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迁论》白话译文
《物不迁论》译文(一) 死与生交互代谢,寒与暑相互更迭,万物变动不息,这就是人们对世界的通常看法。然则,我(僧肇)认为并非如此。为什么呢?《放光般若经》说:世间万法没有去来,没有运动流变。[《放光般若经》云“所言摩诃衍,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亦不见住处。何以处?诸法不动摇故。”]寻求不动之止境,并不是撇开动相来寻求静止,必须于动相之中找寻静止。必须于动相之中找寻静止,故尔事物虽然运动而实际上是恒常静止的。没有离开动相寻求静止,故尔事物虽是静止的但又不离开运动。事实上,运动和静止本来就是没有差异的,而迷惑之人则认为两者不同。假使真理滞溺于争辩之中,大道则屈从于好异之说。所以动静之至理,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为什么呢?宣说事物之真理就会悖逆世俗之见;而顺从俗见就会违背事物真实之理(背觉合尘)。违背真理使人迷失本性而不知返真,而逆俗之见言淡无味,难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此语出自《老子》35章:“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使得中智之人对此将信将疑,下智之人抚掌笑之而不予理睬。[语出《老子》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近在眼前而不能了知者,恐怕唯有事物之本性吧!然而我却情不自禁,还是寄心于动静之际,或许是命运使然吧。且试论述之。 《道行经》说:从根本说,一切事物,来无所来之处,去也没有所去之处。[《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中论》说:观察现前的事物,知道之前的事物已经去了,已去的事物并没有滞留在当前。[《中论》卷1《观去来品》:“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已无去。”] 此二者都是通过运动来论求静止,由此可知,事物不曾有迁变流动,道理十分明了。 常人所谓的运动,是根据过去的事物不能来到现在,因而说事物是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然而我所认为事物是静止的,同样是根据过去的事物不会来到现在的事实,所以说事物是静止的而不是迁动的。认为事物是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是根据过去的事物(因消失而)不能来到现在。认为事物是静止而不是运动的,根据是过去的事物(因滞留而)不离开过去而来到现今。然而,立论依据虽然是一样的,但见解却大相径庭。悖理(物不迁之理)则阻塞,顺理就畅通。如果领会了物不迁的道理,哪里还会困于疑滞呢? 悲哀啊!人们迷惑之常情已很久远了,面对真相而不能觉知!既然知道过去的事物(往物)不会来到现在,然而却以为现在的事物(今物)可以去往将来。往物既然不能来到现今,那么今物能够往达何处呢?为什么呢?在已过去了的时间里寻求过去的事物,对过去而言,它未尝不存在。在现今索求过去的事物(往物),于现今而言,它未尝存在。[即往物不至今]。因为往物不存在于(来到)现今,说明事物是无所从来。过去的事物存在于过去,说明事物没有它的所去(往物滞留于过去)。[物不迁论,截断了事物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从而说明事物是静止的而不是运动的,即“运动”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反过来看现在的事物,现在的事物也不能到达将来。这就是说,过去的事物本来只存在于过去,不能从现今找到过去的事物。现在的事物本来也只存在于现今,不是过去的事物从过去来到现今。所以孔子说:颜回随时都有新的变化,顷刻之间就不是原先的颜回了。这样看来,事物在时间维度上不相往来的道理,已是十分清楚的了。既然事物没有过去和现在之间往返的微妙征兆,哪里还有什么物体可以说是运动的呢?因此说,旋岚排山倒海而风静止,江河竞注而水不流,游气飘荡飞扬而尘不动,日月历天而转不周,这又有什么可称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