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协笔记第四十五:两位Zimmermann
这两位都姓Zimmermann,但目前我在简体中文网络和维基上能找到的关于Louis Zimmermann的资料较为稀少,甚至似乎连师承、亲属关系(我猜这两位应该没有关系吧)都找不到。那么,就直接开始吧。时间上的比较如下:
1.Louis Zimmermann:1-21'11;2-9'11;3-9'12;
2.F.P.Zimmermann:1-25'18;2-9'57;3-10'53。
第一版由门盖尔伯格于1940指挥Concertgebouw Orchestra完成。
从能找到的一些信息来看,这位齐默尔曼在1940年应该已经66岁了(门盖尔伯格此时则年69);他自1911年即已担任皇家音乐厅乐团首席,曾合作留下的作品有圣马太受难曲等。
其实此版真正应该与之相比照的,应该是富特文格勒与罗恩的那个版本;也许另有方家可以仔细分析阐述一番。而我也很久没有听那个版本了,在此仅泛泛以印象提一提罢。同时,老齐默尔曼在66岁之龄演录此曲,从这个角度来看,可比照的是埃奈斯库的那个版本(演录时年已68)。在我看来,虽然也存在音准啊弓法啊等等力不从心的状况,就(直观的)完成度而言,还是要比埃奈斯库版要好不少了,只是很多地方在节奏上过于信马由缰或者不由自主了……当时听埃奈斯库版的时候,听了很多遍之后,似乎可以慢慢地忽视掉那些听起来日暮途穷的地方;此版亦然,忽略了(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心理上的接纳)那些演奏技艺的瑕疵之后,同样也能感受到此版演绎的力量。
三个乐章中我最喜欢第一乐章的演绎。我感觉也就是在这个乐章,门盖尔伯格的存在感较强些,其独有的风味十足,听起来确实很爽。很有冲击力的乐队呈示部开头,独奏小提琴进入的时候,我有那么点点错愕。听起来就是勉力支撑的状态。还不时有碰到弦的声响。节奏上有种比门氏还要突出的自由感,听起来时时有“嗯?这样拉的吗”的意外之感。而且跟乐队部分对比起来听感也很奇妙。我猜,也许胡伯尔曼技术状态老化、糟糕时候可能听起来也是这个样子的吧?不过,即使如此,收放之间还是能听到一些东西来,让我可以想象出这位老人巅峰时候的盛况。第一乐章的华彩有一个克莱斯勒的开头,随后进入了自创的片段。其他华彩段也是未听过的。
第二乐章,独奏小提琴并不像其他的演奏那样,听起来也有种自由自在的味道,产生了如歌地诉说的效果。乐队引子也很有沉浸感,此乐章里独奏与乐队的融合相对不错。我一般不喜欢第二乐章末尾加个华彩,虽然这版也有,但却因炫技性不是很强,反而听上去还可接受。
第三乐章,有那么点点让我想起年迈的西盖蒂,不过演奏风格上来说还是更像胡伯尔曼多点。在快速乐句和一些细节中,可以发现尽管演奏上会有瑕疵,但老齐默尔曼仍会主动去做出一些变化、对比或者层次出来,相比下一版虽然拉得很美、但实际效果比较平的听感,本版即使有瑕疵存在,也未失去可资琢磨、回味的地方。值得一说的还有这章的华彩,听起来甚至有种真正即兴的感觉,简直有种吉卜赛音乐的随意(我不确定是否包含了那种音乐的元素),很好听、耐听。
第二个版本的指挥与乐团分别是Jeffrey Tate和英国室内乐团。
这一版恰与上版形成了相反的对照,总之我听不出什么大的瑕疵就是了。简而言之,这又是一个可称之为“教科书般的演出”。不过,一般用到这样的形容或者说定位,往往意味着:(我)对这个演绎实际上可能有着更高一些的期望或要求。虽然如此说,这个版本到底还是比一些真的只是“教科书”的演奏有多些的内容和高一些的水平的。
首先让我注意的是年轻的这位齐默尔曼的音色。作为一位德奥背景的小提琴家还是拉得非常甜美秀丽,丰满柔媚度较逊帕尔曼些许,但显然较之清淡、甚至多少也谈得上克制收敛,也有类似于施耐德汉的学者型气质,但又较他外露些。仅从音色而言,我联想到近似的反而是法比学派的格鲁米欧,当然格鲁米欧要更好。
与他音色特质相类似的是,他的演绎,在我看来,又是处于“听起来没什么瑕疵”“听上去很美”的档次。有一种温吞之感。正好可以拿Thomas Zehetmair那一篇(https://www.douban.com/note/612861108/)来类比:同样也是学院派味道比较重的Zehetmair,听起来自己的面目倒是要突出显眼得多;而齐默尔曼又不同于确实“扎实稳定”、更擅长室内乐的苏斯克,他企图以独奏家之姿来展示这部协奏曲,但成品而言,如以较为严苛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可能仅就是不上不下,个性不够突出,比泛泛好一些。在最重头的第一乐章发展部听起来尤其明显,某些段落拉得是真仔细认真,与此同时听着也真的是有点累,会走神,实质上就是没被吸引住。有时候,乐句的气息、“情感”过于密集,没有余裕,听起来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中(从另外的角度形容,就是听感一直比较平),即使拉得美轮美奂,总会觉得乏的。从音色、节奏什么的来说,上面那版是没法跟这个相比;但无论是基于“惊奇”的刺激也好,还是粗粝感和奔涌的气势也好,总之还是上一版更吸引我。当然,不乏一些确实很美的段落,比如发展部的抒情段落和第二乐章等,只能说演绎的大致印象如此。
总结这张碟,基本上是一张足够悦耳的贝多芬小提琴与乐队作品的专辑了。而且——或者,我欣赏的重点其实是——乐队部分很细腻且音效清晰,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细节,确实也足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范本或者参照版本了。

今年就到这,明年加油。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