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时间有自己的名姓——2021阅读总结
12月中旬的时候,中图网周年庆搞促销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电子书的我心血来潮,几乎是兴奋又急切地去下单以满足自己暴涨的购物欲。在挑书的时候和友友说:“这些书我买了八成也不会读的,但我还是要买。买回来堆在我办公桌上,我看着高兴。”回想这一年的阅读经历,书籍在我的生活中似乎是一直扮演着这样无关紧要却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比起去年,不论是书目的数量还是类型,都减少了。但是,还是有幸去体验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感受。
有感于之前阅读书目的“零散化”,今年试图去较为系统地阅读,比如,了解一个作家。书海浩渺,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有限,所能做的,无非是:能看多少是多少吧。不如,就从自己今年看得最多的三位作家说起:石黑一雄、卡尔维诺和三岛由纪夫。
今春,石黑一雄的新书《克拉拉与太阳》出版,借着这个热度以及对《长日将尽》的好感,读完了《莫失莫忘》。
《莫失莫忘》应该是我今年看得最悲伤的一本书, 数度掩卷叹气,倍感无力。以一种不完全可以被认作是“人”的角色去体验人类所承受的巨大矛盾感,即“可知”的宿命和“不可知”的人生。前者在科幻的大前提下愈加强烈,后者更多地是体现一个“不在科幻设定下”的正常人的情感与思绪,而正是因为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结局,所有细腻深刻的感情都始终带着一种淡淡的、无法言说的忧戚。无论我们踽踽独行或是与人相伴,都避免不了失去与告别,所有一切珍贵的东西最终都会变为回忆——这也是唯一能够留下的了。如果把关注点从个体转移至环境,乌托邦式的庇佑其实是一种愚弄,与《美丽新世界》一样,都有谈到艺术对于人类的影响,或者说,是否可以作为人性存在的证明。在《莫失莫忘》中,石黑一雄尽可能地给予角色关怀与同情,而这些却终是抗衡不了悲剧性的结局,像是在冰窟里坠落时被一双温暖的手接住,片刻感动之后是无尽的唏嘘。
我总是想到,不知哪里有这么条河,水流很快很急。水里有两个人,试图抓住彼此,他们尽量紧紧地抱在一起,但最终还是承受不住。水流真的太湍急。他们不得不松开手,就此分散。
如果说《莫失莫忘》让我感受到无力,那么《克拉拉与太阳》更多地是孤独,一种暖调的孤独。
不同于《长日将尽》或《莫失莫忘》,行将就木的怅然与无奈会让人无暇顾及这漫漫人生路上只有自己一人的现实,克拉拉的底色终究是带点暖调的,正是这种献祭式“自我感动”的暖色(石黑一雄作品中常见的“自我欺骗”主题),才让这种寂寥的感觉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或许是此书有着不同于他以往作品中的新主题:人是如何可以成为人的,这不单单是我的肉,我的灵,或者是人心——“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塑造我们的也许还包含我们与他者之间的联系,更重要地,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一部分,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最初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树上的男爵》,那种与世界既疏离又紧密联系的状态,多少次在城市漫步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代入,当然,领袖的气质是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折服于“祖先三部曲”想象力,似是开了上帝视角亲眼目睹一个奇异诡谲的世界,然而回到现实,最爱的还是那个在简单的世界里追寻人的位置与意义的《帕洛马尔》。
最初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这个世界,随后,自己也慢慢融入,而这样的融入,把渺小的个体与宇宙也看作一体,于是那些花花草草、虫鸟鱼兽,都有了特殊的含义。不乏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放在一起讨论、寻找它们共同点的内容,甚至于,把人类的情感也比拟为一种程序:“我们身体上的接收器有千百万条连线与思想感情、外界条件和人际关系的电子计算机连接着……爱就是在心灵这部复杂的电子计算机中执行的一个程序。”谈论沉默、谈论语言,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于是,我们也追随着帕洛马尔脚步,在有过丰富的经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之后,走向死亡。
生之前我们属于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那个范畴,有可能发生或有可能不发生。而死之后呢,我们则属于不可能那个范畴,包括过去不可能和将来不可能。
说起三岛由纪夫,今年其实是只看了“丰饶之海”系列,这也是我看三岛由纪夫的第一部。从《春雪》里拧巴的爱情到《奔马》里不敢靠近的理想,从《晓寺》富含哲学宗教思辨的意识到《天五人衰》回归肉体的本真,“丰饶之海”借一人的轮回转生,道出了一切都将归于虚空的本质。也许是年龄与心态的接近,最有感触的一本是以青年人勋作为主角的《奔马》。
勋追求的“纯粹”是遥远而抽象的,他丝毫不敢走近去对自己的目标做一些了解,生怕任何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会稀释心中所认为的正义与恶。这其实是一种遮掩,也是略带强迫地让自己的行为贴合自己的理论,尽管这种理论的根基不是那么牢靠,可是青年人的所作所为,不大都起源于一腔热血吗?对勋来说,死亡太高尚,太迷人,是眼内升起的红日,是追求一切后由自己决定的归宿。而对于本多,“死而复生”的清显,让本多心中对神性的信服战胜对理性的信服,进而是对法律——这一“国家理性”的动摇,也是对对多年来形成的钢铁般的逻辑的颠覆。
换句话说,得以复活的,指不定就是本多自己。走出那种精神的冻结,走出那种整然有序的死亡,走出封锁在数千万文书中的麻木的痛苦……
今年在不断阅读新书的同时也有重读。《红与黑》大概就是其中感受变化最大的一本了。重读《红与黑》的契机大概是在阅读《神雕侠侣》的时候,隐隐觉得杨过和于连好像,但是这种相似性具体是怎样的我却什么都说不出来。是的,初读《红与黑》后,对于于连只留下了一个模糊而刻板的“野心家”的印象,直至重读,才意识到,这个角色是塑造得如此有个性有代表性。
几乎是惊异于于连的才华与想象力,过人的才华可以否定他只是一个凭借爱情上位的“小白脸”这种观点。诚然才华与爱情是于连向上攀爬不可或缺的阶梯,爱情多依附于他者——即是在大部分时间里,于连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真的会陷入爱恋,直至死亡促成灵魂上的升华(在此处也有童年经历所造成的恋母情结)。而于连丰富的想象力为他的执行能力造成很大的障碍,再加上对自尊的过度在意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品性,不断地在意他人的举动、揣度他人的思想(这些都有赖于司汤达细致的心理描写),让他在对自己的行动有着超脱于实际的设想,与此同时,赋予细枝末节以夸张的意义,这些都使得他在真正行动这一方面配不上“野心家”这个称号。于连是敏感而脆弱的,敏感来自于自己,脆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底层年轻人所不可避免的结局。
如这篇日记第一段所说,今年阅读的类型是减少了,在总体变得越来越狭隘的趋势下,难得地,有一小点点的突破——我似乎是学会领会诗歌的魅力了。阅读奥登在先,里尔克在后。里尔克给了我空旷辽远的孤寂,而奥登似乎是更深一层次地触碰到心底。
奥登的诗歌题材广博,善用自然与社会景观作为意象,对友人、对爱人深厚的情感都蕴藏其中,或勾勒人物,或反映心境,都游刃有余,极具代入感。 写爱恋之深、失爱之哀,刻骨而不绝望。《葬礼蓝调》每次阅读都会悲从中来。《生日礼赞》重读多少遍都会不由感慨:写的真是太好了!难得地给予一个七岁孩童平等与尊重,又不失作为一个长辈的关怀与期许。不骄傲,不颓丧,永远心存敬畏,心存希望。在无法避免的痛苦与欢愉中找寻自己的“肉与灵”,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保持清醒、独立与平和。
他是我的北,我的南,我的东与西,
我的工作日和休憩的星期日,
是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话语,我的歌;
我原以为爱会永续:我错了。
另外要提及一本,柏拉图《理想国》。是的,越来越陷入感性的阅读中无法自拔,有时候需要哲学来回归理性与冷静。
论述相当有逻辑,系统性很强,但同时也需要警惕。远超于自己认知的内容以在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很容易去信服这种“诡辩”。以城邦的正义去解释人的正义,将“统治者、辅助者与被统治者”同“理性、意气和欲望”对应。各司其职的确是很好的状态,但过于强调天赋的作用会隐隐带来一种“人的三六九等”的感受,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种固化的阶级。当然这点也是矛盾且疑惑的,毕竟苏格拉底在讲述人体金银铜的例子中,也提到第二代身份与位置的更替。善的理念和真理理智都作为媒介:“人的灵魂就好像眼睛一样。当他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知道它们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理智。”“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另一个有趣的点在于,苏格拉底在末卷批判诗人的内容,恰恰让我意识到人和艺术共情的原因。
日记的最后一本,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这大概是今年阅读的最后一本(或者是倒数第二本)书,是2021阅读的最后一次欢喜与震颤。
意识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可以自由自在地停留或跳跃,而人却无时无刻不被时空的枷锁困囿。昆丁这一章实在太妙,看他痴狂看他疯癫,看他前言不搭后语地絮絮叨叨,却无比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句话都在说着“父亲”“黑奴”“贞洁”——正是处在社会变动下一种传统的“精英”式人物的心理。砸破父亲送的手表也无法摆脱父权的影响,却将与生俱来的懦弱暴露无遗。南方传统经济的颠覆间接地将昆丁杀死的同时,也充分展示杰生的贪婪、自私和狡猾。呆傻的班吉开辟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他的纯粹与第四章的全知视角互为呼应,而失语的凯蒂,正处在风暴的中心。
另外,詹姆斯·弗兰科将此书影视化了,虽然还没看,但是大胆猜测是不会还原原著的精髓与奥妙。曾经想过,如果要拍成电影,得是维斯康蒂+雷乃+帕索利尼,才多多少少能有点原著没落的贵族+意识流和交叠的时空+现实主义的宗教性的意味。
时间太快,而记忆太短。即使是短暂的回顾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一种无言的状态。就以《喧哗与骚动》的题名来源作为结束吧。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
Neongeli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28 20:12:41
-
Anyw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28 14: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