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
你是否时常觉得目前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你是否时常对伴侣感到不满但为了家庭和责任不得不继续维持体面?你是否经常夜深人静时听到内心深处对梦想的向往和哀叹?那么你一定能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于191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一百多年前,奥斯卡·王尔德曾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这句话简直可以概括《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普罗大众与天才之间也许仅一步之遥。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当我们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也许就离梦想的生活更近了。
1.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穷困潦倒,不顾伦理道德与朋友的妻子在一起,之后又厌弃她导致她自杀。他对家人、朋友、情人都异常残忍冷酷无情,对世俗的一切冷嘲热讽、傲慢不懈,但对艺术有着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这样的角色难以让我喜欢,甚至生厌,因为我看到的是他人性里的自私、不负责任,除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其他任何人、任何事物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爱自己”这一人生主题。
思特里克兰德前半生也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相貌平平,有一个持家但虚荣的妻子、两个健康的孩子,收入稳定,社会地位尚可,总体上平凡无奇甚至不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40多岁的时候突然抛弃一切,选择自学画画,去过忍饥挨饿的日子。这在旁人眼里简直无法理解。在读此书的前半部分时,我对男主人公是鄙夷和谴责的,直到后来才理解并对其产生同情和敬佩,因为他做到了绝大多数中年男人做不到的勇敢,因为他遵从了自己的内心,看似对家人不负责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负责,并且他的前半生已经对妻子和孩子尽到了扶养义务。人生短暂,爱自己才是不负生命的最好选择。
2.拥有创造美的激情是普通人获得幸福的密码
小说中的布吕诺船长对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惺惺相惜,他认为自己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种树、盖房、生养孩子,却与思特里克兰德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创造美的激情。他认为自己用双手辛苦劳作也是创造美,劳动让他无比幸福。他说:“刚开始很艰苦,也很焦虑,我们两个人拼命干活,每天天一亮我就起床,除草、种树、盖房子,到了晚上瘫倒在床上,就像死狗一样一觉睡到天亮……当我看着那些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想着它们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种下的,是怎样的心情啊!”读到这里,我被布吕诺船长这种简单质朴的心灵完全打动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
我的父母终其一生,都是在用双手辛苦劳作,为他们的三个孩子创造了相对安稳的生活。我的父亲13岁便没了父亲,从十几岁开始做学徒,学习木匠手艺。从二十来岁开始去北京、上海、浙江等各个地方打工,数十年辗转漂泊,就为了给家里赚取生活费、孩子们的学费。后来家里房子由土坯房变砖瓦房,又从平房变楼房。父亲很木讷,话很少,但他什么都会,修电器、接自来水管、给我做转角书桌,我搬新家的时候亲手给我做了一整套实木家具,就跟变戏法似的。父亲是超人,这话准没错。可是父亲自己却说,辛苦了一辈子,到现在依然什么都没有,也没啥存款,没啥成就,一把年纪了想学驾驶都舍不得花学费。我很心疼。我懊恼自己不够优秀,能力不够强,没有给父母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许,包括父亲在内的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有什么“成就”,就像书中说的,“我们的生活简单纯朴,我们没有野心,如果说有什么值得骄傲,那也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创造的骄傲。”谋生很苦,生活却可以很甜。我们既不嫉妒,也不怨恨。
3.爱他人,这件事只关乎自己,与他人无关
小说中的斯特洛夫是个普通的画家,作品平平无奇甚至很糟糕,却对别人的作品有着独到的审美,一开始只有他把思特里克兰德视作天才。然而在思特里克兰德眼里,他婆婆妈妈,傻里傻气。不管思特里克兰德对他的态度多么恶劣,他都能包容体谅。他热爱生活,爱妻子,爱思特里克兰德,像个傻子一样。当思特里克兰德的插足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时,他依然没有怨恨任何人,反而还邀请思特里克兰德和他一起回老家,给他房子住,他说“和贫穷善良的人在一起,对他的灵魂有好处。”多么真挚、热诚、实在的一个人啊!不论别人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如何伤害了自己,他依然选择去爱,去理解,去付出。
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约等于人民币六毛钱)深陷在泥里,象征世俗的生活。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一生只有一次,无论追求理想还是过世俗生活,都必将有所取舍、有所牺牲。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布吕诺船长所说的“要有创造美的激情”。毕竟生命是最美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