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狐猴的节奏感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哺乳动物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它们的叫声全然不像音乐。其中的罪魁祸首是这些叫声中缺乏节奏——有规律、可重复的时间序列。人类是目前唯一已知能够使用节奏来创作音乐的哺乳动物。为了了解我们是如何获得“节奏”这种能力的,科学家正在从其他物种身上寻找类似的音乐能力。
最近,一组研究人员深入非洲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的丛林中,用麦克风记录了大狐猴(Indri indri)不同寻常的叫声。大狐猴看起来像是瘦长的黑白相间的泰迪熊,还有着锐利的绿色眼睛。它们往往栖息在雨林树冠的高处,因此,尽管它们是体型最大的狐猴,却很难被看到。不过,它们倒是很容易就能被听到,而且即使是在1600米之外,也能辨识出它们的吼叫声。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拥有惊人的尖细的叫声,还能“演奏”各种各样的“声乐曲目”,包括一种能在森林间回荡的哀嚎般的高音“歌曲”。
大狐猴是一种以家族为单位的群居动物,它们独特的歌曲有助于群体内部的交流。像一支家庭乐队一样,先是成年的大狐猴表演一段悲伤的二重唱,随后,年幼的大狐猴也加入进来,由此构成了声音不那么和谐的大合唱。不过,荷兰奈梅亨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的生物音乐学家安德烈亚·拉维尼亚尼(Andrea Ravignani)评价这些歌曲为“美得令人难以忘怀”。
意大利都灵大学的生物学家基娅拉·德格雷戈里奥(Chiara De Gregorio)表示,起初,大狐猴的歌曲听上去的确很混乱,但是听得越多,这些歌曲反而变得没有那么混乱了。她继续解释道:“在熟悉了这些歌曲后,你就能从中识别出一种规律。因此,当听到它们在唱前一段歌曲时,根据规律就能猜到后面要唱的部分。”
在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最新研究中,德格雷戈里奥、拉维尼亚尼和同事从20个不同的大狐猴家族中,记录了636只大狐猴唱的歌曲,并对这些录音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了这些大声喊叫的大狐猴是否真的具有节奏感。
节奏其实就是时间序列,因此研究团队将每段录音以时间为基本单位进行切割,用于测量歌曲中音符和间隔的持续时间。在这里,间隔是指从上一个音符开始,到下一个音符开始之间的过程,因此间隔的持续时间是指两个音符的起始时间之差。

图片来源:pixabay
研究人员指出,在人类文化中,有关节奏的一个普遍的特征在于人能制造出“分类节奏”(categorical rthyms)——歌曲中的间隔是分类分布,而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他们比较了大狐猴歌曲中的间隔,发现歌曲的节奏往往存在两种类型——1:1和1:2。也就是说,大狐猴也具有分类节奏的能力。其中1:1的节奏类型是指,音符起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这相当于节拍器固定不变的节奏。1:2的节奏类型意味着,下一个间隔的时长是上一个间隔时长的2倍。而且,这两种节奏类型在人类创作的音乐中都很常见。
研究人员表示,大狐猴是利用这些节奏类型来进行歌曲“创作”的。这是第一次在非人类哺乳动物中发现具有分类节奏能力的物种。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的结果适用于他们记录的所有大狐猴。而且,尽管雌性和雄性是以不同的节拍唱歌的,但它们都采用了相同的分类节奏方式。除此之外,大狐猴还能在降低歌曲速度后,再回到歌曲本身的基本节奏上,这在古典音乐中被称为渐慢(ritardando)。
尽管大狐猴和人类在作曲时可能使用了类似的结构,但大狐猴和人类的音乐能力应该是独立演化出来的。这是因为大狐猴和人类拥有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是在7750万年前。在演化历程中过早的分离,使大狐猴和人类的节奏感不可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相反,拉维尼亚尼认为,在同一类型的环境中,大狐猴和人类可能面临着类似的社会压力,并在不同时期分别演化出了歌唱的能力。这其实相当于一种趋同演化。
尽管现在还不确定这种能力给大狐猴带来了哪些好处,但研究人员推测,将歌曲设定成有规律的可重复模式,可能会使年幼的大狐猴更容易学会这些歌曲,也可能是在要保卫领土或需要集合时,使大狐猴家族能快速地协商和交流。
伊丽莎白·圣克莱尔(Elizabeth St. Clair,并未参与这项研究)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主要研究灵长类声音的演化。她表示,这项研究的结果令她感到震惊,没有想到大狐猴和人类的歌曲会具有节奏上的相似性。她认为:“这也许是大狐猴的一个独特特征,因为在许多其他哺乳动物、甚至鸟类中都没有类似的发现。”不过她猜测,还有一种名为长臂猿(Hylobatidae)的小型东南亚猿类,它们也能以某种方式改变叫声,因此也有可能会用节奏“创作”歌曲。
对大狐猴歌曲的剖析表明,这些动物与人类具有共同的节奏感,同时这也引发了更多关于大狐猴是如何交流的问题。通过研究大狐猴的节奏感,研究人员希望增加对保护灵长类动物的紧迫感,并督促相关保护工作的落实。这是因为,森林砍伐和狩猎已经严重影响了大狐猴以及长臂猿种群的生存。一些专家估计,目前野外仅存1000只大狐猴,而且所有迹象都表明这一数字还在下降。此外,到2070年,马达加斯加森林的减少预计将高达93%。
当科学家想要探究灵长类动物开始使用音乐的缘由时,聆听野生大狐猴的歌声将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拉维尼亚尼表示:“大狐猴的交流系统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能间接读取它们的思想。事实上,它们的头脑中藏着许多秘密,通过研究它们的发声行为,我们或许能解开其中的奥秘。”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杰克·塔米西亚(Jack Tamisiea) 翻译 贺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