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令你感觉来日可期的事情
查看话题 >写在写书五周年:关于父母爱情(开篇作序)
这是写在系列的第20篇文章,同时也是我准备记录父母爱情故事的序章。
父母爱情,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五周年主题。但具体的写作形式一直未曾决定下来,光这个开篇题词就重写了三遍,始终觉得不尽如人意。本想着以上中下三篇系列的形式来呈现,但在和好友们反复沟通过后,最终决定以序言的方式开启回忆记录,后续将以中篇小说的形式进行内容讲述。
之前的五年创作时间里,我曾撰写过身边很多同龄人的爱情故事,或欢喜或悲伤、或感动或惋惜,既有单独成篇,也有融在小说内容中,但这些都是以第三者旁观的方式切入其中,以一种审视态度来阐述一方好友所表现出的爱情观与态度。
而今,当我真正决定操刀父母爱情这个选题时,思想维度反应出来的心理状态其实是慌张而又沉重的。毕竟不同于年少时的情爱,这种经过岁月沉淀后的平淡纯粹,以我的年岁,即便作为亲历者,也是很难做到洞察理解以及客观表述的。
但我依旧试图在寂静夜里铺开画面,在写书5周年这个比较关键的节点,跨过时间的代际成本,去给一直想讲述的父母爱情写上一个暂时句点,以待明日。
以下为开篇作序:
“人的一生不都是平淡,并且拥有很多苦难”。
2020年初,因疫情突发的原因被滞留在老家待了三个月,整理房间的时候,有幸见到我家郑女士从孩童到如今知天命年纪的影像记录。
照片少到可怜,硕果仅存到现在只有五张而已。分别是:婴儿时,我的姥姥抱着郑女士拍的周岁照;我小舅周岁时,姥姥一家的全家福;高中毕业时,郑女士和闺蜜一起郊游的合影;结婚时,郑女士和我父亲楚先生的结婚照;我一周岁时,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往后的岁月里,没有在进行任何胶片形态的影像记录。
将照片一字排开,从目光清澈到眉眼含笑,看到的是郑女士快乐简单的前30年。随后从手机里翻出前几年郑女士和楚先生出去旅行时拍下来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发现除了岁月雕刻在面容上的痕迹外,笑容中也蕴藏着黯淡的忧愁。
没错,是那种没有期待的黯淡,以及洞悉世事的忧愁。
这种变化,想来不仅源于年岁的历练,更多在于家庭琐事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于是,我一直有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抛却青春年少时期的荷尔蒙吸引,爱情,对于已经成家立业的中年人而言,是否早已不像最初时那么纯粹?以世事渡人心,曾经海誓山盟的婚姻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依赖、是责任,还是将就?
我当然清楚,这个问题无法做到一概而论,永远没有唯一标准。毕竟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原因千奇百怪、相伴而行的原因各有千秋,相看两厌的原因也大相径庭。
但我依旧试图探索答案。
平心而论,刨除是我母亲这一层身份外,对标身边同年龄阶段以及生活层次的中年妇女,郑女士算得上是一位被时代洪流所耽误了的独立女性。

我有三个舅舅,一个姑姑。郑女士是姥姥家学习天赋最好的那一个,也是最不受宠的那一个。即便我母亲作为全村唯一一个以全县前10名成绩考上师范院校的准大学生,在贫寒的家庭环境下也没有办法供其继续求学进修。
郑女士说,这是她一辈子的遗憾。但对标后来她发展成第二职业的麻将这一国粹无以伦比的热情,也是很难感知到遗憾的。
但这也并未影响到,在当时应该可以称得上知识分子的郑女士试图改变的尝试,从工厂会计到个体经济,也算是乘载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挥洒过青春。
即便如此,郑女士与楚先生的相遇,却依旧是俗套到乏味。楚先生是郑女士的第四个相亲对象,通过郑女士的描述,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个“消费降级”的过程。而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楚先生和郑女士在一起之前,谈过的女朋友已经可以组一个篮球队出来。峰回路转,大跌眼镜。
我小心翼翼地问郑女士,最后选了楚先生,后悔吗?
郑女士却毫不犹豫地说道“后悔啊,怎么可能不后悔,但不嫁给你爸,也不会有你。”
作为一个入门级的心理咨询师,我很清楚,我的存在只是一小部分原因而已。那么,令我疑惑不解的一点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在婚后20余年风风雨雨的消磨下,最初的爱情究竟是出于一种消磨殆尽的状态,还是历久弥新,越发浓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状态。
做生意被骗负债累累、被迫外出打工多年、至亲在短时间内接连离世、生日是至亲的忌日、兄弟姐妹因争夺遗产反目成仇……等一系列令人沮丧的打击中相伴而行,想来除却责任以外,还是有感情存在的。
但,感受不到爱意是婚姻中的常态。
相沫以吵是郑女士和楚先生的相处常态,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闹到不可开交,甚至拳脚相向。当然,被揍的永远是楚先生,因为郑女士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号,叫“郑全对”,一般人是吵不过她的。
郑女士说,婚后就收到过楚先生一次玫瑰花,是在2015年的情人节,当时有些受宠若惊。但郑女士不知道的是,那束花是我买的,塞给楚先生用以道歉的。
我问郑女士,爱楚先生吗?而郑女士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我,语气平淡的毫无波澜:“什么爱不爱的,那是你爹呀”。
可能是因为太过于熟稔,反而有些太过于亲密的话语、动作不好付之于口,付之以行。在我的认知中,不同于年少谈情说爱时的缠绵悱恻,中年人的情感表达相对会更加隐晦,以及复杂多样。
郑女士有两个闺蜜,一个是她的表姐,一个是她的高中同桌。表姐嫁给了有钱人,现在日子过得并不是很开心,抑郁情绪严重;高中同学嫁给了初恋,现在处于离婚单身状态,事业风生水起。这两位阿姨,算是我干妈一样的存在。自然了,她们的孩子就是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甚至其中一个发小还是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所以在探讨父母爱情这个话题的时候,为了避免有失偏颇,在回顾郑女士和楚先生相处过程中,也试图带入她们的经历与思考。
激情退却,同路人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这种态度不同年少时的朝朝暮暮与时时惦念,而是一种不自觉“习惯”。
习惯存在,习惯幼稚,习惯错误,习惯暴躁,习惯无能,习惯离谱……
多年来一起披荆斩棘同路而行,对彼此的天性与改变过于了解。想来,能抵挡漫长岁月侵蚀的,是不曾开诚布公的习惯。而最后导致分离的,或许便也是这种日复一日下的难以迁就吧。
而现在,对于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的郑女士来讲,每天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无非是与麻友切磋技艺,以及和自己闺蜜们一起为我们这几个大龄单身未婚男女操心感情问题。
在这一点上,郑女士秉承着作为知识分子难得的开明:“你结婚与否,和谁在一起,和谁分开,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前几天和郑女士闲聊,我玩笑着说到道:“郑女士,你这前半生实在是波澜壮阔,精彩绝伦,要不,我给你出本书好不好?”
而郑女士给我的回应却是:“那你爸呢?可别光写我,他那个小心眼儿,会挑理的”。
或者,这就是成年人的爱情吧。
后记:
写书五周年祭,以上。
本文首发于作家专栏
关于父母爱情故事的后续内容,将以我母亲郑女士为第一视角进行展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