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2.34-背景冲突:故事的地基
这周有一个关键操作,就是在做故事设定的时候,细化世界设定,敲定了“背景冲突”。
有了“背景冲突”,才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有了真实的奠基,在这基础上,一切都可以营建起来。
然后次日非常自然地开始写主角的人物日记了,主角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她要做的事、她想做这件事的动机,就全都构架起来了。
所以,究竟是为什么有这种效果呢?这里详细记录一下这个过程。
· 首先是回到了“感情流”的类型,使得我回到自己擅长的以“人物”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先根据要表达的故事内核,去确定要写怎样的人物。之前的随笔里讨论过,我要写给“异类”群体,“异类”代表着主角是少数派,那么将这个条件戏剧化、极端化,“少”到只有主角一个人:即便全世界都否定和阻挠,也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那么主角最重要的特质是“坚持自己”,要经历的困难挫折就是“全世界都否定和阻挠”,主角的行动就是“没有人支持,但仍然坚持完成了对的事情”。
· 有了初步的人物,再逐步考虑细化成具体的人设,1主特点+3小特点。目前能力还不够,以这样“1+3”贴标签的方式简化人物,便于塑造。
这样一个“坚持自己”的主角,长期遭受否定,所以我给她设置的特点是,坚持自己、厌世、内心赤诚、强悍的机械能力(保护她不被反对的人抹杀)。
然后再考虑什么事件情节可以传达这样的人物特质,用不同的事件情节从不同角度反复刻画“1+3”。
即为了表现人物而设计情节,情节发展的效果是为了人物塑造。这样一来,要写什么事件,思路就打开了。
· 为了表现人物的特质,以及考虑自己能够使用的素材有限(积累不够,想象力来凑),于是决定写一个科幻星际时代的故事。
敲定了“科幻星际”的类型,就有了故事的“世界观”毛坯。在毛坯的基础上,继续大致地设定主角的日常活动,比如上课、上班等生产生活活动。
有了日常活动,就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划分等级、应用、等级提升方式,给主角设定初步的目标。相应地延伸出势力方阵营、关系网、争端,这些可作为这个故事的“世界观毛坯”。
· 有了上述“世界观毛坯”,然后就开始细化、打磨,列出一些可能的方案去推敲,哪种“世界观”更能产生一种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最能体现主角的人物特质。
既然主角要“没有人支持,但仍然坚持完成了对的事情”,那么什么是“对的事情”?一个人为自己而努力谋求资源,没什么特别的,每个人都在这么做,没有普遍衡量的标准,谁的欲望就是“对”的。一个人为他人而努力,是人际关系故事,最极端无私的状态是去“爱”,但也没办法判断去爱一个人就是对的。但是,如果是去爱一个群体,去为一群人的基本权益而努力,则必然是对的。
继而追问,为什么为一群人而努力会“没有人支持”呢?因为主角所在的环境,是对立阵营。主角生活的地方,没有人会支持她要做的事。
于是,这里就有了阵营冲突。然后就继续构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阵营冲突。并且还要顾及主角人设。前面设定的主角有一个特质是关乎其所在的阵营的:机械能力。于是就可以顺势设置,这是一个“机械能力至上”的世界,有该能力者作威作福,活在上层;无能力者被贬低打压,辛苦而痛苦地活在底层。主角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底层做一个装置,使得他们没有“机械能力”也能够实现机械功能,抹除两个阵营之间的力量差距,使得“有机械能力的人”与“无机械能力的人”完全平等。
然后意识到,只要这个“阵营冲突”足够广泛,牵涉到这个故事世界里的所有人,它其实就是一种“背景冲突”。而且得是一个非常根深蒂固的“背景”,这个世界里的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默认了这种“机械能力至上论”(比如对标现实社会的某些“金钱至上”现象),然后主角要去解决这个人们习以为常到漠视的社会问题,才能营造出“所有人都反对”的效果(甚至有些“无机械能力者”也已经被社会文化浸染到维护这个规则了)。
· 有了上述“背景冲突”,忽然感觉整个故事世界就被勾勒出来了。主角的目标、动机、行为轨迹,甚至人生轨迹都很快浮现出来了,即主线有了。主角基本清楚了,配角是为了呈现主角而存在的,配角的人生轨迹也将浮现出来,即支线也有了。
-
= 所以,为什么“背景冲突”这么重要?
有了“背景冲突”,故事世界就构建起来了,因为“背景”意味着这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冲突,无形当中就勾勒了“社会”的存在,默认了千千万万的人,影响了这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政治、经济,都可以从这个冲突中引申出对应的面貌。
主角不再是我脑子凭空想出来的一个人了,而是成了这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受这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并且将要跟同样收到这些影响的其他角色产生互动。
明白了,正因为有了这个“背景冲突”,就从最底色的层面上,给了所有人物以预设的行为逻辑和动力。有冲突,意味着有阵营、有资源争夺,有合作、有对抗,有目标、有反目标。
然后通过思考故事主题,从中找到主角和配角确切的定位。比如要是讲一个草根英雄的故事,那么主角的定位就是这个故事里社会的底层,出身资源最差的阵营。要是讲一个反叛者的故事,那么主角可以出身于任何阵营,但唯有从资源最好的阵营里反叛出来,才是最值得称颂的……
= 其实“背景冲突”之所以这么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我要写的是一个涉及三个冲突的故事。
之前我写的故事,主要是“自我冲突”“人际冲突”,并没有挑战“人与环境冲突”(老二有一点点,讲的是行业现象,但并不是全社会都卷入的冲突,还不够广普)。
主角只用解决跟周围人的冲突、完成自我的成长蜕变,故事就结束了。对了,我也一直觉得自己最关注的是“个人成长”,写的是“成长类型”的故事。于是并不关注整个社会大环境是怎样的,只是有个笼统的世界概念(默认套用一般现代社会),而没有细致的设定。
而今,我要写的主角,她要完成的事是,解决一个困扰她的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必然存在一些社会层面的矛盾冲突造成资源损失(否则没必要处理这个问题),那么必然主角卷入了这个“社会冲突”(否则事不关己很难参与)。
= 所以为什么我会想要写一个“涉及三个冲突”的故事,使得“背景冲突”于我而言如此重要?
因为这是我最想写的故事,是我在现实当中无法做到,只能寄托于故事,让主角去做的事。“千古文人侠客梦”,文人格外敏感于世道不公,又无法行侠仗义,于是写了武侠小说;困缚于生活营苟的人,也梦想着侠客般纵横江湖,所以受众也广。
我想要写的主角,她所在意的事情,并不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不在乎周围人的去留褒贬,她的痛苦,探索其根源,关乎这整个社会的一些问题。
这么说来,我应该是有所进步了。以前写的故事,主角的痛苦、动力、目标,都只表浅地涉及个人、家庭,最多探索到行业的表浅现象。而现在我想写的故事,试图探索到现象下面的社会矛盾。由此,我要从社会层面建立故事世界。
而有了社会层面的构建,故事的世界因果就更缜密,好似土壤更厚实,发生在这厚实的土地之上的事情就显得更踏实而真实,这又反哺了人物的塑造。(以后努力的方向也许是写一个更复杂的社会,不仅仅是这一个社会问题,而是多重问题互相牵连,并与三种冲突形成多重立体结构?)
= 一个试图解决“社会冲突”的主角,是英雄,也不是。
不可避免的,一个为社会问题而痛苦的主角,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心怀天下”的。而我要写她采取行动去解决这个社会问题,那这个主角必然就成了一个英雄。
可是我并不是要写一个英雄的故事啊。我并不是以“英雄”来理解主角的(就像“反派”在作者眼里并不是反派,作者爱笔下的每个人物),但不可否认我写的就是“英雄之旅”的模式。后来想明白了,在我的眼里,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一个平凡的人拼命去做了一件事,他成了别人眼中的“平民英雄”。但他就是他,并不会因为别人的称谓而改变。主角就是去做了做她想要做的事,无论被定义为什么,我要写的是这样一个“人”。
————【日常故事碎碎念】
· 之前觉得挺分裂,为什么对传统感兴趣,对科幻也感兴趣,现在看来是对钻营事物感兴趣,传统多技艺,科幻强设定,都是越精微越精彩。对历史不感兴趣但对诗词感兴趣,因为诗词是对措辞的钻营。总之是“君子不器”的传统文人眼中不入大流的雕虫之技。想明白就知道自己找书的方向了,开心。
· 靠着电池强撑两天半,新的电源线终于到啦。强制写卡片的这两天半收获颇丰,在电脑上草稿可以瞎水,卡片却不能瞎写,涂改起来太难看了,落笔就更谨慎。而且卡片有边框限制、自成组块,便于整理想法。各有优点吧。配合使用风味更佳。
· 在梳理几条线索上的节点,和节点对应的具体化情节。然后跑偏了,在琢磨每条线上的节点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理了一圈回来,想起所有线索的节点,最终达到的戏剧效果,其落脚点得是主线。这一点又像数独,不仅每条线索本身完整(小九宫格完整),同时助推主线(全局完整)。
· 包纸有丰富的素材,选取哪一个最能表达想要的意思,这需要搞清楚从最概括的大目标如何逐步细化到场景小目标、甚至逐字逐句的目标。我想,还是练习。不论是打球还是歌舞,一切技艺都需要练习,精准表达也需要练习。一次表达不准,就反复推敲,反复练习表达,直至熟能生巧。
· 认真琢磨起床动力问题。自从将码字压在摄入之后,动力不足已经很久了,想念一睁眼就可以码字的日子,但摄入目前是最高优先。先想到的方法是增设压力场,但外界的压力已经不重要了,更多的是想要记录。想通这点,就琢磨做时间记录表,修改完就立即试用了,特别有干劲儿,开心!
那么时间记录本也电子化了,手写只保留日常事项(要做的事过一过脑子便于执行)。优点是细化了时间单位,不用手抄,且将内容从“刚刚做了什么”拆出“完成了什么”并加彩色图标。完成哪些事一目了然,全都是正反馈,每一点点小努力都记录在案,看着就高兴~
· 今天细化了背景冲突,整个就有了大背景依托,心情澎湃啊。溜达去晒衣服,就哼起了一首十几年前的动漫主题曲前奏,忽然就觉得太合适了,全篇就该是这首歌的感觉!感谢这首歌帮我固定下这个感觉~
· 主角的人生轨迹忽然就明朗起来了,这不就是我若生在星际时代想要度过的一生吗。写一生太长,目前驾驭不了,可拆一下由不同配角拼凑不同的年龄段。想起前两篇随笔里都有段落在琢磨自己,确定了这个故事是写给哪个群体的,越了解自己,才越知道自己想写怎样的故事。
——想得是很美,但推演一下就发现,难。就写到当前能做到的极限。兴奋起来了,嘿嘿。
· 主角的人生轨迹浮现后,配角的人生轨迹也将渐次浮出。今天非常自然地开始写“人物日记”,开心!第一个故事就是用人物日记梳理视角的,后来一直想再用这个工具,但并没有那么充分地站在人物立场的感觉。这次不同,自然,强烈,这个世界真的建起来了。
· 今天开始试用新记录app。之前都是发自己对话窗,有的只是暂时记录想法,用后删除;有的会堆积着,不利于回顾。新app有个“回顾”的功能,特别喜欢。而且是卡片形式,这个就更喜欢了。
· 刷完了一短剧,叹息。看的过程中一直在体会人物的感情,结果发现主角有可能在说谎,将前面代入的感情掀翻了,以剧情的思维去梳理他们的证词的逻辑试图辨明真相,结果发现真相不重要了。他们是罪犯反而更隐现了感情之重,两个残缺的人坚信着他们的真实,这最终仍然是个探索人类感情的剧。见过在剧情上反转的,没见过这样把玩着观众的理解反复反转的。绝了。
· 脑中闪现一个词:平民英雄。终于,终于把一直以来怪怪的感觉给干掉了——我说嘛,我并没有要写英雄的故事,我要写的人并不是以“英雄”来理解的(就像“反派”在作者眼里并不是反派),可为啥我写的就是“英雄之旅”的模式?现在明白了,因为英雄也是普通人。不论写什么,最终都要回归到“人”。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