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是女性》· 读书笔记(二)
《因为我是女性》
作者:侯玉珍
豆瓣评分:7.3
今天还是和大家一起来读侯玉珍老师的《因为我是女性》。
今天读到的部分是全书的第一部分「你的母亲如何影响了你」。该部分共分为十章,每一章分为3-4个小节。
我的读书笔记将从文章的主体架构开始,通过原文摘录+实际现象思考+自我反思(读后感)的形式呈现。
Let’s begin!!!!↓↓↓
第一章 代际创伤:母女关系的爱与恨
- 第一节:母亲是生命的孕育者,也是心灵的母体
- 第二节:通过养育,母亲成为创伤的代际传递者
- 第三节:母亲作为女性,其实也是“受害者”
第一节
原文摘录:
1、「……我爱她,又离她很远,这有时候会让我感到愧疚。」
2、「与母亲之间这种复杂和矛盾的爱恨情感,是许多女性都体会过的,而这些复杂的情感也会在女性和自己的孩子、丈夫甚至婆婆的关系中得到体现。」
3、「近代依恋理论、客体关系和神经心理学研究都认为“母亲对孩子的人格具有决定性影响”。」
4、「高品质的养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人格发展的成熟程度。」
作者在文中把“我们的内在人格比喻成一栋房子,母亲给予的爱就是房子的地基”。
刚出生的婴儿就是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养育者给TA的养分,海绵逐渐膨胀,也意味着婴儿内化了越来越多养育者灌输给TA的东西。养育者给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婴儿对世界的第一认知。是爱还是恐惧,婴儿都是没有判断力的,都会在潜意识中“内化”至成年。
结合作者在文中将“人格不成熟或者有问题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的分类,我大致归纳并衍生了以下几种情况:
1、共生型:“共生+难以分离”,常见的情况有孩子一旦离开视线或者没有联系上,就是暴打数十个电话甚至打扰孩子周围的人,势必第一时间找到孩子(且孩子已经有自主能力的情况下),并且在联系到孩子的第一时间,不是感到开心愉悦,而是对着孩子劈头盖脸一顿输出,对孩子的“离开”进行谩骂或者是嘲讽。
2、控制型:“把孩子视作自我的一部分加以控制”,常见的场景有“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千万不要找你爸爸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变成像你爸一样的男人”等等。(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我从来没爱过你——李雪·《走出剧情》)
3、情绪失控型:“情绪崩溃”,在孩子身上发泄情绪,常见的场景有孩子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想要坚持己见的时候,母亲就无能狂怒、歇斯底里,让孩子被迫妥协。(这里是母亲和孩子角色的颠倒,在这个场景中,孩子扮演起了大人的角色,体现出包容和妥协,而母亲却逆位成孩子,撒泼取闹。而在这样角色颠倒的成长环境中,很容易让孩子逐渐养成“老好人”性格或者是讨好型人格。)
4、冷漠型:对孩子严重忽视,都行都好都可以。
所有对外的“反抗”(情绪起伏),都是内心“不安”的体现。
如果一个母亲,她自己内心是柔软而溢满爱的、她自己是对外界充满信任的、她明白自己无论如何都是“安全”的,自然就不会有以上的行径。
很多人格不成熟或者有问题的母亲,总是很怀疑这个世界(外界)会伤害她,进而自己也没有“安全感”、没有“爱”。
只有懂得什么是爱的人,才给得出爱;只有从母亲那里感受过并且真正学会了什么是爱(安全感)的孩子,才能继续把这份爱延续给他人。
也正因如此,许多人茫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能给我安全感的人”。(也就是作者原文说的“为我托底的人”。)
因为“爱”(安全感)这个感受,本来是ta在婴儿时期就该享有的,而ta的母亲却没有给ta。
婴儿时期的“洞”,如果没有觉察,纵然长大成人,也必然会用一生去填补。因为ta只是看起来是个大人,而“从未体验过当小孩是什么感觉”。
好在我们内心的“洞”是能够我们自己亲手填补的。
而母亲作为女性,其实也是“受害者”。
这些都会在作者的后文中有进一步的解读。
小尾巴
老师的原文我基本会加上“”或者「」。原文写得很好,我的读书笔记如果有理解偏差,均和原文的本意无关,都是我自己的原因。_(:з」∠)_
该读书笔记的其他部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