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高效利用平板电脑制作学科笔记
查看话题 >黑曜石——你的第二大脑
A second brain, for you, forever. 你永远的第二大脑。
建议看:博客版本,更新最新且排版最优

我21年9月通过《卡片笔记法》第一次接触obsidian,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我去年为止用过的最天才的产品,只有一个原因,我认为这是最适合我们大脑运作方式的知识管理方法,obsidian的slogan中最显眼的就是"第二大脑"(A second brain),这个方法用定义概念简化,就叫做"外脑思考"。
▍你的大脑(your first brain)
既然这么说,那肯定得先看看我们的原装第一大脑吧。 大脑的具体工作方法非常复杂神秘,神经科学我尚且一窍不通,就连神经科学都不敢说研究透了大脑。但好在每个人都有大脑(i sincerely wish……),所以每个人自己多少都有感觉。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大脑能记住未发生过的事,能将无关的事联想起来,能想象出不存在的东西,即直觉、灵活、快速、模糊、跳跃,甚至是天马行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9世纪提出了意识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衔接,而是流动的。
有些人可能看上一段话时脑内已经警铃大作,我当然不会忘记人类大脑伟大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功能,但这方面的功能恰恰是人脑不擅长的,与电脑相比简直是相形见绌,你的电脑认为记住20个数字比记住《小红帽》的情节容易得多,计算二十位数的加减法比理解眼前一句话的含义容易得多,我想你作为人类肯定难以感同身受。人脑不擅长储存客观信息 、难以记住明确的联系 、不擅长理解数字和逻辑,但这篇文章毕竟不是机械纪元序章,这些事实不代表电脑优于大脑,反而,大脑的特点实际上常年演化下人类为了更好适应环境而取舍选择的绝妙策略。(这方面我看过一篇角度清奇、非常有趣的文章,就不展开了,感兴趣可以看看)
以上的论述只说明了一件事——我们需要分工,需要一个大脑之外的信息管理工具,而不是只靠大脑去记住、回忆所有的信息和知识。特别是在这个信息过剩的21世纪中,信息时代仅在人类进化史的最后0.02%出现,就像肥胖的原因是人在食物充足的现代社会里依然无法克服基因里对高热量的渴望,人类对信息时代的适应性也很差。人类无法再靠习惯生活,每个人都需要新的知识获取信息、管理方法。
ChrisDercon在与《032C》杂志的访谈曾提到的“现实的厚度”——庞大的信息量每天都围绕着我们。提到“信息”,我不仅仅是指文字和影像,也指建筑、概念、变化、恐惧、娱乐。也指新想法诞生的世界到处充满着信息,工作中人们脑中不可能是“空白”的,人们总是会联想到已知的观点、潜意识的信息,以至于还是要去排斥这种信息。
这就回到了obsidian的特点和文章开头的说法——"第二大脑""外脑思考",你可以把这种工具想象成我们大脑的外部脚手架。我是通过《卡片笔记写作法》接触obsidian的,这篇文章的原型也是那本书的读后感,而那本书的理论原型正是卢曼,卢曼写道:“无论是明确的还是隐含在概念中的想法,人们必须以某种方式标记差异,跟踪区别。”因为只有当这些联系以某种方式固定在外部时,它们才能作为模型或理论发挥作用,并为进一步的思考赋予意义和连续性。
▍不适合大脑的方法(unfit tools for your brain)
在说最适合大脑的方法之前,先说说什么是不适合大脑的知识学习、信息管理方法
- 根本没方法 或许是最常见的,包括随手写备忘录不整理、发sns碎碎念不回顾、直接收藏信息不分文件夹等等,这些行为不仅会遗忘浪费奇思妙想、使大脑反复思考一件以前已经想过的事,而且会让自己被信息碎片淹没,写下的东西变成了活埋思想的坟场而从未形成完整作品。
- “文件柜” 指,知识单元用单一的嵌套结构、以特定文件路径被单独保存在分门别类的文件夹里。要访问这些知识信息,用户必须记住文件的存储位置,标签内容,或者使用搜索功能来定位文件。 这是现实最常见的信息管理方法,比如给每门课准备独立的笔记本、将相册里的照片分类储存、试图用单一分类理解音乐作品("前卫先锋实验艺术#&……%@#…%""别吵了别吵了,建议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人类") 它的核心矛盾在于很多信息具有多个特点不能被单一分类,这直接造成了容易重复冗余记录、难以快速检索定位、信息之间缺乏互联性等问题。这是适合电脑而非人脑的信息储存方法,毕竟其实你电脑上的硬盘就是这么储存文件的,前文已经很清楚说明了我们的人脑不是这么运作的。
- 学院法 算是"文件柜"法比较适合人类的进阶改良版本,学院法就是分门别类、拆解掌握,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体验过的,具体而言,先把知识按体系特点区别拆分成不同的科目,再在科目里拆分不同的单元,再把单元拆分成课,再把课拆分成知识点,然后由一个老师带领着学生们一个一个知识点从头到尾学习,从而掌握一个科目的所有知识结构,最后设置一个考试检查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得不说这个方法相比前两者的合理性更高,但它依然不是最符合人脑的信息管理法。
- 头脑风暴 在陷入僵局和开题初期,头脑风暴是一种被广为提倡的激发想象、拓宽思路的方法,但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你的大脑是不会凭空产生任何没有事实根据的想法的!就算是最意想不到、最天马行空的幻想和梦境的根基也一定是你此前在现实中接触、思考过的事物。所以头脑风暴看似不可思议地挖掘出了新点子,实际上是打捞出了被你浪费的旧点子,这些"突然冒出来的绝妙点子"本来就不该被你白白抛弃在某个鸟不拉屎的大脑沟壑里盼着某年马月有一阵所谓的"头脑风暴"把它吹出来!! (需要注意,"外脑思考"针对的是个人信息管理,现实中引入外部信息的情况下团队头脑风暴应该还是有益的。)
- 思维导图 我甚至不知道这方法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火起来的。。xmid?我曾经刷到过列表口吐莲花的吐槽,好到我已经不能说得更好了,简单说就是这是"适合输出,而非输入"的方法。在输出上,它类似ppt、目录一样能让听众快速get到你的大纲;而作为输出,它就显得极为死板和莫名其妙。 总之我个人同样不推荐这个方法,marginnote之前版本的脑图功能就是头脑风暴,现在已经改了,之前有条广播提过,然而我现在也不怎么用margin了hh,或许未来可以写一篇我的ipad笔记软件跑路爬墙史(goodnotes/幕布→marginnote→notion→obsidian)
- 闪卡(anki) 这个方法我从高中开始断断续续实践多年,最近(考逝周)还在使用…… 具体的此处不想展开了,总之总体评价一下,它是一种旨在把信息通过刻意练习刻入大脑形成无意识的条件反射肌肉记忆的方法,具体可以看一本书《刻意练习》。我觉得适合记忆最底层的知识(此处底层无贬义,没有底层知识你连话都没法说)。参考布鲁姆知识分类,即最底层的"记忆",纯用闪卡的话稍微高一层的"理解"都很难谈得上,更别提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了。

举例来说,想象有一条轴,左边是最适合这方法的,右边是最不适合这个方法的。数学公式之类的一定在最左,因为这种最基础的基础知识在入门阶段本来就不需要理解也没有意义,嗯背就行(想反驳的求你给我解释证明一下1+1为什么等于2);单词位于中间,因为自然语言中的单词其实是非常需要理解、联系、语境的(字母理论上位于最左,但我们在童年阶段就已经内化了,我一直记得有一句话非常有趣"对大多数人来说,弹吉他就和走路一样简单,可是别忘了,我们花了几年时间才学会走路")。右边的东西可就多了去了,总之越左的一定是越小、越基础的单位,而右边更复杂、更多样,也就更适合用此文介绍的方法。
*对大脑如何运作有进一步兴趣的可以看《心智探奇》这本书,其中的一张图可以顺便解释我最后提到的东西。

▍Obsidian(second brian for you)
其实说起来,我用过的第一个类似软件并非obsidian,而是flomo(大概去年这个时候),比看《卡片笔记法》还要早得多(正是flomo的开发者少楠推了这本书,书里提到了obsidian我才知道),但我还是得"过河拆桥"地说,flomo的好用程度远远比不上obsidian,具体就不在此展开了。再顺便说一个事,我特别去看过obsidian的about us,它的开发主力是滑铁卢大学(计算机专业极其出名,滑铁卢被称为加拿大硅谷)的几位毕业生,它的细节之贴心、功能之完善、交互之优雅、系统之开放都让我不敢相信这是疫情期间才诞生的新产品,相比之下真的只能评价flomo为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obsidian归根到底只是一个软件工具,它背后体现的"第二大脑"信息管理、学习方法才是我这篇文章的核心,而我相信前面一个字没提obsidian的两段已经把这个道理的why should和why not说得很清楚了,所以下文我将在obsidian语境下具体讲这个方法是如何实现的(how to),我并不会说得很细,主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来。
哲学家、神经科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大脑如何工作"这个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大脑有必要借助外部工具,真正的思考需要某种外显化,但具体在"这种工具、这种方法是什么"上又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感兴趣的真的可以看一下《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中介绍的卢曼卡片笔记法,我之前还看过一个更宽泛的概念roam白皮书,我这篇文章参考了这两者中的很多概念。其中前者更具体详细有现实原型,但卢曼用的是纸质卡片;后者更数字化和概念化,可以被视作obsidian的理论原型(然而roam多次提到合作、协同、共建,类似一个更好的、双链的、灵活的维基百科,而obsidian是纯粹的个人知识管理)。 (《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强调"聚合效应"的时候也提到了一个类似的元分析概念)
在obsidian语境下,我认为它之所以能称之为"第二大脑"的核心功能无非两个——链接(link)和关系图谱(graph view),这两者的底层原理在roam白皮书中都有详细讲解,我在此不再重复。
▏链接(link)
工具栏里默认第一的位置就体现了它的重要地位,我认为这个双链功能是obsidian的最大精髓! 看看官方文档里是怎么说的——
这意味着在 Obsidian 中你可以顺着 思路的指引而随心所欲地落笔,即使有所遗漏未来也可以在相应的地方轻松补充。这种特性使得 Obsidian 成为了一个绝佳工具:你可以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记录,而不必担心笔记应该存放于何处。当你发现笔记标题需要修改时,你只需要在笔记顶部的标题栏进行更改,Obsidian 就会自动将修改同步到所有与该笔记相关的链接中。
总之,想象一下,你在码字,码着码着,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点子,可以直接按这个键或者打两个[[,然后输入你为这个点子取的标题,obsidian会直接创建一个新页面,你可以进去把你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因为这个引用功能已经通过双链的形式把这两个页面联系了起来,所以你可以写完再回去写原来的页面,日后浏览的时候也很容易把这两者关联起来。整个过程如丝般顺滑,完美贴合你大脑的思考过程,根本不会在操作上给你造成任何阻力。 如此简单的一个功能,就是第二大脑的核心,即把属于自己的知识随心所欲地关联起来形成有机的海洋,而不是零散的碎片或者僵化的档案,因为前者才是你大脑思考的形式。

▏关系图谱(graph view)
卢曼:没必要先分类再填充。最好让结构慢慢的生长。过于精确的分类,反而会让我们丧失了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可能。
link里我解释了应该在obsidian里写什么(what),此处即是(how),即 反对"文件柜法和学院法",不要用分类先预设好某个范式,(见过一些朋友一上来就琢磨obsidian里的文件夹应该怎么用(folder,不是vault),然而其实我几乎不用这个功能),而是先按自己的思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用link不断关联自己的思考,自然而然会逐渐形成结构,而且这个结构不是死的,完全是围绕你大脑生长起来且不断生长的有机脚手架。
具体体现在obsidian里就是关系图谱这个功能,它的视觉效果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何"obsidian是第二大脑"、何为"让结构慢慢地生长",也可以非常好地帮助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梳理整体逻辑和寻找潜在联系(外脑思考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作为如此直观的功能,还是直接看视频和图片好。 b站随便找了个视频,挺直观的

▍结语(my brain, your brain, our brains)
正如前文所说,obsidian背后体现的"第二大脑"信息管理、学习方法才是我这篇文章的核心,那么这篇文章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说实话,展望一下,我毫不怀疑这是会引起信息管理革命的方法。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技术更新的基础上的。我认为2021的人类似乎还没有适应屏幕主导的信息时代,就像我看过大多数所谓的"电子笔记"(goodnotes、notability为主),其实就是把纸笔思维搬到ipad+pencil上,这不是无纸化的思维,不是信息化的思维,我只能说最多是手帐/插画之类的审美取向,而不是生产力取向,只能说"好看",很难说"高效"。
我认为以obisdian为代表的roam法完美体现了以键盘为主的计算机时代的全新文字信息管理方式。(但我不认为这代表纸笔会被抛弃,因为人类理解图画和文字用得几乎是两套系统,我认为纸笔系统反映在信息时代的高效方式应该是无限草稿/无限画布,反正不是精美手帐,下次有机会展开讲吧)

你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注释、脚注、参考文献这种极为麻烦甚至丑陋、极为妥协姿态的东西呢?这都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被纸这种平面单调的媒介局限了。你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 我把鼠标悬停在一个文章中被作者标记出来词语或者段落上,就能直接看到这个词语的维基百科界面、作者关于此处的额外想法、作者认为和此有联的其他材料、引文参考文献里的原文和上下文,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我甚至可以点击鼠标,去维基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去触摸一个更立体更有血有肉的(而不是被埋在故纸堆单一阐释中的)作者形象、直接跳到另一本书里开始阅读,这个世界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虽然我不懂技术,但我认为这在技术上是没有太大障碍的,只是需要我们的大脑先冲破薄薄的纸张千年以来的束缚。(这当然还有屏幕时代中画面崛起文字落寞的问题,不过这里确实不适合展开……)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互联网吗?是,但也不完全是,还是建议看roam白皮书,里面有对wikipedia和GitHub的肯定与批评。互联网现在对信息的聚合大多依赖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而且如今互联网(至少简中)发展趋势似乎愈发不容乐观。
在某种程度上,现今犹豫不决变成了一种状态,就像ChrisDercon在与《032C》杂志的访谈曾提到的“现实的厚度”-庞大的信息量每天都围绕着我们。提到“信息”,我不仅仅是指文字和影像,也指建筑、概念、变化、恐惧、娱乐。也指新想法诞生的世界到处充满着信息,工作中人们脑中不可能是“空白”的,人们总是会联想到已知的观点、潜意识的信息,以至于还是要去排斥这种信息。搜索型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负面的,它是将更多、更密集的信息和更多的历史引入视觉影像的一种方式。这个过程是:想法出现,然后你开始犹豫不决,然后你去检索对它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纯粹的观点”是从概念到视觉现实的直达路径,但却是很幼稚、很枯燥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工艺术品”比“天然艺术品”更精巧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你将搜索和数据联系起来,还将它与视觉文化的“后端数据库”联系起来。然而搜索似乎也与“chaos”(无秩序,混乱状态)相联系。现在,我们的想法太丰富、生活太多彩,以至于不能将它们有序地整理起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搜索。搜索的方法取代了我们应该系统地整理思路以变得更有效力想法。但可能甚至搜索也会变得更深入,你将能够在你的系统中搜索到本搜不到的事物,然后通过已搜索的条目进行更进一步的搜索。
…… 我记得德国的科隆设计学院在招生考试的时候有一项是关于个人爱好的测试。我想这也许就是个人创造力的源泉。社会的发展一定会让我们获得资源更加容易,也给每个人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创造机会。比如通过Google,你可以查询到几乎任何信息。也许某条信息资源(或可理解为形式资源)会被数百数千人使用到,但利用它能再生出什么就完全决定于使用者自己了。所以问题不在资源是否相通,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把资源跟“自己”进行有效链接,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来大家都用网页,任意浏览器均可登上链接,公开、成熟、便宜的技术 然后变成APP,方便商家把用户攒到自己鱼塘理收集大堆数据杀熟。 APP多到让人难以忍耐后,出现了小程序,在微信里登陆存在的小程序和公众号。既方便企鹅收钱圈鱼塘,又免除大家下载一堆APP占空间的烦恼。 只是网页就能做到且更方便快捷多功能的东西,为什么要交钱给企鹅做他小局域网里的一截? 本来就墙成火锅了,还要搞成九宫格火锅。
更具体分析一下,或许我们处在一个大裂谷时代,我曾经对黄金时代症候群非常感兴趣,拉丁诗人贺拉斯曾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发出的哀叹:“我们(贺拉斯及其同代人)是父辈们退化的后裔,而父辈们又是从他们的祖先那里退化而来的。”目前我认为这可能是人类整体思想的进步通常总是稍稍晚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致,所以会出现经济繁荣科技飞跃但文化真空的尴尬局面,此时要么向外学习更复杂高等文明生产出的文化,要么溯源崇尚前一科技阶段文化黄金时代生产出的文化,虽然几率不大但也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繁荣文化体系。
纸质时代生产了无数如今完全无法望其项背的优秀伟大文字作品,而电子屏幕信息时代极其年轻,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诞生,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C)1981年诞生,互联网如今大概是50岁,比一小半人类的年龄还小。所以我们最常描述信息时代的一个词语——碎片化,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尚且处在一个全新时代的极幼年时期呢?
至于当代的大未来,这并不是能从历史中估测出的结论,无论是全球化还是信息化在历史中并没有什么先例,但既然全球化,我觉得无论从哪里兴起,都最终肯定会产生和计算机信息时代相匹配的繁荣文化,也许电子游戏是一个萌芽代表?或许这种单位独立但有机互联的范式就是我们的未来?
如果obsidian是我抛砖引玉的第二大脑(obsidian基于本地文件和个人智库的基本点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notion有这种趋势,虽然它的双链加得很蹩脚),可否说roam是未来全人类的共同大脑呢?
正像roam白皮书里所说——
这对人类知识的愿景是一种集体的、开源的智能,不断地重新排列、迭代和进化以追求真理。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这个集体智能中的一个节点,建立联系并创建网络,分享每个人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在改善他人的同时也在改善自己,推进人类整体前进。
-
C012P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2-16 16:54:46
-
昼行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08 18:16:25
-
Екатерин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11 17:44:30
-
Екатерин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11 16:50:00
-
莉莉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02 12:28:09
-
coldpl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7:00:00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5:54:43
-
陈大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5:45:30
-
Sundia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5:10:12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4:40:56
-
假装在伦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4:22:40
-
云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4:19:59
-
阿捷赫公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3:50:58
-
焕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5 19:10:13
-
愚人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15 12:22:50
-
依搦斯Agne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10 15:31:30
-
未命名_zoeas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10 14:40:22
-
斯多葛的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06 23:30:18
-
西北纳斯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31 08:37:07
-
西北纳斯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31 07:42:31
-
豆友HOboF0D78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30 15:00:36
-
Una无缘早睡 转发了这篇日记
学到很多!一言以蔽之,Obsidian的笔记是嵌套交互的,可以递归。昨天刚开始读《语言本能》的我有被浓郁的认知气息狗哨到(不是)。
2021-12-30 00:36:04 -
呼如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29 21: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