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2021年的回顾(3)——读书和讲书的那些事
今年的上半年,基本上处在没法看书写东西的境地。到了7月份能恢复看书写东西。今年一共在喜马讲书写了8篇讲书稿,几乎一月一篇的节奏,不能算快,但也已经感觉是自己的能力的极限了,专注力很难像以前那样了。即便是哪天的状态好,颈椎、腰和腿也会轮番抗议。于是备了一个番茄钟,劳逸结合。
今年读的最透的也应该是写了讲书稿的这八本书:《登月第一人》《人类飞翔史》《进化的咬痕》《癌症·防御》《运动基因》《失敬,植物先生》《孟德尔妖》《八十天环游地球》。一本传记,六本科普,一本科幻。
《登月第一人》去年年底写了一半,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法写下去。这虽然是一本讲阿姆斯特朗的书,可是里面的配角奥尔德林却让我觉得痛苦,在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阴影下,他患上了抑郁症。终于在七月份卖过了这道坎儿,写完了。用8个月的时间写完一篇讲书稿,也确实把这本书也翻烂了。记得去年一本叫《植物探险者》的书,也有一个叫迈耶的配角,他是一个美国人,20世纪20年代长期在中国探险,最后也得了抑郁症,跳长江自杀。他和奥尔德林这两个角色确实曾经给过我许多负面的暗示。
《人类飞翔史》讲气球、飞艇与飞机的历史,我很喜欢。唯一的遗憾是这本书写作的时间比较早,因此内容只写到二战之前。对于恐高的我来说,不得不佩服那些为了飞翔甘愿粉身碎骨的勇士。
《进化的咬痕》讲的是人类牙齿的进化。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在现代人牙齿保护这一块的内容。儿童需要经常咬硬的东西,才能有助于牙齿和下颌骨的发育,而对于成年人,除了好好刷牙,别无二法。
《癌症·防御》是李治中最新的书,很高兴能第一时间在“喜马讲书”栏目里讲。癌症预防的知识,收获最大的是先天的基因这里。而对于后天的一时,其实大部分都懂,只是我觉得中国大部分人活在一种相信运气和侥幸的概率里。烟酒高糖高盐腌制品,又有多少人能戒得掉呢?
《运动基因》这本书我很喜欢。因为和编辑的意见不同,这本书并没有讲成想象的样子。我认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直面关于运动基因的争议。如果基因真的能决定后天的运动能力,我们应做的是承认它,利用它,而不是做埋头做鸵鸟,一味强调后天的努力。就像之前讲过的《人类的误测》一书一样。研究先天面临着两难:要么要忽视存在的客观事实,要么要陷入种族主义的泥淖。
《失敬,植物先生》是一本小说。印象最深刻的芹叶牻牛儿苗,太有趣的一种植物,具有如此精巧的结构,比苍耳还更有传播种子的能力。勃拉奎藤也很了不起,它的拟态能力也令人赞叹。
写到《孟德尔妖》,已经是连续写的第五本和基因有关的书。喜欢孟德尔妖的这个比喻,很有趣,但对其中的一些论点还是抱有疑惑。毕竟关于生物的进化,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今年写的最开心的一本书要数《八十天环游地球》,他毕竟是一本有故事的书。我从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旅行让人成长。福格这个大龄宅男,在一次旅行之后,就能蜕变成一个有情有义的种。真的是很渴望旅行啊,只是这疫情……
另外,还有一本写完未定稿的书《不速之客》。
这些年,“喜马讲书”这个栏目也起起伏伏,年末又出了大的变故,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变数。我的希望是,明年还能以讲书的方式来多读书。每讲一本书,可能要去读相关的五本书,这样的读书方式我很喜欢。
今年还要感谢两个看书写字的地方:咖啡馆和自习室。
11月之前,我有很多时间都是在袈蓝咖啡度过的,中国书店的一层,虎坊桥地铁口,闹市中的僻静之处。我不太喜欢绝对安静的环境,可能我喜欢那种略微嘈杂,有人气的感觉。袈蓝咖啡就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偌大的空间,偶尔有小声的交谈声,或者是窗外大马路传来的鸣笛声,都给人以活着的真实感。
可惜,它在11月份关张了,因为西城区保护老建筑的原因。再也找不到一家能像袈蓝咖啡那样感觉的店了。

只能转移到收费自习室。尝试了多家,到最后最常去的是麦芒自习室。达官营店离地铁很近,座位不拥挤,空气也不浑浊,12层的落地窗,可以看到二环内的许多景致。也算是有了一个除了家和单位之外的一个临时栖息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