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Elijah Chudnoff:哲学写作指南(下)
原文:哈佛写作项目分科写作指南中的“A Guide to Philosophical Writing” (仅为翻译练习,侵删;部分段落为机翻人校,机翻工具为DeepL)
目录
(以上接上篇) 三、论证 1. 泛论论证 2. 论证的类型 3. 续说演绎论证 4. 续说其它类型的论证 5. 论证什么 6. 为什么说论证是哲学之锚 7. 前提从何而来? 四、叙事 1. 何谓叙事 2. 做叙事上的决定 (1)叙事次序 (2)设路标 (3)论证与叙述 (4)卡壳了怎么办 五、风格 1. 语义和语气 2. 措辞、句法、行文
三、论证
论证是哲学之锚。你论文中的一切——每一个主张、澄清、区分、定义、解释、详述——都应该挂接在某个论证上。
1. 泛论论证
在哲学家关心的论证中,你通过展示一个赞同某一结论的前提集合,来给出认为该结论为真的理由。我们下面一点点拆解这个解释。
第一,你在哲学论证中给出的理由,是认为某事为真的理由。有的理由是采取某种行动的理由。哲学家也讨论行动理由,但他们给出论证时一般不是在给出行动的理由,而是在给出相信的理由,给出认为某事为真的理由。应用伦理学中的某些例子也许可以表明为这个规则的例外。
第二,你在哲学论证中给出的是理由。让某人相信某事的办法,有些不在于给出理由。你也许可以令某人经受某些物理或心理的力量,而这些力量导致他/她相信某事。这与给出理由不同。宗教裁判所凭借物理力量来压服。广告和修辞凭借心理力量来劝服。这两种手法在哲学讨论中都不合适。
第三点比较微妙。一个论证的整个前提集合可能会给出认为其结论为真的理由,但把前提单拿出来就未必如此。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看出这一点。假设我在论证一个罐子里的所有弹珠都是黑色的。我的论证有一百零一个前提:第一个拿出来放在一边的弹珠是黑色的,第二个拿出来放在一边的弹珠是黑色的,……,第一百个拿出来放在一边的弹珠是黑色的,并且罐子里只有一百个弹珠。没有一个单独的前提给出了相信所有的弹珠都为黑色的理由。但放在一起,它们就给出了一个令人不得不信的理由。
此处的要点是,不应该认为一个论证所给出的相信某事的理由只是其前提给出的诸理由之和。论证有着比这更复杂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谈论比较关键或不太关键的前提是有意义的。考虑一下罐子里所有弹珠都是黑色这一主张的两个变体论证。第一个变体是我删除第一百个前提,但保留所有其他的前提。第二个变体是我删除第一百零一个前提,但保留了所有其他的前提。哪个论证更强?
2. 论证的类型
论证有许多类型。论证当中的一个基本区别是,有些论证是有效的(valid),有些论证是合理但非有效的(reasonable but not valid)。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集合蕴涵了该论证的结论,那么该论证就是有效的。这意味着:不可能出现它的所有前提都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况。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集合给出了一些相信其结论的理由,但有可能出现其所有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况,那么这个论证就是合理但非有效的。
了解有效的论证与合理但非有效的论证之间的区别很重要。然而,为分析、评估和给出论证的目的起见,最好还是采用一套更精细的类型划分。我们将考察六种论证类型:演绎论证、实质有效论证(materially valid arguments)、归纳论证、最佳解释推论、类比论证和从宽厚出发的论证(argument from charity)。只有前两个类型的论证在其成功时是有效的。后四个类型的论证为相信其结论提供了或强或弱的理由,但并不蕴涵其结论。
这个清单并不意在包揽无遗。但它应能提供一个有用的思路来组织你自己关于论证的思考。以下先列出简目,之后有一些讨论。
(1)演绎论证。演绎论证有两个特点。第一,演绎论证的结论可以通过运用逻辑推论规则,由其前提经过有限个步骤推导出来。后面我们会考察一些逻辑推论规则。第二,演绎论证是有效的。这两个属性是相连的:演绎论证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其结论可以通过运用逻辑推论规则,由其前提经过有限个步骤推导出来。换句话说,演绎论证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其逻辑形式。
(2)实质有效论证。这些论证也是有效的,但不是由于其逻辑形式而有效,而是因为其内容的本性。例如这个论证:弗雷德是一名单身汉,所以弗雷德是未婚的。如果弗雷德是一名单身汉这一前提为真,则弗雷德是未婚的这一结论也一定为真。所以该论证是有效的。然而它不是因为它的逻辑形式而有效。该论证的逻辑形式是:a是F,所以a是G。有这样的逻辑形式而并不有效的论证有很多。例如:弗雷德是矮的;所以弗雷德是胖的。实质有效论证可以通过增补前提而变成演绎论证。本例中,添上“如果弗雷德是一名单身汉,那么弗雷德是未婚的”就行了。现在论证形式是:a是F;如果a是F,那么a是G;所以a是G。有这种逻辑形式的论证都是有效的。
(3)归纳论证。如何定义归纳论证这一类别是一个哲学辩论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没关系,因为哲学家们很少给出归纳论证。以下是一例归纳论证:到目前为止观察到的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所以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在这个论证中,你从关于乌鸦总体的一个样本的主张得出关于该总体的某个结论。在其他的归纳论证中,你从关于总体的主张转移到关于样本的主张(例如。这个罐子里的大部分弹珠都是黑色的,所以我挑选的下一个弹珠也是黑色的),也可能从样本转移到样本(例如:这些乌鸦是黑色的,所以那些乌鸦是黑色的)。还有一些种类的归纳论证依赖于较为复杂难解的概率推理。
(4)最佳解释推论。19世纪的天文学家勒威耶在海王星被实际观测到之前,就论证说有一颗行星具有我们现在知道的海王星的轨道。他以推论出最佳解释的方式进行论证:他把已知的天王星轨道的不规则性作为他的前提,由此得出结论说,有一颗具有海王星轨道的行星可以解释这些不规则性。他的前提支持他的结论,因为像海王星这样的一个行星的存在是最能解释天王星轨道的。一般来说,在最佳解释推论中,你的前提由一些已知的事实组成,你的结论由一个假设组成,你认为这个假设比其他假设更能解释这些事实。你可能记得在目的一节中提出的形式:P和Q和……为真。之所以P和Q和……为真,最佳解释是R为真。所以R。
(5)类比论证。在类比论证中,你把两件事物在一个方面的类似看作认为二者在另一个方面也类似的理由。类比论证有如下形式:P在事例A中为真;事例B在相关方面与事例A相似;所以P在事例B中为真。有些心智哲学家认为我们关于他人心智状态的知识来源于类比论证。举个例子:我感到疼痛时会喊“哎哟!”;我邻居爱丽丝刚才喊了“哎呦!”;所以爱丽丝一定感到疼痛。当事例A与事例B的相似性不能给人以充分的理由相信P若在事例A中为真则也在事例B中为真时,类比论证就会失灵。例如,如果爱丽丝喊“哎哟!”是因为她在扮演戏里的一个角色,那么你就没有理由相信她感到疼痛。
(6)从宽厚出发的论证。当你在讨论有多种解读的作品时,从宽厚出发的论证是很重要的。从宽厚出发的论证的结论总是对某人的某段话语、文字或其他有意义展演的意思的陈述。表示这种论证形式的一种方法如下。X先生在这里写了……;而……的意思可能是P或Q或R;X先生在这里说P这种可能是最合理的;因此X先生在这里的意思是P。关键的前提是你把P挑出来,认为X先生说P这种可能是最合理的。你应该总是给出一个支持这个前提的补充论证,除非情况非常明显,比如其他所有的解读都让X先生断言了一个矛盾句。
3. 续说演绎论证
哲学家尊演绎论证为一切论证之首,理由是,演绎论证结合了两个属性:强度(因其有效性)和明确性(explicitness)(因为可以通过应用逻辑推论规则,从其前提经过有限步骤得出其结论)。一般而言的有效论证,包括演绎论证和实质有效论证,都达到了论证所能达到的最大强度,因为这些论证的前提蕴涵其结论。而那些由于逻辑形式而有效的论证——这只包括演绎论证——是特别的,因为这样的论证也是明确的。意思是,它们把领会其结论之真所需的一切都明说出来,不让任何假定隐藏起来。而实质有效论证的确让一些假定隐藏起来。例如,弗雷德是未婚的,因为弗雷德是一名单身汉,这一论证依赖于单身汉是未婚的这一假定。这个假定为真,而且非常明显,所以不会有问题。然而,考虑一下这个论证:詹姆斯是一名未婚男性,所以詹姆斯是一名单身汉。乍一看,这个论证似乎可与关于弗雷德的论证等量齐观。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依赖于以下假定:未婚男性是单身汉。这个假定是错误的。牧师是未婚男性,但不是单身汉。所以关于詹姆斯的论证是无效的。当你明确了它所依赖的假定时,它的无效性就变得很明显。明确性是一个优点,因为它使人们更容易分辨哪些论证是有效的,哪些论证是无效的。
当你通过给出蕴涵一个结论的前提来论证这个结论时,你一般应该给出一个演绎论证,而不是一个实质有效论证。研究别人的论证时,你也要试着弄清楚它们如何能被表述为演绎论证。由于每一个实质有效论证都可以通过明确其假设而转化为演绎论证,所以喜欢演绎论证不会给你带来任何限制。这种喜好只会使你受益。它将帮助你避免错误,因为它迫使你明确你的所有假定。而明确你的所有假定将帮助你知道你可能需要对你的论证做些什么补充,因为你的一些假定可能需要独立的支持。
如果你很疑惑,想知道谈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什么意思,哪些逻辑形式可以使具有这些形式的论证都是有效的,那很好。你应该选修一门演绎逻辑课程。在这门课里,你会对这两个话题有更好的理解。眼下,你可以把论证的逻辑形式看作是当你用P、Q、F、G等示意性字母代替了除逻辑词以外的所有词语时所表征的形式。逻辑词就是“如果”、“且”、“或”、“非”、“每个”、“有些”、“=”这样的词。即使没有上过演绎逻辑课程,你也会通过在其他课程上阅读、讨论哲学,对如何表征一个论证的逻辑形式形成某种辨析力。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演绎论证形式。熟悉这些会帮助你分析论证、给出论证。不过要注意,你所分析、所给出的论证一般不会很简单。它们通常很复杂,由多个简单的论证形式搭建而成。
(1)肯定前件(Modus Ponens)
(2)否定后件(Modus Tollens)
(3)分情况证明:
(4)间接证明(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
这里你要做的是假设P不为真。然后你表明从这个假设可以演绎出一个矛盾:Q且非Q。由此可得P必为真。
(5)全称概括(universal generalization):
假设你关于x只做这个假定: x是F. 再假设仅仅根据这一个假定就能证明:x是G。然后你就可以得出结论:所有是F的都是G。
(6)存在概括(existential generalization)(例证法):
(7)全称特化(universal specification):
(8)量词等价(quantifier equivalences):
这里使用一些符号比较便利。令“(∀x)Fx”意谓:每一个x是F。令“(∃x)Fx”意谓:有一个x是F。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量词等价。你可以从右往左论证,也可以从左往右论证。
前四种论证形式凭其命题形式而有效。这样说的意思是,当你只保留“如果”、“且”、“或”和“非”这些逻辑词,把其他词都抽象掉,此时你所表征的就是使得这些论证有效的形式。其他论证形式则凭其量化形式而有效。这意味着“有些”和“所有”这些逻辑词也很重要。
演绎论证看起来也许简明易懂。而且在许多方面,它们的确如此。但也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情况。它们的出现是因为虽然每个演绎论证都是强且明确的,但并非每个演绎论证都是有力的(cogent)。考虑一下这个论证:
这个论证是演绎的:其前提蕴涵其结论,其结论可以通过应用逻辑推论规则由其前提得出。而且,该论证的所有前提都为真。天的确是蓝的。草的确是绿的。如果天是蓝的则狗有尾巴,这也是真的。这之所以为真,是因为条件句仅在有真的前件和假的后件时为假,可“天是蓝的”、“草是绿的”这两点都为真,“狗有尾巴”也为真。所以该条件句为真。此外,论证的结论不在前提之中:这个论证不是形式上循环的。但即使这个论证是演绎的,其前提都为真,并且不是形式上循环的,这仍是个蛮糟糕的论证。它完全是无力的。之所以无力是因为,认为第三个前提为真的唯一理由是狗有尾巴,而这本身恰恰是正在被论证的主张。
这个例子的教益在于:为一个主张建构一个演绎论证,这很容易;为一个主张建构一个有力的演绎论证,这不那么容易。要确保你的论证都是有力的。此事没有成规可循,需要判断力,需要良好的辩证意识。这样的能力是你将逐渐练就的。
4. 续说其它类型的论证
以下运用其他类型的论证的几条指导原则:
l 在哲学论文中给出归纳论证几乎从来都是不合适的。
l 哲学上对最佳解释推论的使用很少依赖于深奥的科学理论。请看一个例子。以下是某种需要解释的东西:不同的文化对什么是道德上可允许的有分歧。对此,一些哲学家认为最好的解释是,道德是相对的。另一些哲学家认为最好的解释是,道德是一种虚构。还有人认为,最好的解释是某些文化在道德上不如其他文化开明。勒威耶在推断最佳解释时能够诉诸一套固定的物理理论体系。哲学家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认真思考一下心理学或社会学或人类学对于解决我们例举的这个哲学争端有什么相关性。请注意,无论你在这里有何种看法,它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承诺。因此,即使你认为诸如心理学是相关的,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论文,你也必须给出认为它相关的理由。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的。即使有某个相关的科学理论,你也必须为其相关性进行论证。这就是为什么哲学家无论怎样都不像勒弗里尔那么幸运。
l 少用类比论证。类比对于澄清你的主张可能非常有用。但是把一个主张建立在一个类比上是有风险的。如果你确实使用了类比论证,你应该确保所比较的两个事例确实在相关方面相似,而且你应该向读者说明两者相似。
l 在关于哲学史的论文中,从宽厚出发的论证很常见。但即使讨论当代哲学家,有时也会涉及这种论证。特别是,如果你在批评一位哲学家,而你所批评的观点有不止一种解读,你就应该只依据最宽厚的解读来批评他的观点,并让读者知道你在这样做。
即使你对什么是论证、论证的种类以及每一种论证的风险和收益已经了解得很清楚,当你着手在论文中展开论证时,还是会面临一些困难的问题。最常见的是:我需要论证什么?
5. 论证什么
首先要注意的是,提出论证并不总是为了说服别人相信什么。重点往往不在给出一个论证,而在展示一个论证。其原因是,理解某事物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考虑可以就其构建什么样的论证。请看下面这个芝诺的论证。
在空间中不可能穿越任何距离。其理由如下。假设你想从A点移动到B点,首先你必须从A点移动到A和B之间的中间点,称之为C,但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先从A点移动到A和C之间的中间点,称之为D。要做到这一点,你又必须先从A点移动到A和D之间的中间点,称之为E。很明显,这个考虑可以重复下去。这意味着要从A点移动到B点,你必须要经过无限多的点。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经过无限多的点。所以不可能在空间中穿越任何距离。
也许芝诺认为他是在给受众一个理由认为在空间中移动是不可能的。但如今我们考虑芝诺的论证,以及其他类似的论证,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空间、时间、运动、无限的本性。
那么,之所以陈述一个论证,一个理由就是考虑这个论证将能阐明你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你展示的论证不是你给出的论证。但你可以对你所展示的论证进一步给出一些论证。
当你真正给出一个论证时,这样做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说服读者相信某种东西。每提出一个主张,你都应该弄清楚你的受众是否可以合理地提出争辩。如果你的受众可以合理地提出争辩,那么你就有个选择要做。要么,你标明这一点,并说你将为你论文的目的假定这一点,尽管你知道有些人不赞同它。要么,你对这一点给出一个论证。
你不应该对你所知道的受众可以合理争辩的每一点进行论证。这样做会使论文杂乱无章,并使注意力偏离主要的故事线。然而,当认识到一个可能存在分歧的领域时,你应该始终告知读者。
如果你知道受众可以对某项主张合理地提出争辩,而且你认为为它提出论证将有助于阐明你论文的中心问题,那就给出这一点的论证吧。
你可能想知道,该如何判断受众是否能合理地争辩某一点。这时,就你的话题进行广泛阅读会有帮助。如果一个专业的哲学家对某事有争辩,那么它就是可被合理地争辩的。即使你认为某一点非常明显地为真,但如果一个哲学家怀疑过它,你还是有一项工作要做,那就是要弄清楚一个人如何令自己处在使这一点看起来有疑问的位置,并弄清楚如何帮助这样的人走出这个位置。
6. 为什么说论证是哲学之锚
论证决定了你论文的局部结构。每个论证都由一组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当你给出一个论点时,你应该让读者不可能说不准是哪些陈述构成了你的前提,以及什么是你的结论。然而,只是列举前提并将其标为前提,陈述结论并将其标为结论,这还够不上提出一个论证。你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l 你要介绍每一个前提。不要凭空扔出一堆前提。确保读者知道你为什么要使用某个前提;让读者了解它如何切题,了解它将为你的论证发挥什么作用。你还应该解释一下,是什么让你有资格使用你的前提。关于这个问题,后面还有更多要谈(7. 前提从何而来?)。
l 你当然要陈述每个前提。你应该让你的前提尽可能简单。这意味着,每个前提都应该简短,而且其逻辑形式应该清楚。如果你发现你在用大量从句陈述一个前提,那就把它拆分成多个前提。不要把你对前提的解释揉进前提本身当中。
l 你也许要展开论述某些前提。如果你能想象出对某一前提的疑问、误解或微小的反对意见,并认为处理这些会加深读者对你的论证的理解,那么你应该对这个前提多说一些。例如,也许你已经表述了一个带有特殊限定的前提。你应该解释你为什么要加入这个限定。这对你来说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但对那些没有花时间思考这个问题的读者来说,这并不显而易见。
l 你要解释你的前提集合给你的结论提供了什么样的理由以及为什么。确定你所给出的论证类型,说明它究竟是一个演绎论证还是一个最佳解释推论还是其他类型。如果它是一个演绎论证,那就要解释推理是如何进行的,除非其演绎过程显而易见。如果它不是一个演绎论证,那么你一定要针对它的论证类型做相关的必要补充。关于补充的建议见上文(4. 续说其他类型的论证)。
l 如果论证很长,你应该对其进行总结。想办法让读者能在一念之中考量你的论证:她认为如何如何是因为这个和那个。在长篇论文中,如果有一个以上的论证,而且你在给出某些论证之后又提到这些论证,那么总结就尤其重要。
l 最后,你要针对可能的反驳来捍卫这个论证。这里你要考虑对你的前提的重大反驳。另外,如果你的论证不是一个演绎论证,你应该考虑是否有人会否认你的前提对你的结论给予了你认为的支持。例如,在捍卫一个类比论证时,你应该给出额外的理由,说明你所比较的两个案例在相关方面有足够的相似性,能够使论证起作用。
主张、澄清、区分、定义、解释、详述——它们挂接于论证是因为你使用它们来完成提出论证的任务。论证就是这样锚固哲学的。你不应该把多余的区分和定义之类的东西放在你的论文中,即使你认为你有一些相当聪明的发现。你论文中的每样东西都应该有某种目的,发挥某种作用。要让区分或定义发挥一些作用,一个方法是让它在论证的呈现中发挥作用。比方说,定义本身不需要成为论证的一个前提。它可以出现在你对论证中的一个前提的介绍或展开论述中。
7. 前提从何而来?
最后是资格问题。你的论证的质量不会超出你的前提的质量。所以,应该确保你有资格使用你所使用的前提。
某些论证前提也许来自其他论证的结论。在谈叙事的一节,我们会讨论不同的论证可以怎样组合到一起。眼下有一点应该很清楚:如果你已经论证了主张P,那么P就可以在另一个论证中用作前提。同样应该很清楚的一点是,你会在某个时候不得不依赖于你没有论证过的前提。
虽然我们的很多信念依赖观察和见证,但这两者在哲学讨论中用处不大。常识、逻辑机敏性、头脑的清明、可靠的判断,这些都是优质的前提来源,只是还要确保让读者承认你承认的常识,激活与你相同的逻辑机敏性,用像你那样清明的头脑来思考,用与你一样多的可靠判断来操作。不过,哲学论证的一个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想象和洞察。
有时候,你有资格使用一个前提是因为它是对你想象并向读者描述过的一个事例的评论。哲学家花大量时间想象一些或多或少离奇的情形。他们做这种想象的一个理由是,很多哲学争端汇聚在一些概括句(每个F都是G)和双向条件句上(P为真当且仅当Q为真)。例如,有些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感到疼痛无非就是表现出特定的特征行为,类似皱眉、握住脚趾等。由此得出一个概括:任何感到疼痛的人都展现出疼痛行为。希拉里·普特南,一位较有想象力的哲学家,描述了一个超级斯巴达种族,这个种族的人能够抑制他们内在生活的一切行为表达。普特南论证说,超级斯巴达人仍然是能感到疼痛的。所以感到疼痛不可能仅仅是展现特定的特征行为,因为这些超级斯巴达人即使有时感到疼痛也从不展现这样的行为。
想象虽然往往起驳论的作用,但也能用来立论。回想一下全称概括这种论证形式:如果你除了假定x是F以外不做任何假定,而仅凭这一点你就能证明x是G,那么你可以得出结论说,一切是F的也都是G。使用这个论证形式的一个方式是,以是F这一属性作为操作指引来想象一个个体x,然后指出,你所想象的东西其实也是一个G。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了论证每个圆都有一个面积,你可以想象一个圆,然后指出它有一个面积。只要你严格遵从想象一个圆的操作指引,没有想象某种带有额外属性的东西,那你的论证就是有效的。在严格遵从属性F所设定的操作指引上,你应该仔细行事,并且你应该让读者相信你很仔细。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办法是想象多个例子。
想象往往能带来洞见。所谓对一个主题有洞见,就是单凭着把你在这个主题上的想法弄得更清楚而在此有所收获。做出有用的区分往往需要洞见。例如,我们考察过有效论证与合理但非有效论证的区分。你现在知道论证当中有这样一个区分。为了领悟这个区分,你只需要把论证想得更清楚些,而这通常要靠考察很多例子。你若要做出一个你凭洞见领悟到的区分,一定要向读者举出你所区分的两类东西的例子,帮助读者也获得同样的洞见。这就是想象能有帮助的地方。
诉诸洞见有风险,比前述例子所透露的要大。考虑芝诺的主张:不可能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经过无数个点。他或许认为他凭洞见知道这一点为真。给定他关于空间、时间和无限的想法,如下之点在他看来显而易见:你不可能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经过无数个点。他错了。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关于时间、空间和无限的想法,而且有几种方式澄清为什么在有限时间经过无数个点的确是可能的。例如,请注意从A走到C的时间是从A走到B的时间的一半,从A走到D的时间又是从A走到C的时间的一半,依此类推。随着距离越来越小,穿过这些距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讲微积分的课程上,你会学到如何证明穿过所有距离需要的时间总量等于一个有限的和。你可以看到,把你的想法弄清楚常常很难。诉诸洞见要谨慎,要始终愿意承认你的想法还可以再清楚一些。
四、叙事
好的叙事创造和满足受众的期待,以此维持兴趣。
1. 何谓叙事
假设法弗尔德和毛瑟这两个人着手写哲学论文。他们采取了同样的目的,都要批评苏命对宿命论的论证。而且,两人都认真地为恰当的受众写作,都诉诸同样的论证,也都认为苏命先生的“过去独立于我们现在做的事”这个前提为假。
即使法弗尔德和毛瑟两个人有同样的目的、受众和论证,他们仍然可能写出两篇截然不同的论文。他们的论文可能在整体结构上不同。我们把他们的作品照录如下。
苏命的失败
法弗尔德
苏命对宿命论的著名论证是失败的。宿命论就是认为我们现在做的任何事都不参与决定未来。在苏命先生对这一观点的论证中,他假定,过去不取决于现在。我将论证这个假定是错的。
根据一种理解,可以很自然地认为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决定过去是什么样子。具体来说:我们现在不能因致(cause)任何过去的事情。这是因为效果不能先于其原因,而过去的一切都先于现在。
然而,根据另一种理解,我们现在做的事确实决定了过去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把过去是什么样子理解为包括了关于哪些命题在过去为真的事实,那么现在就部分地决定了过去是什么样子。以如下命题为例:2021年12月25日上午12:51,我坐在电脑前打字。这个命题在过去是真的。所以,关于过去的一个事实是,这个命题是真的。但是,那个时候使这个命题为真的是这样一点,即:2021年12月25日上午12:51,我坐在电脑前打字。这个命题是关于2021年12月25日上午12:51发生的事情的,所以这个时刻发生的事情决定了它是否为真。这种决定不是一种因致,而是一种我们所说的“使真(truth-making)”。当某些过去的命题是关于现在的时候,现在就可以使过去的命题为真。
现在,考虑苏命先生对宿命论的论证。苏命先生的前提是,过去在逻辑上决定了未来,而过去独立于我们现在做的事。他的结论是,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决定未来。但苏命的“过去独立于我们现在做的事”这个前提为假。它为假,是因为我们现在做的某些事可以使过去的命题为真。而且请注意,苏命无法声称他这个前提是在那种可以使这个前提为真的意义上提出的,因为如果他所说的“过去”的意思使得过去排除了过去所包含的命题,那他的第一个前提就为假。
苏命让人觉得,过去仿佛抢在现在前面决定了未来。但过去并不抢在现在前面。这是因为过去甚至不是完全独立于现在而被决定的。所以苏命的论证是失败的。
毛瑟
宿命论者认为我们做的事决定不了未来。苏命在“对宿命论的一种论证”一文中捍卫了宿命论。我认为他的论证行不通。这是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假的前提,即过去独立于现在。首先,我解释苏命的论证;然后,我解释为什么它的一个关键前提是错误的。
苏命的论证依赖于两个前提。(1)过去在逻辑上决定了未来。(2)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参与决定过去。他得出结论:(3)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参与决定未来。有某种意象在背景中起作用:仿佛过去抢先于我们。但是,我将论证,认为这一点为真是错的。
前提(2)是错误的。根据一种理解,可以很自然地认为我们现在做的事并不能决定过去是什么样子。具体来说:我们现在不能因致过去的任何事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效果不能先于其原因,而过去的一切都先于现在。
然而,根据另一种理解,我们现在做的事确实决定了过去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把过去是什么样子理解为包括了关于哪些命题在过去为真的事实,那么现在就部分地决定了过去是什么样子。以如下命题为例:2021年12月25日上午12:51,我坐在电脑前打字。这个命题在过去是真的。所以,关于过去的一个事实是,这个命题是真的。但是,那个时候使这个命题为真的是这样一点,即:2021年12月25日上午12:51,我坐在电脑前打字。这个命题是关于2021年12月25日上午12:51发生的事情的,所以这个时刻发生的事情决定了它是否为真。这种决定不是一种因致,而是一种我们所说的“使真”。当某些过去的命题是关于现在的时候,现在就可以使过去的命题为真。
苏命采取了对过去的那种包罗更广的理解。只有根据这种理解,前提(1)才为真。但根据这种理解,前提(2)为假。这就是我刚才所论证的。因此苏命的论证是行不通的;它建立在一个假的前提上。
除了叙事的概念以外,从文学研究中再借用两个概念也是有用的:人物和故事。你论文中的人物是指论文中充满的东西:主张、区分、例子、论证、定义等等。故事是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这个论证支持了那个主张,这个例子说明了那个区分,那个区分为这个前提提供了动机,等等。你论文的叙事就是你讲述你故事的方式,你讲述所发生的这一切的次序。法弗尔德和毛瑟就相同的人物讲了大致相同的故事,但他们讲述的方式不同。他们的叙事不同。
法弗尔德的叙事可以大致这样来描述。首先,法弗尔德解释了他打算做的事情。然后他介绍了“现在不决定过去”这一主张的一种理解方式。他解释了这个主张为什么按这样理解就是真的。然后他引入了另一种理解,而按这种理解,这个主张是假的。他解释了它为什么是假的。下一步,他分析了苏命的论证。他表明,苏命的论证依赖于那个为假的“现在不决定过去”的主张。他以拒斥苏命对宿命论的论证作为结论。
注意文中的人物:苏命的论证;苏命的第二个前提的两种读解;对这两者为什么一真一假的解释;对苏命的论证依赖于为假的解读的解释。
注意文中的故事:若领悟到现在使一些存在于过去的命题为真,所以现在决定过去,就可以表明苏命的第二个前提为假。这为拒斥苏命对宿命论的论证给出了根据。
毛瑟的论文包含一样的人物,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也一样。叙事则有所不同。例如,在介绍他的目的之后,毛瑟先从苏命的论证入手。分析了苏命的论证之后,他考虑苏命的第二个前提的两种理解。他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前提按第一种读解则为假,以及为什么这又是苏命所需要的读解。他以拒斥苏命的论证作为结论。
2. 做叙事上的决定
叙事上的决定,所决定的是如何为讲述你人物的故事安排次序。你的目的和论证将决定你的人物是谁,你关于他们想讲什么故事。而叙事的问题是你决定了目的和论证之后留下的问题。然而,如何叙述你的论文也是同样重要的决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何叙述你的论文将决定论文有多么有趣、多么容易读下来。你总希望你的论文尽可能有趣,尽可能容易读下来。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叫作你论文的叙事。剩下的就是要更好地了解什么使一种叙事优于另一种叙事。判断你论文的叙事好不好,一个办法是看读者觉不觉得你的论文有趣,而且容易理解。但你不是你自己论文的客观读者。而在拿给别人看之前,你又希望你的论文有好的叙事。下面这些建议应该可以帮助你摆脱这种窘境。
(1)叙事次序
首先,除了叙事次序之外,还应该区分两个次序概念:
l 一个次序是发现的次序(order of discovery)。这是你把你的人物是谁、他们身上会发生什么搞清楚的次序。例如,你会搞清楚你想要捍卫什么论点,为它给出什么论证,会考虑哪些反驳,如何回应这些反驳。发现的次序往往是一团乱麻。你发现你的故事的次序一般与叙述这个故事的良好次序不一致。
l 另一个次序是逻辑-解释次序(logical-explanatory order)。这是由你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解释关系决定的次序。想想几何学一般是怎么教授的。你先学会基本的公理和定义。然后你证明一些定理。然后你又证明一些定理,它们依赖于先前的定理。如此进行下去。这种教学方式遵从一种由逻辑蕴涵关系所决定的次序。这样教授几何学的一个问题是,开头步骤的动机可能很费解。哲学著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中可以辨认出一个逻辑-解释次序,而这个逻辑-解释次序往往与最佳的叙事次序不一致。
良好的叙事次序是这样一种次序:它在心理上可以置信的发现次序与智性上令人满足的逻辑-解释次序之间取得平衡。
心理上可以置信的(plausible)的发现次序并不是实际可能发生的(probable)发现次序,而是读者觉得自然的发现次序。是否可以置信是你能控制的事情。第一步总是你来走;总是由你说出这句话:“嘿,以下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可是,一走出第一步,往后你就总要记挂着读者会对下面发生什么抱有怎样的预期。不要违拗读者的预期。如果你这样做,就是迫使读者的心智往不自然的方向走,使你的论文很难读下来。
所以,你会想做的一件事,是基于对读者心理的合理假定来叙述你的论文。你论述的事情仍然是抽象的。你的论点、反驳、论证、区分和例子都会从属于一个逻辑-解释次序。你想要在论文中做的事情,有一部分是把这个逻辑-解释次序显明给你的读者。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诱导读者。预期的形成源于对先前经验的回应。你也许无法更改与读者预期能力有关的心理事实,但你能够控制读者先前的经验是什么。
(2)设路标
你能够做的第二件事是明确告诉读者你的叙事意向。这叫作设路标(signposting)。设路标就是做这样的事情:告诉读者你已经做了什么,你将要做什么,你论文的各个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以下是一些示意性例子:
l 我将在开头表明……
l 在考虑对……的反驳之前,我想解释……
l 现在我已经表明……,我可以解释为什么……
l 因为……,所以可以得出……
l 我们可以区分……与……;让我举些例子来说明……
l 对……这一主张应该做一个限定:……
l 首先我将……,然后我将……,最后我将……
l 第一,我……了,第二,我……了,现在我可以……
l 我们已经看到……以及……,应该很清楚的一点是……
这件事不要做过头。你不希望你的论文变成它自己的注解。但是设路标可以保证读者得知正在发生什么。这也能帮助你搞清楚最佳的叙事次序。当形成对你所做的事情的明确陈述时,这些陈述应该听起来合理。如果听起来不合理,那也许是你的论述出了差错。
(3)论证与叙述
第三,叙事与论证密切相关。有些论文是单论证论文。决定这些论文的叙事不那么难。你的确得决定如何建立、如何安排你的论证,但论证本身往往会提示最佳的决定。其他论文是多论证论文。对于这些论文,你需要决定如何排列你的那些论证。怎么做这件事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别忘了,逻辑-解释次序并不总是最佳的叙事次序。所以你可能发现,把某个论证放在另一个论证前面给出是更好的,尽管第一个论证的一个前提是第二个的结论。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形下,你肯定应该设一些路标。你会说:我将诉诸q来论证p;稍后我将论证q。
思考这类问题的一个方式是区分出你的论点(theses)和引理(lemmas)。论点是你论文中相对重大的主张。引理是你为了证立论点而提出的主张。通常来说,你应该先论证论点,再论证引理,尤其是在你对引理的论证比较长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为你的论点所能提供的动机是最多的。读者不太会对你为什么在为一个论点大费口舌感到困惑。而引理的动机来自它们在支持论点方面的作用。先论证论点,再论证引理,这个规则不是严格的,但往往管用。
(4)卡壳了怎么办
第四点是一条实操建议。如果你在写论文时心里想着某种叙事,然后发现卡壳了,那就尝试把次序倒过来叙述。你可能会对这样做有点担心。但还是试一试吧。我不知道这个办法为什么如此经常地有用,但出于某种原因,它确实有用。
五、风格
你的风格是指你如何通过措辞、句法、行文上的选择来掌控语义和语气。你的语义应该清晰而严谨;你的语气应该直率而友好。
风格问题可以拆分为风格意向的问题和风格实践的问题。你的风格意向包含你在语义和语气方面旨在达到的目标。而你的风格实践包含你在措辞、句法、行文上的选择。你希望你的实践服务于你的意向。我们先来探讨你应该抱有何种意向,然后看看什么样的实践最能实现这种意向。
1. 语义和语气
你的语义应该清晰而严谨。清晰与晦涩相对。严谨与歧义相对。
当关于一个词或句子的语义的基本问题可被合理地怀疑时,这个词或句子在上下文中就是晦涩的。例如,考虑一下这个句子:“宿命论引向认命”。这句话的意思不够清楚。其想法大概是,如果你接受宿命论,那么一种认命的态度就是有理据的。但这句话仍然没有回答接受宿命论在什么意义上使得这种态度有理据的基本问题。认命的态度是仅仅因为接受宿命论就有理据,还是必须有其他的背景信念?这种态度是否初看是有理据的,但一旦加以全盘考虑,就可能得不到辩护?
当一个词或句子有一个以上的合理解读时,它在上下文中就是有歧义的。每一个可能的意思也许都是清晰的。问题不在于晦涩,而在于多重。
有歧义的词的问题在于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有些句子之所以是歧义的,是因为它们包含有歧义的词。但有些句子因其结构而产生歧义。这是结构歧义(structural ambiguity)。考虑一下这个句子:“每个人都喜欢某个人”。它的意思可以是:某个人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也可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有这个人所喜欢的一个人。
显然,你应该避免歧义。抱有意指一个事物而非另一事物的意图,这并不能消除歧义。你必须确保你的读者知道你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认为一个词可能有词汇歧义,那就试着另找一个词来用。如果你没能找到——有时的确无法找到——那就解释你意在采用哪个意思。如果你认为一个句子可能有结构歧义,那么就用另一个句子。找到一个替代的句子,这总是能办到的。
你的语气应该直率而友好。直率与畏缩相对。友好与刻毒相对。
当你的文字犹豫不决,或被重重限定所累,你的文字就是畏缩的(cagey)。哲学问题往往复杂,比一开始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谨慎,需要关注微妙之处。但是,谨慎和对微妙之处的关注不需要体现为犹豫不决或被重重限定所累的写作。你应该争取对你的话题有充分的理解,以便知道如何把它嵌入到一个背景中,使你能够准确而简明地讨论它。这并不容易,但这是你应该争取做到的。
如果你的文字是傲慢的或侮辱性的,那么它就是刻毒的(nasty)。你不傲慢,也不喜欢侮辱人。但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很想用巧妙的讽刺来表达反对意见,或者过分热衷于指出某些论证的缺陷是多么明显,指出必须有多大程度的错乱才能让人错过某个显而易见的区分。这样的写作往往是幽默的,你可以在其执行过程中获得一种快感。在写作哲学时,不要沉溺于这些乐趣。不要过度讽刺;不要为你认为有正确思维的内部小圈子写作。
2. 措辞、句法、行文
你掌控语义和语气的方式,是作出措辞、句法、行文上的选择。
你的措辞(diction)就是你如何选择词语。以下是一些选择词语的指导原则。
l 多用低调和通俗的词语,少用夸张和奇异的词语。英语是一个丰富的语言,你可以在其中找到像“higgledy-piggledy(乱七八糟)”这样的各种奇怪玩意儿。当某样东西混杂、凌乱时,它就是“乱七八糟”的。但是把一个论证或解释称为“乱七八糟”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即使它的确如此。把这些词的使用机会留给偶尔出现的、非必要的总结。
l 多用详确的、具体的词语,少用一般的、抽象的词语。这里有两点。首先,尽管哲学是一般而抽象的,而且你经常不得不使用一般而抽象的词语来准确地讨论哲学,但你应该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地详确和具体。不要进行超出必要程度的概括和抽象。第二,如果你想提出一个一般而抽象的观点,通常最好先提出一个详确而具体的观点,然后解释为什么可以把详确细节一般化,为什么可以从具体情况抽象出来。
l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必须使用时要加以解释。使用平白话语比使用行话要好。有时你不得不使用行话,要么是因为行话已经非常为人接受,不使用行话会使你的听众感到困惑,要么是因为平白话语过于繁琐或不严谨。当你使用专业术语时,要充分解释。
关于句法(syntax)的第一条规则是:保持简单。下面是一些关于如何应用这一规则的更具体的建议。
l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写有许多分句的句子。当你在你的主题中发现更多的细微差别、复杂情况,发现需要做更多的限定时,你会很想写有许多分句的句子。这时候,不要写一个复杂的句子,而要写许多简单的句子。这样做,你会在你的主题上学到更多东西,因为你将不得不用完整的思想来表达这些细微差别、复杂情况,满足这些做限定的需要。
l 让你的句子的逻辑形式显而易见。要记住:一个句子的逻辑形式是你把“所有”、“如果”、“并非”这样的逻辑词之外的所有词语抽象掉所表征的形式。读者应该总是很容易看出你的某个句子的逻辑形式。
l 多用直接,少用间接。这意味着你应该避免使用被动语态,以及避免这样的结构:“发现哲学家们说P并不是罕见的事。”要这样写:“哲学家们经常说P。”
l 避免杂乱和无用的词语。少用副词和修饰性形容词。
行文(composition)的单位是段落。要让你的段落重点突出,要给段落一个明显的结构。以下是一些准则。
l 把每个段落看作是承担一点叙事工作。你可能会介绍一个主要人物,比如一个论点、一个区分或一个例子。你也可能描述一个主要的故事事件。例如,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主张与另一个主张不一致,或者为什么一个论证需要补充。
l 你应该从一个段落开始就说明清楚它在做什么工作。如果从上一段到这一段的过渡非常明显,那就在这一段的第一句话说明。如果过渡不是很明显,那就在明确前一段如何过渡到这一段之后予以说明。
l 你的段落将有一个内部叙事。这与你整篇论文的叙事是一样的,只是规模较小。决定一个段落的叙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一样的。
l 有时你会发现自己所处的情形有如下特征。你想传达一系列信息,而这个系列的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建立联系则只会分散读者对你主要目的的注意。这种情形下,请列一个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