年茶好”。经初制所的双手参与,精制厂的机械流水线参与,源源不断往市场输送库存。
在茶行业市场下游,这样的传统经销老板,大多有丰富的资源和资历,10年不少,20年不多,多半在2008~2015期间切身尝到市场的红利。当下市场已转移至存量时代,彼时我要是跟他们讲“轻资产,重运营”的经营策略,大概是要碰鼻子灰。
可是,跟市场说库存,说不通!消费者没有忠诚度可言,也不需要忠诚度。自由市场,谁和谁的客户还是深度绑定的?然而,茶老板与茶老板之间还存在“我的客户你别动,你的客户我不碰”的保守作派。其次,终端零售高昂的运营成本又让茶老板之间无法开启价格内卷。在茶老板眼里,茶是不可能“促销”的,总之不可能降价,不只是行规,也是尊严。(该原因复杂,另开篇幅讨论)
对于经销和终端者来说,连价格促销的权利都没有,意味着失去根本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多数终端茶商在产品策略和服务上又无法推陈出新,更放大了终端经营的局限。说白了,茶就算烂在手里,也难以变现。唯一确幸,普洱茶的先天基因就是:茶放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