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彩绘与版画《释氏源流应化事迹》5:佛陀度化神众与说法【高清大图】
---------------------------------------------------------------------------------------------------------------------------------
【提醒:】本文都是高清大图,在每一张图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可将图放大;
(所有大图,在这里最大只能显示到宽1080像素,因此,将在我的豆瓣小站里,上传本文所有图的超大高清版,稍后会提供链接)
---------------------------------------------------------------------------------------------------------------------------------
【导读:】
本系列所配图,包括两套古籍插图刻本,罕见而极具珍藏价值:
【1】《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四卷.彩绘.明朝成化时期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共400幅图文)
【2】《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四册.清.永珊撰绘.清嘉庆十三年和硕豫亲王裕丰刊.同治年间刊本,哈佛大学图书馆藏(共200多幅)
(这两套图的简介,以及其他三套佛传壁画,详见:连载1的链接)
---------------------------------------------------------------------------------------------------------------------------------
(接上文)
明清彩绘与版画、寺院壁画《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五套图文1【高清大图】
明清彩绘与版画、寺院壁画《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五套图文2【高清大图】
明清彩绘与版画、寺院壁画《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五套图文3【高清大图】
明清彩绘与版画《释氏源流应化事迹》4:佛陀度化世人【高清大图】
以下仍是一文一图(先文后图),逐幅介绍:
2-037衣救龙难
《海龙王经》上说:有四龙王,一名缚气,二名大缚气,三名熊罴,四名无量色。有一天,这四龙王一齐来向佛顶礼,对佛说道:“大海之中,有无数种龙,有大种有小种,形态各异,他们各因行业果报而生于此。可是,有四种金翅鸟,常来海面侵扰,吞食这些龙族,使这些龙族种类皆无法安宁。所以,特来请求,愿佛保护,令海中诸龙常得安隐。”
佛听了四龙王的报告,心生怜悯,就脱下身上的袈裟,授于海龙王,告诉龙王说:“你把这领袈裟拿回去分与所有诸龙,凡能得到这袈裟一丝一缕者,金翅鸟王便不能侵犯。因为这袈裟具有持净戒者的无量功德及殊胜愿力。”
龙王接过袈裟,心想:“佛授这一领袈裟,份量这么少;而大海之中诸龙甚多,如何分得够呢?”佛知龙王心念:就对他们说:“你们别小看这一领袈裟,即使三千大干世界所有人民共分如来袈裟,还绰绰有余呢!”
龙王听了,把袈裟带回,分作无量数百千段,随各龙所需广狭大小,分与诸龙,其衣仍然如故,不见减少。龙王方信佛语不虚,对诸龙说:“当敬此衣,如敬世尊!”
诸龙得衣,欣然大悦,共来佛前,向佛礼谢,同声说:“如来所语,真实不虚;愿为我等授记,早登涅架彼岸。我等今日皈命佛法及诸圣众,奉持禁戒,恭顺如来。从今日开始,一切诸龙,皆共拥护正法。


2-038说咒消灾
《消灾经》上说:有一个时期,释迦牟尼佛在净居中,对诸天神众、二十八宿、十二宫神等一切圣众说:“我今要为你等宣说过去娑罗王如来所传下来的炽盛光大威德神咒,除灾难法。若有国王及诸大臣所居之处,遇到种种灾星照临、作诸障难时,念此神咒,至心受持读诵,一切灾难悉皆消灭。咒文是:南无三满多,母驮喃,阿钵啰底贺多舍,娑曩喃,怛姪他,唵,佉佉,佉呬,佉呬吽吽,入缚啰,入缚啰,钵啰入缚啰,钵啰入缚啰,底瑟姹,底瑟姹,瑟致哩,瑟致哩,娑登吒,沙登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哟贺。
“此神咒能成就八万种吉祥事,能除灭八万种不吉祥事。诸众生能依法受持,一切灾难悉皆消灭,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佛说,“凡我四众弟子,如遇灾难起时,安置佛像,结果护持,香花供养,诵持此咒,能令有情众生,获福无量。”


2-039证明说咒
《大悲经》上说;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来到补陀洛迦山观世音菩萨道场,观世音菩萨请佛坐于庄严宝殿中之宝师子座上。这时,有无数菩萨、声闻、诸天神众皆来聚会。
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世界,天宫龙宫皆悉震动。会中有一总持王菩萨,合掌问佛:“如此神通光明,是哪位仁者所放?”佛告总持王菩萨:“此乃观世音菩萨为要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光明。”于是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向佛合掌说道:“我今要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得寿命故,惟愿世尊慈悲,允许我当众宣说大悲心陀罗尼神咒。”佛说:“你大慈悲,为安乐众生,今正是时,宜应速说。”
观世音菩萨又对佛说:“若有四众弟子要诵持此咒者,当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至心称念我的名号,发深誓愿,然后开始诵咒。此大悲神咒能除灭身中一切重罪,若有人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应验者,此咒便不能称为大悲心陀罗尼。”
接着,观世音菩萨即于众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始宣说神妙章句陀罗尼。此时天雨宝花,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与会大众,皆获果证;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2-040龙宫说法
《大云轮请雨经》上说:有一次,佛来到优婆难陀龙王宫内,住在大威德摩尼藏大云轮殿宝楼阁中。当时有无量诸龙王众,以无量香花、幢幡缯盖、珍珠缨络供养如来。
其中有一位龙王名无边庄严海云威德轮盖,已证得不退转位,为了要与诸龙众共同听受正法故,即向佛请教说:“世尊!要怎样才能使诸龙王等,灭一切苦,得受安乐?并能令此世界内,时降甘雨,生长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生滋味,使诸人民等,都能过着平安而快乐的生活?”
佛对大龙王说:“你今为了使诸众生获大利益,所以才这样问。我现在告诉你一种法门,你等如能依法行持,便可以令—切龙除灭诸苦,具足安乐。这个法门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实行大慈。无论天上人间,如有行大慈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毒不能害,刀不能伤,内外怨贼不能侵掠,无论是醒是睡,皆得安隐。能行大慈的人,有大威德,诸天世人不能扰乱于他;而且形貌端严,众所爱敬,诸苦灭除,心得欢喜。所以,龙王!对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都应实行大慈,这是你所应记取的。”
而后,佛又为龙王说其它种种法要。诸龙听了,皆欢喜奉行。



2-041天龙云集(念佛法门)
《阿弥陀经》上说:有一天,佛在祗树给孤独园讲堂中,对长老舍利弗说:
“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个佛土,那边另有一个佛国,叫做极乐世界;那个世界中有尊佛,号称阿弥陀佛,今正在那里宣说佛法。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的人民,身心没有任何痛苦,所感受到的都是极其美满快乐,所以称这个世界为极乐。”
接着,佛为舍利弗详细介绍极乐世界的情形,无论是正报的人或依报的生活环境,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清净而殊妙,超过十方凡圣同居土。所有进道资缘,无一不具。凡念佛众生得生此国,皆证不退转,而且其中还有很多是—生补处的菩萨。因此,众生有缘听到这个殊胜的法门,便应当发愿往生到那个世界,就可以与诸佛菩萨、诸上善人们生活在一起。但只凭少许的善根福德因缘,是不能往生的。如有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种种殊胜功德,由信而发愿,从此专心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一天,乃至七天,总以达到一心不乱为目的。那么这位念佛的人,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以及圣众,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佛还告诉舍利弗说:“不但我今天这样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利益,十方诸佛都各自在他们的国土中,出广长舌相;赞叹劝信阿弥陀佛所说的话。并且还应当知道:我在此五浊恶世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把此最殊妙、最直捷了当的念佛法门教导众生,令一切众生即生了脱生死、直至成佛,是更加非常难得的啊!”


2-042佛赞地藏
《地藏十轮经》上说:有二天,世尊对天帝释说:“你们应当知道,有一菩萨名地藏,具足不可,民议殊胜功德,他于久远劫以来,常常示现声闻的形象,不但在五浊恶世没有佛法的时期,以种种方便教化成就有情,亦于十方诸佛国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帮助众生除灭一切病恼,满足一切所求善愿。有人能于一顿饭的工夫,至心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归依供养,所求之愿很快就能满足,胜于百劫皈依供养诸佛菩萨。”
这部经中还说到,末法时期,此娑婆世界充满浊恶,人的根基素质极为低劣,如同坯器,容易败坏;而且无知如同瞎子,分不清善恶邪正;贪求五欲,如石田不长苗稼;十恶充满,如臭尸垢秽。幸赖此经能灭众生烦恼,能令三宝久住。
佛说:未来世中,只要有人能因信佛而出家,即使不能成就法器,甚至毁破戒行,虽然应该给予处治,但不应该逼令还俗。
佛又付嘱国王大臣宰官,应当尽心尽力护持佛法,可得长寿安乐,获十种功德利益。所谓十轮者:人王治国应当选用良臣,抚安人民,教兵御敌,修营事业,给养功艺,赏善罚恶,建立三宝,教化众生,断其十恶,令修十善。依此十轮,能令三宝种性法眼,长远不灭,降伏鹿怨,令修行人戍无上道。


2-043胜光问法
《胜光经》上说:有一天,侨萨罗国的国王胜光王,来向佛请教说:“惟愿大师,教我怎样做一位好国王?”佛告诉胜光王说:
“为国王者,当爱民如子,常愿人民安隐快乐,制止他们不可为恶,鼓励人民勤修善业。国人如子女,并怀忠孝。身为天子者,亦当情怀恩恕,薄征税赋,省其劳役;设官分职,不宜太多;惩罚恶人,奖赏贤善。如有不忠良之辈,依照古圣王治世之法,可以流放他方,而不宜厉行杀戮。当知能生为人道者,皆由胜缘所感,如果不该杀而肆意妄杀其命,定招业报。
“常当一心恭敬三宝,莫生邪见。我涅盘后,法付国王大臣辅相,当为拥护,勿致衰损;燃正法炬,转正法 轮,尽未来际,常令不绝。
“若能如是依教而行,则令国中龙王欢喜,风调雨顺;诸天庆悦,丰乐安隐,无诸灾难,率土太平。王身快乐,永保胜位,福祚延长,心无忧虑,增益寿命。现前德行名称,传遍十方。外国诸王,咸来贡献,而共赞叹:‘其国天子,仁让忠孝,以法教化,能拯恤黎民百姓。于诸国中,最为第一。我等今者皆愿归伏此大 法王。’舍身之后,得生天上;受胜妙乐。”


2-044维摩示疾
《维摩诘经》上说:当时比耶离城中,有一长者名维摩诘,辩才无碍,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而以方便,示现身有疾病。
其时,众亲友知识闻知维摩诘有病,一齐前往探问。维摩诘便借机广为譬喻说法,对众人说:
“诸仁者!此身无常,既不强健,亦非坚实,为众苦所恼,为众病所集,乃是速朽之物;不可信赖。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水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间没有坚实;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闪电,念念不住;是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所以无主、无人、无我、无寿;是身当体即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为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虚伪,纵然澡浴、装扮,供以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能生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随时可能死亡。所以此身无可顾恋,实可厌患。”


2-045文殊问疾
《维摩诘经》上说:当时佛对文殊师利说: “长者维摩诘现今有病,你应该去探问。”文殊承佛圣旨,来到维摩诘所住处,只见维摩诘病卧于床。文珠上前问说:“居士此病是否严重?经过疗治有无减轻?世尊命我来殷勤致问居土,此病是因何而起?已有多长时间?几时能够康复?”
维摩诘说:“我此病也算是由有痴爱而生。因为一切众生有病,所以我病;设若众生能得不病,我的病也就好了。菩萨为众生故入于生死,有生死则必然有病。若众生得离于病,菩萨也就不必病了。若问此病何所因起?当知菩萨的病,由大悲心起。”
文殊又问:“遇到有病的菩萨,应如何慰喻?”
维摩诘说:“对有病的菩萨慰喻,应说此身无常,但不可劝其厌离于身;说身有苦,而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仍劝其教导众生;说身空寂,而不说毕竟寂灭;说应当忏悔先罪,而不可令其念念不忘过去。由于自己的疾病,应联想到众生的疾病而生怜愍,当识宿世无数劫所受之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应当这样慰喻有病的菩萨,使他欢喜。”


【相关阅读:】
敦煌壁画里有很多“维摩诘示疾、文殊问疾”描绘,比如以下这窟:
【敦煌石窟】隋-276窟:疏体画(文殊与维摩诘、两铺说法图)
2-046金鼓忏悔
《金光明经》上说:有一天夜里,信相菩萨梦见金鼓及忏悔偈。天明,至世尊所,向如来说知夜间梦见金鼓,所出妙音,能够灭除三世诸苦,地狱饿鬼畜生等苦,以及贫穷困厄所有诸苦。此金鼓所出之音,既能除灭一切诸苦,当为一切众生无归无依无救护者,而作归依处:
“诸佛世尊有大慈悲,当证知我等微诚,受我忏悔。若我百劫以来,所作众恶,以是因缘生大忧苦,十方现在大悲世尊,能除众生一切怖畏,愿当受我诚心忏悔,令我恐惧悉得消除。我之所有烦恼业垢,唯愿现在诸佛世尊,以大悲水洗除令净。过去诸恶,今悉忏悔;现所作罪,城心发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罪,不敢覆藏。身、口、意所有造十种恶业,应受恶报,今于佛前,诚心忏悔。若此国土及余世界,我所修行,身、口、意所有善法,悉以回向;愿于未来,证无上道。”


2-047楞伽说经
《楞伽经》上说:有一个时期,佛住在南海滨楞伽山上,山顶以种种宝花而为庄严。其时有诸菩萨从他方诸佛世界而来,各以无量三昧之力而作种种神通游戏。其中以大慧菩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对于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大慧菩萨都能善解其义,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亦能究竟通达。时大慧菩萨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
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说偈赞已,大慧菩萨向佛咨问一百八义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义。当时世尊一一为他分别解。
最后佛殷勤诫勖:“我之弟子诸修行者,应当修慈心,不食一切众生肉及葱、韭、蒜等荤菜及一切酒。食肉无慈心,永背正解脱!”


2-048圆觉三观(圆觉总持)
(注:指的是“戒、定、慧”三学,称为总持)
《圆觉经》上说:有一天,如来住于常寂光净土,而此平等清净的觉境,原是圣凡同一的本有家乡。此时如来现受用身,与众菩萨共同安住于佛的平等法会中。其时文殊师利菩萨首先代表众菩萨向佛请问:如来在因地时,最初如何发清净心,如何随顺法性而修行的经过,希望佛为大众开示。
于是世尊说出如来大圆觉的妙理,对于如何远离如幻之无明,如何持戒离欲,如何澄寂诸念而次第修习禅定的种种重要修行方法,加以逐层说明,并且提供了克期取证的时限方便,最后净诸烦恼,悟人清净的圆觉性海。
所以这一部经统摄一切佛法,周备“戒、定、慧”三学,故称为总持,是学佛者的修行指南。有人受持此经,护法金刚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永无灾障,疾病消灭,财宝丰足。


2-049楞严大定
《楞严经》上说:有一天,阿难出外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大幻术咒所迷惑,差点儿毁了戒体。幸而世尊及时顶放百道光明,光中现千叶宝莲,宝莲台上坐着佛的化身,宣说“大楞严神咒”,破灭了摩登伽女的恶咒,才保住了阿难的清净戒体。
阿难归来后,自愧定力不够,因而殷勤启请佛开示最究竟圆满的修行方法。佛于是说出了这一部经,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同依此一妙法门,超出生死,入于妙庄严海。此经最初七处征心,八还辩见,如来飞光击触,宝手开合,无非显真性不动,自心妙明,常光现前,性周法界;烦恼顿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其中,二十五位菩萨各自报告修证圆通的心得,由文殊菩萨拣择,以观音菩萨的从闻入道功夫,最契合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机,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随后,佛又说出五浊世界中十二类众生流转受生的原因;要除灭虚妄乱想,必须建立三种渐次,从乾慧地依次增进修行,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觉、妙觉,共五十五位。又说世间十因、十类、七趣、三界生业因缘,以及十种禅那、五阴区宇种种魔事,令生警觉;接着又说到修三摩地所应注意的事项。
此经中还着重告诲断杀盗淫妄,以及道场持咒,修证功德等。最后佛对阿难说:
“若人以无数七宝奉上诸佛,不如一念将此法门开示未学。若人具毁四重戒,犯十波罗夷,应入地狱,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如能依教行道,直至菩提,无复魔业。”


2-050般若真空
《法宝标目》上说:佛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天宫、竹林园四处,总共说了十六会《大般若经》。此经西域本有二十万偈。先后传来我国的“摩诃”、“光赞”、“道行”、“小品”、“大明度”、“胜天王”、“文殊”、“金刚”八部,都包含在《大般若经》中。
唐三藏法师玄奘,自西域取回全本,在玉华寺译成六百卷。于般若空宗,此经说得最为周到详尽。起初,玄奘法师想顺从众人的意思,如罗什所译,把繁杂及重复的部分去掉。忽于夜间梦见极怖畏事,遂不敢删。因此还是决定依照梵本翻译,即见殊胜境界。全经翻译圆满,庆成之日,般若放光,诸天雨花,空中奏有微妙音乐,到处闻到异香芬烈。
玄奘法师对众人说:“此经乃人天大宝,可作镇国之典。经中曾提到此方当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及四部徒众,若能发心书写、受持、读诵、流布此经,皆得生天,究竟解脱。当知三世诸佛皆依般若而成佛,所以般若可称得上为诸佛之母。般若是六度之一,其它五度都没有加之于‘大’名,唯此般若圆宗,乃是众妙之渊府,群智之玄宗,万法之本源,众圣之圆极,所以独称尊大;另外五度只能为依助,与般若作辅翼。梵语‘般若’,华言勉强翻为‘智慧’,或者应该称为‘深妙智慧’更为恰当。”


2-051付嘱国王
《仁王护国般若经》上说:当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为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王说般若波罗蜜多,十四正行等法后,又付嘱众国王说:“当国土有诸灾难时,应常请百法师,敷设百高座,每天二次讲诵此经。无量鬼神能听到此经,便来护你国土,人天果报皆得满足,一切灾难悉皆消灭。”
佛又告诉波斯匿王说:“我灭度后,当来五浊恶世时,将有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要毁灭佛教,限制佛门弟子不准出家,不许造佛塔像。那时佛法衰落,人民因多造恶业故,引起国家发生种种灾难。所以,你等诸国王,不但要为自身利益着想,更要为使全国人民皆得安乐着想。应当时常受持此经。我今把建立守护三宝之事付嘱国王,而不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国王的威势,无法负担起建立正法护持三宝的重任。所以大王从今以后,应广度比丘、比丘尼,造佛塔寺经像。


2-052法华妙典
《妙法莲华经》上说:佛在灵鹫山,与众比丘、比丘尼;菩萨、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天龙八部,以及韦提希子阿阇世王等百千眷属在一起。其时世尊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这时天雨宝花,大地六种震动。佛放眉间白毫相光,普照世界,从三昧而起,对舍利弗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要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说此一乘妙法,为诸声闻授记。像这样的妙法,诸佛如来是很难得说一次的,如优昙花难得一见。”经中先示化城之权,终於髻珠之秘。虽三车异驾;而一雨普滋,皆令自知决定作佛。
佛说此《法华经》时,多宝佛塔从地涌出,十方诸佛集会证明,六万恒河沙等菩萨及其眷属护持流布。
持经随喜,能得六根清净等无量功德。若有人能由此入于旋陀罗尼诸三昧者,当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佛常住不灭,证悟者自知。此非思议境界。从前天台智者大师证旋陀罗尼三昧,即见此境界,其后九旬谈妙,由是受持《法华经》者盛极一时。


【相关阅读:】
敦煌石窟里有很多《法华经变》的巨幅壁画,非常壮观精彩:
【敦煌石窟】隋-420窟【2】窟顶四坡-巨幅密体连环画:法华经变【高清大图】
【敦煌石窟】隋-419窟【2】窟顶巨幅连环画:须达孥太子本生、萨陲太子本生、法华经变【高清大图】
【敦煌石窟】隋-303窟:倒塔状中心柱、人字坡横幅画《法华经变》
2-052与2-053之间的一段:法传迦叶
【说明:第一套明朝彩绘里没有此场景,但第二套清朝版画里有此场景】
《指月录》上说:世尊有一次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当时在座的弟子们都不解何意,默不作声。唯有大迦叶尊者有所领悟,因而面上露出会心的微笑。世尊对众弟子说: “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要付嘱于摩诃迦叶。”
于时,世尊领迦叶至多子塔前,分出座位命迦叶坐下,以僧伽黎衣围着,对迦叶说:“我现在把正法眼藏密付于你,你当善加护持。”并命阿难作为迦叶的传法继承人,使此法门代代相承,不令断绝。接着,世尊便把传心法偈对迦叶说: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世尊说了这首偈后,又对迦叶说:“我现在将此金缕僧伽黎衣也一并传于你,至当来弥勒佛出世时,转授于弥勒佛,勿令朽杯。”
迦叶听了世尊的殷勤付道,头面顶礼,恭谨地对佛说道:“我一定敬顺遵从佛的教诲。”



2-053饭王得病
《净饭王泥洹经》上说:其时净饭王年老,忽患重病,全身骨节各部位都如被分解一般的痛苦,喘息不定,自知不久将死。对诸王弟说:“我命虽逝,不以为苦,但恨不见我子悉达,次子难陀,侄儿阿难陀以及孙子罗睺罗。设若能在我临死之前得见我子孙侄辈,我便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这时白饭王对净饭王说:“我听说世尊在王舍城灵鹫山中,离此二千余里,王兄现在身体这么羸弱,即使派人去通知,这么遥远的路程,恐怕也来不及了。所以,唯愿大王宽心,不必牵挂悬念诸子。”
净饭王说:“我子孙侄儿,虽然离此遥远,但心意相通,我子成佛,以大慈悲,恒以神通,天眼彻视,天耳洞听,救度众生。应可度者,即以慈愍心而度脱之。譬如有人为贼所困,或遇怨敌,恐惶无计,自知脱困无望,唯一办法就是希望依仗有势力的人而求救护,得以解脱。又如病重的人,唯望能遇良医以疗其疾。我今盼望得见世尊的心情,也是这样的急切啊。”


2-054佛还觐父
《净饭王泥洹经》上说:当时世尊在灵鹫山,天耳遥闻迦维罗城中父王卧病,命将不久,渴望能在临终前见到诸子。佛立即带领难陀、阿难、罗睺罗等,以神足力踊身虚空,顷刻即到迦维罗卫国城中。
佛放大光明,光照王身,净饭王即时感到身心轻安。佛与阿难乘空进入王宫,净饭王见佛来到,即从床上坐起,伸出双手,对佛说道:“惟愿如来手摩我身,令我得安。我为病所困,痛不可忍。我今能再见到我的儿子,已不再感到痛苦了。”
父王面上带着满足的微笑,又对佛说:“你当初为着要成佛度众生的大愿,现在都已成就了。如今我得此重病,也希望你能度我脱离苦厄。”佛说:“请父王放心,莫怀忧愁。”即把手按在父王的额上。
父王心中得到莫大的宽慰,即把佛的手放在自己的心胸上,说:“今天能再见你,我的愿望已得满足了,我心里好高兴,从此卧别。如来世尊于世多所利益,有缘见到或听闻佛法的人,都是有福德的人。今日世尊是我的儿子,所接受的恩惠自然也多,乃至此刻,佛仍不忘回来见我。我是多么的庆幸啊。”父王说完,即以卧床上合掌心礼世尊足。这时佛的手掌仍放在父王的心口上,父王就这样安祥地离开了人世。


2-055殡送父王
《净饭王泥洹经》上说:当时净饭王命尽气绝时,诸释子以种种香水洗浴王身,盖上细软的白布,而后敛于棺中。其时世尊顾虑到当来世时,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思,成为不孝的罪人。为了使当来世众生懂得做人应该遵从礼法,如来欲以身教作示范,要亲自抬父王之棺。当时四天王也来赴丧,即向佛长跪请求说:“愿如来允许让我们代佛抬父王棺。”佛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四天王即各变成普通人的模样,以手擎棺,担于肩上。如来亲自手执香炉,走在棺前引导,来到火葬所。佛与众人共积香薪,把棺木置在香薪之上,即举行焚化。这时举国人民无不悲痛哀悼。于是佛对大众说:“世间皆是无常、苦、空、无我,无有坚固。如幻如化,如热如焰,如水中月,命不久居。你等诸人,当勤精进而自勉励,永离生死,乃得大安。”言毕,举火焚烧父王身。
焚化毕,诸王各持五百瓶香水,用以灭火,火灭之后,众人一齐收捡骨骸,装入金函,然后起造塔庙,把父王遗骨藏人塔中,以种种缯幡宝盖宝铃供养塔庙。

上图右边:四天王变成普通人的模样,以手擎棺,担于肩上。释迦手执香炉,走在棺前。

2-056佛救释种(释种酬债)
《长阿含经》上说:当时桥萨弥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向邻邦迦毗罗卫国求亲。可是,释迦族人却不愿意把美丽的公主嫁于波斯匿王做王妃,但又畏其暴恶。这时城中有一长者摩诃男就想出一个办法,将家中一位婢女生的女儿,装扮成公主,嫁给波斯匿王做王后,人们称她为末利夫人。其后末利夫人生的第二个儿子名琉离,八岁的时候,由好苦梵志带他来迦维罗卫国探亲。
时值城中新建一座极为庄严辉煌的讲堂,准备请佛说法。年幼无知的琉离太子竟爬到狮子座上面坐着,刚好被释族中人发现了,就把他抓下来摔在地上,大家都指着骂他是婢女生的下贱东西。琉离太子年纪虽小,但遭此耻辱,怀恨在心,对好苦梵志说:“请你也记住今天这一番耻辱,看我将来怎样报复,以消我心头之恨。”
琉离太子长大后,弑父杀兄,自立为王,即率兵灭释迦族。佛得知此事,多方设法劝阻,流离王虽亦有所感,却又经不住好苦梵志从中不断挑拨离间,其时流离王杀心大盛,佛对目连说:“释迦族从前种下的业因,现在缘熟。此次必定难逃劫数。”果然,仅半天的工夫,所有释迦族的男女老少皆被流离王所杀。
佛对众比丘说:“释迦族偿还了这笔冤债,仗着宿世善业,仍可以生天。而大逆不道的流离王,七日后当自取灭亡。”流离王得闻此语,心中不胜惊惧,日夜心神不宁,熬到第七天早晨,且喜平安无事,便率领众人前往阿脂罗河边娱乐。哪知就在这一刻,忽然狂风暴雨大作,王及兵众,皆遭雷震水漂,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城中宫殿,皆被雷火焚烧。


2-057为母说法
《摩诃摩耶经》上说:有一年,佛在忉利天欢喜园中安居三月。至结夏圆满日,如来在波利质多罗树下结跏趺坐,放百千光明,光中有千莲花,有千化佛。这时佛的光明蔽过所有日月星辰之光。佛对文殊师利说:“你去告诉我母亲,说我在这里。”
佛母得知佛在忉利天上欢喜园中,便来相见。如来见母,内怀忻敬,对母亲开示说:“无论身居何处,都难免与苦乐相对,当修涅盘道,才能永离苦乐。”
佛母听了佛的开示,从此专精正道,心中烦结消伏,因对佛说:“一切众生流转于五道,皆由烦恼过患所致,故有结缚,不得自在。愿我来世,得成正觉,当为一切众生断此苦本。”
佛认可地说:“母亲所说甚是。众生之所以不得解脱,皆由贪欲,嗔恚愚痴,以致常没在生死之中。乃至欲求生天都难,何况希望解脱生死呢?譬如人在世间,做了缺德害理的事,不但败坏名声,为朋友亲戚所唾弃;到了临死时,恶境界现前,极大怖惧,神识恍惚,方自悔责,但已迟了,如此皆由三毒为患故。所以,要想希望求得解脱,成就妙果,必须从断其贪嗔痴三毒苦本做起。但愚痴凡夫,为烦恼结使所缠,有几人能从迷梦中及时觉醒呢?”


2-057与2-058之间的一段:嘱累地藏
【说明:第一套明朝彩绘里没有此场景,但第二套清朝版画里有此场景】


2-058最初造像
《造像经》上说:当时佛在天宫安居三月为母说法,此间优陀延王渴仰思佛。发愿为佛造像。于是毗首羯摩天,化身为工匠,于佛诞日起工,很快就把佛像造成了。
当佛从忉利天要回到人间时,化三道宝阶,从天而下,有无数诸天人翼从。如来威德炽盛,光明赫奕,如满月当空,众星围绕。大梵天执白盖在右,帝释天持白拂侍左,虚空中奏着美妙的音乐,散着无比芳芬的香花。四大天王献上微妙的供品。
这时优陀延王得知佛从天上而回,顶戴佛像,与诸国王,各以珍异妙供奉献佛前。这时刚造成的佛像也自动合掌为佛作礼。佛对像说:“你于未来世中,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皆付嘱于你。”
佛又称赞优陀延王说:“你于我的教法中,最初发明造像轨则,令未来世一切众生,得大信利,你已获得无量福德广大善根,没有人能比得上你。”这时天帝也来向优陀延王庆贺说:“佛在天上时就已向众天人赞叹你造像的功德。你应该值得自豪,生大欣庆。”
佛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能以土木胶漆金银铜铁,缯彩香石,雕铸绣画佛的形像,乃至极小如一指大,便能获种种福,灭种种罪,不生边地下贱贫穷之处,永离三途苦报,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上图描绘的是:
“当佛从忉利天要回到人间时,化三道宝阶,从天而下,有无数诸天人翼从。……大梵天执白盖在右,帝释天持白拂侍左,虚空中奏着美妙的音乐,散着无比芳芬的香花。四大天王献上微妙的供品。这时优陀延王得知佛从天上而回,顶戴佛像,与诸国王,各以珍异妙供奉献佛前。这时刚造成的佛像也自动合掌为佛作礼。”




2-059浴佛形象
(注:此段文字为文言文)
灌佛经云。佛告摩诃刹头。诸天人惜言。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吾本从阿僧祗劫时。身为白衣。累劫积德。每生自责。展转五道。不贪财宝。无所爱惜。自致为王太子。以四月八日生 。堕地行七步。举右手而言。天上天下。惟吾独尊。当为天人。作无上师。太子身时。地为大动。梵天。忉利天。四天王。各持十二种香汤浴太子身。太子得成佛道。开现道法。济度群迷。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以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正是佛生之日。诸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后当至心念佛。无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像。如佛在时。得福无量。不可称数。诸天龙神。常随拥护。佛言。人身难得。佛经难值。若能自减损妻子之。分五家财物。以用浴佛形像。如佛在时。所愿悉得。欲求度世。取无为道。长不欲为生死会者。可求精进无上之道。

第二套清朝版画没有此场景的配图。
2-060姨母涅檠
《佛母般泥洹经》上说:当时佛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与其五百比丘尼弟子,一齐来到佛所住处,各各向佛顶礼,合掌而立。大爱道比丘尼对佛说:“我不忍见佛及众阿罗汉一一入于灭度,所以我宁愿先入于涅盘。”佛默然不语,但也算是许可了。佛姨母便以手摩佛足说:“我今日最后见如来,应真,最正觉道,天人师,从今以后不复再见了。”
五百比丘尼,也随着向佛请求要先入涅盘,佛一并许可,并为她们说身患生死忧悲苦及种种不如意恼难之事,赞叹无欲清净,空无相无愿、灭度之安。众比丘尼皆心生欢喜,绕佛三匝,稽首而去,还于精舍,敷设五百座,皆各就坐。
大爱道现神足通,自座上隐没,又忽从东南来。升在虚空中,离地七多罗树高,作种种变化,或坐或卧,或经行,身上出水出火,此没彼出,八方上下,显现神通不可称计。放大光明,下照诸冥,上耀诸天。另外五百比丘尼也作种种变化。最后同时入于涅盘。佛劝诸贤者,作五百葬具,幢幡奉送,如法茶毗。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
---------------------------------------------------------------------------------------------------------------------------------
【说明:本文资料来源】
(1)第一套图,源自:“书格”网(一个非常好的古籍下载库)里下载的高清古籍:《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四卷.彩绘.明朝成化时期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第一套图系从这本pdf里逐幅制作。
(2)第二套图,源自“光明之门”网(另一个非常好的在线阅读古籍网站):《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四册.清.永珊撰绘.清嘉庆十三年和硕豫亲王裕丰刊.同治年间刊本,可在线阅读与下载此书的每一页高清大图。
---------------------------------------------------------------------------------------------------------------------------------
【相关阅读:】
敦煌壁画里关于释迦牟尼佛一生传记的详细描绘:
【敦煌石窟】北周-290窟【2】人字坡:大型佛传故事(87个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