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考(爱)
据说,“爱”这个字在甲骨文未见。
最早见于金文 。 直到战国时代,才开始在“中山王方壶”(图A,金文)、“中山王圆壶”(图B,金文)和战国印(图C,金文)里发现这个“爱”字。



下面这个部分,统一认为都是“心”。
开口方向有个解释: “欠”的口”朝左,“旡”的口朝右。
“心”也本来有两种,开口和收口的:


下面是 “欠”(图A1)和“旡”(图A2)

据前人解释,爱这个字在小篆继承金文的时候,变换了。

但是我觉得,欠对应收口心,旡对应敞口心,我觉得是两种“爱”。
据前人考证,秦始皇并吞六国以后统一使用的的小篆“爱”,字脚却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以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

据前人这样考证和联系,可以认为下面的这个足笔画,都表示“运动、行动、行为”了。

据考据,这个“夊”不单独成字,后来作为“冬”、“处”、“各”、 “夏”等字的表意符号。
我觉得,在空间的变化上,带有了时间的表意。
声音变化就很大!
《说文解字》 爱,行皃。从夊,㤅声。乌代切。古音在十五部。 什么叫“乌代切”?? 音同why?duai?
《集韵》《韵会》:於代切 。 《正韵》:於盖切 。什么叫“於代切”?? 月哀? 叶乌胃切,音秽。 四川话“蒜”音?
《楚辞·九章》: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对仗“谓”
《袁宏·名臣赞》:沧海横流,玉石同碎。达人兼善,废已存爱。对仗“碎”
《谢瞻·答灵运诗》:寻涂涂既睽,即理理已对。丝路有恒悲,矧乃所在爱。 对仗“对”
我觉得,总之声调都是去声,是一个阴性读音的字。
《四库全书》显示,更多的爱。


我觉得,为什么是 旡 ?据前人说,气从胃里冒上来。甲骨文的旡,犹如一个人撑着肚子打嗝。我能理解,加上心,就是从心那里冒上来的气(情绪)。但是意味有点yue……
但也像是一个人的拥抱啊。欠对应敞口心,拥抱对应收口心。这是阴阳调和吧。
下面这个隶书觉得缺少道理

汉代张迁碑,还比较牵强

草书多取了这个意思,并突出心在中间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