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最后几年

二十五岁的时候,我曾坚信二十五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年纪。虽然也茫然,也一无所有,但过得还算高兴,既不留恋具体的过去,也不期待具体的未来。唯一的骄傲就是拥有二十五岁。是的,那时觉得将来只会越来越无趣,过着普普通通的成年人的生活……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事实。
不过,几年过去,当时的想法已经大大改变。二十几岁的最后几年,最大的收获竟然是感受到年龄的增加所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令人平静。疫情改变世界之后的这两年里,尤为明显。
在科学的角度上,这是身体激素在不同时期作用的效果。很多曾经激烈的东西渐渐变得柔和,很多的纠结渐渐变得坦然……令人不得不惊叹生命的恰当和自然。

但也不仅仅是时间或年龄的结果。
前不久和旧时好友一同出行,途中聊起过往种种。今年恰好是距离我们高考的第十年,而这十年,是我们真正开启自我建设的十年。所谓“自我建设”,意味着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并做出选择,意味着独立的人格,还意味着要将过去被灌输的种种排解出去,亲手剪断一些思想的纽带……扯远了。成长总是那么漫长。
我画画也接近十年了。每次听到“你的画风很特别”这样的话,想起的都是刚开始自学画画的时候。那是一段自我摸索的时期,画什么,怎么画,全部依赖自己的审美和选择。没有指引,也没有同行者,一切都寄托在一种强烈的愿望上。那种野蛮生长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
那种建立起新的自我的冲动,虽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对当时的我而言,是很大的冲击,不亚于在一张人生的白纸上开始书写、在人生的路口做出抉择。直到现在,我对所有关于“追寻”、关于“梦想”、关于“自我教育”的故事仍有强烈的感受。
分享另一个实践了很久的小实验。
很多年前,在距离高考还有700多天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倒计时(相信大家都试过……),每过一天就记录一行,没想到那成了十几岁时坚持最久的一件小事。除了倒计日期,还记录了当时的心境变化(虽然不忍卒读)。这个小习惯坚持700多天,还是很惊讶的:





(后来画了一张名为《日食》的图,画的就是2009年标红的那天。上传图时看到的)
到了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时常感到失去了时间的标尺,无着无落。便从当年的小习惯中得到启发,又做了一种新的尝试:记录每天有意义的事。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日记了:只需要一个关键词,一个简笔画,甚至一个符号,就能记录。毫无压力,不需苦苦坚持。我记录的大部分是(日常工作外)做了什么事,去了哪里,看了什么书或电影之类。没想到这个习惯也维持了好几年:






今年连续出版了几本书,很多人疑惑怎么做到的,可能答案就在这里:在某个普通的小格子中,如一砖一瓦……这当然不是什么励志故事。想说的是,和生活一样,创作本身既不神秘,也不浪漫,需要漫长的坚持或劳作,和种地差不多。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所谓“最好的年纪”的消逝,我也从不惋惜。
当然,年龄的增加并不只会带来好处。还有表达欲的衰退,体能的下降……更现实的是,你会发现原来曾经不屑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其实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多么扎心。不同年龄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每个阶段都要背负对应的包袱。

晚年的博尔赫斯说:“我那时候喜欢的是黄昏、荒郊和忧伤,而如今则向往清晨、市区和宁静。”
不得不承认的是,所有的混乱、慌张和易感,其实都是生命力的不同体现,它们的退场往往也意味着我们某部分的生命力正在退却。即便如此,即便如此,我对当下的“宁静”仍然十分欣慰和感激。感激过去漫长的、张皇失措的成长时期终于接近落幕,而曾做过的一切都是在建设当下的此时此刻。那么暂且这样吧。
新的一年,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