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的外语能力是直线上升的吗?
学习阶段,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原本得心应手的知识,某一天突然觉得难度增加,要么痛苦地坚持下去,要么放弃。那么,真的是因为知识太难,自己的能力不足吗?
新手老师倾向于认为自己教过的内容,学生马上就能掌握。当老师发现自己讲过的内容,学生还犯错的时候,就会想:这我明明讲过了呀!可要是老师教过一次,学生就掌握的话,那大家也就不需要这么辛苦地学习外语了。另外,就算书面考试的成绩尚佳,也不代表在沟通,写作上学习者一定能够使用好外语。
第二语言学习研究认为,老师的教学顺序和学习者的学习顺序不总是相匹配。比如,格助词,动词变形等在初学日语就会遇到,可对学习者来说,教学大纲里的基础知识,却是具有难度的知识。
另外,初级阶段学习过的语法,在中高级阶段再次出现同一个语法的进阶内容。学习这些类似知识点,如果不能及时整理掌握,则容易引起混淆误用。
实际上,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过程,呈现为“U字形”。

初期阶段学习者直接记忆所学到的知识,看起来好像完全掌握。可是,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外语的误用情况增加,这时学习者处于“U字形”的底端。经历过底端时期后,外语水平再次回升。
那么,处于“U字形”底端的学习者,是学习退步了吗?
看起来好像是退步了,而这是正在进步的象征。因为学习的知识难度增加 ,学习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使用外语。
底端时期是学习者吸收新旧知识的敏感期,是学习者的脑内再次分析知识的时期。因此在教授日语时,当学习者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使用外语,除了指出错误之外,还可以对学习者的创造性表达给予鼓励表扬。
经历了“U字形”底端时期的学习者,外语水平能够更好地进入到下一个层级。因此,“瓶颈期”也许是一个审视自己学习的好时期。当遇到“瓶颈期”时,不妨换一种想法,比如,“我正在学习更难度的知识点”“我会感觉有难度,是因为我正在进步”“只要我能够坚持,不放弃,就会迎来外语学习的下一个阶段”。
学习者进入底端时期而放弃学习,被称作“化石化”。要证明这种现象能够“复原”很困难。而老师能做到的,是不断地修正学习者的误用表现,不断地给予学习者反馈,帮助学习者脱离“化石化”,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参考资料:
《第二言語習得について日本語教師が知っておくべきこと》小柳かお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