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好久,最后决定用这样一个平实的标题,也能归纳今年的心境。
先说数据,全年26本,加一本中国国家地理的特刊,姑且算26.5吧,长书评完成了11篇。其中两篇是媒体约稿。
照这几年在豆瓣的趋势,一年读不到30本根本没有呼吸权,话题下动辄五十本起步,还不乏一些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消化不了的文史哲大部头,看完真是满满的敬畏。除了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很难想象一个上班族如何能有如此丰沛的时间与精力。以及,这样的海量阅读究竟能留下多少确切的沉淀。
最近这几年的观察是,读书这事儿在豆瓣确实越来越卷了,阅读数量已经成为衡量成果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无意评判精读细读与快读扫读的优劣,即便后者在缺少自我支配时间的更广泛人群里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追捧。
不过个人还是有一点执念:读拆书稿、听书、在书店拿起一本书翻一遍章节概要,很难算正儿八经的“读了一本书”。至于樊登、罗胖们的知识胶囊,就不值得多提了。
这种态度很容易被攻击“酸不酸啊” “你就是见不得别人读得多” ,所以还是想多说一句,对于那些读得快、领域广,且能保持高质量输出的友邻,我唯有尊重和赞赏,并将其视为学习目标。每当感觉倦怠,他们总能鞭策自己不要满足一本接一本完成任务式的阅读,而是把正在读的这本再多挖掘一点,哪怕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只要它值得被如此对待。
前几年也曾纠结读书速度和数量,但现在已不再为之焦虑。将它们当作攀比和炫耀资本,本身就挺可笑的。还是那句话,读书这事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究竟吸收了多少,自己才是最清楚的。
11篇书评不多,但每篇都有认真对待,保持在2000字以上,个别几篇达到了5000+,并且都花了大量精力查找资料,从中也收获了很多学术论文写作式的欣悦与痛苦。
对于随阅读、写作而来的这种痛苦,已经能做到坦然接受,这是今年最大的进步之一。我还是相信,没有一种深度阅读不包含某种令人挠头的苦思甚至抓狂(在不幸遇到某些不靠谱的翻译时更是如此)。如果刻意逃避这种痛苦,无疑将失去很多本可探索的未知领域,阅读也就跟刷短视频一样毫无营养可言了。
刻意寻求这种论文写作的体验,其实包含一些私心,即弥补几年前跟北大擦肩而过的遗憾。在很多读书读累了的午夜都会想,平行时空里那个自己,或许正忙于一系列的学术任务吧,他会在读什么,在烦恼什么,是否依然无怨无悔?无可挽回的失败之后,终究有太多不可释怀。没办法走上学术道路,也只有努力输出才能作为告慰:告慰午夜里凝视着的另一个自己,那个被理想化的幻象,那个23岁时的影子。
今年没有续订足球和纯文学期刊,所以读书节奏没有被打乱。26本中有一半是历史/非虚构类,另一半文学,这是最明显的转向,历史类以汉青堂、甲骨文为主。因为近水楼台,今年读了10本后浪的书。阅读介质方面,依然是坚定的纸质书拥护者,只有《克拉拉与太阳》读的是编辑老师发来的电子版。
今年最厚一本,耗时近一个月,也是今年最艰难的阅读。以遗迹留存和制度流变作为重要线索,也即副标题中的“地中海文明”。罗马史部分,宗教部分比较出彩,异教衰亡的历程令人扼腕。整本书侧重政治、文化层面,在军事方面着墨不多。阅读时参考了之前的《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罗马帝国衰亡史》。
出版社赠书,和编辑老师的交流很开心,这个被读者吐槽的封面,其实是抓住了原版精髓的。“由思辨到小说,应通过神话提供给我”(《圣灵之风》)图尼埃的自述是分析《桤木王》的一个重要锚点,神话在此以精悍而流畅的叙事体展开,酷烈的战争背景则被统摄于迪弗热超理性的直觉之下,琐碎的日常由此转换为启示性极强的寓言。15岁的希特勒青年团员被杀那天夜晚,年轻同伴们悲哀的歌声已预言了此后欧洲的破碎。最触目惊心的并非图尼埃这样的无名之辈如何在战争中变成魔鬼,而是人性中的善恶分野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清晰,正如圣皮埃尔宝座上早已落下的那道撒旦魔影。
一本很容易陷进去的书,错乱缠绕的时序,任意变幻的叙事者身份(他/她/我/祂),用平静近乎戏谑的口吻讲出的家族梦魇,都会让人联想到胡安·鲁尔福,畸形人的反复出现又有《喧哗与躁动》的影子。 个人不太喜欢这种老成滞重的风格,但必须承认作者对此风格的掌握堪称纯熟。细读一遍后又速读了一遍,本来没什么把握写评论,但还是啃下来了,一次难忘的“正面强攻”。
今年读的第一本,全景镜头+微观深描,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译笔典雅。考察无敌舰队的倾覆不能抛弃宗教因素,马丁利从玛丽·斯图亚特的死开始整个故事,并用三分之二篇幅讲述战前的国际斗争,也正出于这种考量。对海洋史感兴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惊喜。写了5800字的书评,打算以后再重读一遍。
2013年购入,封面不是这版,因为读了何雨珈那篇特稿所以重读一遍。站在今天回望何伟笔下的1990年代,感受到的是更深的撕裂感。制度的囚徒从未试图拥抱变化,转而接受环球系与观网之流的新一轮荼毒,并为何伟的离开而弹冠相庆。所幸这样一份底稿不至于令来路尽失,而我们也无法奢望同等尺度的作品在未来顺利出版。所以,《江城》是一个奇迹,但这奇迹也意味着悲哀。
出版社赠书,高于期望值,翻译也算上乘。读得缓慢而细致,查阅了一些南极探险的资料后写了一篇长评。南极半岛的发现,首先是一部迷人的航海编年史,其次则是人类中心主义无限延展的表征,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推进到了极致。时间上表现为高效、快速化,空间上则是对未知地图的不断填充。勇气和残忍共同组成了这段历史复杂的光谱,那些为人类的探索欲而牺牲的雪橇犬和捕鼠猫,几乎被灭绝的海狗和鲸鱼,都不应被遗忘。
作者的史料运用存在不小争议,但实话实说,读这本书的愉悦感要强于不少同类书籍,适合较为放松时阅读。共和派庞大的军团在腓利比的烟尘中倒下,随之消失的是整整一代贵族,他们因拒绝步入奥古斯都的帝国而倒在异乡。庞培剧场旁胜利者的柱廊成了公共购物场所与角斗士的舞台,令所有罗马和平(Pax Romana)年代的旅行者拜服于永恒之城的荣光。在共和国褪色的挽歌里,最壮丽的音符来自加图(“我嫉妒你已死去,正如你嫉妒我有饶恕你的机会”——恺撒的悼词),甚至西塞罗也不得不效仿前者壮丽的死亡,尽管那只是一次失败的谢幕。
经由战前的双重动员(国家+族群),哈布斯堡王朝成功地将战争解释为抗击东方邪恶之敌的正义之战,但当前线受阻与后方饥馑冲击到政府合法性时,帝国却一步步踏进改革就死不改等死的深渊。两大策源国之间的合作不利提供了战争失利的线索,而必书侧重于从后方,也即决策层与平民的角度解释交战方为何无法尽早达成和平。体例严整清晰,各章节末的归纳总结也非常友好。
媒体约稿,发表后的版本比自己写在豆瓣上的略有删改。馥郁而残酷的地狱之年,即便之前接触过类似风格的马华文学作品,还是很难不被这种密不透风的雨林书写缠绕其中,无论主题还是叙述手法都是一种异质性的存在——“哈日族和小清新们必须有心理准备”(王德威),已经算是很温和的提醒了。
很早关注到这套书,因为封面实在太像游戏,本来觉得是地摊文学,读完被打脸了。今年读了前两本,打算继续追下去。作者是牛津的哲学博士,小说有强烈的考据风,虽然是虚构,却建筑在历史事实之上。背景设定于塞维鲁遇刺(235年)到戴克里先登台(260年),即三世纪危机时期,同类型小说很少涉及。这一本是系列第一本,写的是罗马军团悲壮的阿瑞忒城攻防战,作者完美复刻了三世纪攻守城的战争细节,陷阱、云梯、攻城锤、攻城塔、弩炮、坑道均有涉及。阿瑞忒的历史原型即公元256年被波斯攻陷的杜拉-欧罗普斯(Duro-Europos),幼发拉底河畔的帝国边陲重镇,考古学家曾在此挖出坑道与罗马士兵遗骨。
并不长,但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经历了连续不断的意象轰炸,透过译文能想象出作者在斗室间苦行僧一样劳作的样子。华丽而阴郁的景致,疯狂蔓延的精细比喻,都令其文字充塞着颓废而迷人的气息。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如果深海巨兽会唤起巨物恐惧症,舒尔茨的异世界提供的则是无限变形的微生物世界,看着它们的触须,无人能抗拒战栗。这本是想写评论的,后来给搁置了,需要更多准备才行。
又是一次“正面强攻”,阅读、重读加写书评花了近一个月,同样参考了一些其他罗马史料。从厚得惊人的附录能看出,作者为写这本书没少查数据,引入了大量气候和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读的时候需要反复对图表和翻附录。也是因为过于倚重自然科学,有时候会觉得是在读冷冰冰的科普论文。 帝国的根基并非持续遭受瘟疫的轰击,但古罗马从来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宜居城市,病原体的阴影始终游走在这个巨大的疾病培养皿中,并因某些偶然而突然爆发。需要惊叹的并非瘟疫的恐怖威力,而是帝国如何在完全不可控的环境因素制约下,依然勉强维持了数百年之久。
今年最后一本,也是最后一篇长评,高于期待值很多。极尽瑰丽与残酷,那不勒斯在战火中破碎的挽歌。火山的滚烫岩浆与胜利者的履带缠绕在它的脊背,银质托盘里的死亡美人鱼躺在美国将军的餐桌,新圣母玛利亚教堂前游击队员杀害甘愿献身法西斯的少年。绿色是维苏威的剪影,也是大海的泡沫,是死者的吟唱,也是德国第一伞兵师在那场地狱之战中的代表色(“卡西诺的绿色魔鬼”)。最后,我永远热爱魏怡老师。
还是要感谢出版社能将这套书坚持下来,从2019年读到现在,这是系列的第9、10本。综合前10本,麦卡洛更擅长精微细节而非宏大场面。人物死亡描写总有妙笔,这一册首推普布利乌斯·克洛狄乌斯和比布路斯。从这一册开始,书和HBO《罗马》开始有了剧情重叠,但书的阅读难度仍是噩梦级,人物与家族之复杂堪比冰火,却没有后者的家族谱系图,即便对有知识储备的人来说也很困难。
切口小,重溯源,以诸多经典意象的流变进入中世纪,不同于历史教材里干巴巴的名词解释,大量彩插的加入也让这本书极具收藏价值。指望用它当通史是不可能的,但可能会是很多历史爱好者进入中世纪的一把钥匙。
以上,基本摘抄了自己的豆瓣短评,另有十余本没有贴出,比如《庞贝 : 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同样印象很深,但读完后也没有写长评,感觉力有不逮。
其实今年经常有这种焦虑感,即面对一本书,明知道它很优秀,但就是不知道评论时如何下笔,或者知道它是一张大网上的若干条线,在更透彻地进行了解之前贸然动笔是自不量力。历史类比如《埃及、希腊与罗马》,纯文学类比如舒尔茨的《鳄鱼街》。归根到底还是阅读量有限,知识储备不足。
书评写了11篇,写作风格基本一致,没有哪一篇特别出挑、突兀,留下了很多大学时接受文论训练的痕迹。简而言之,追求严谨、克制与超脱,评论文学作品时看重文本肌理与内在逻辑,有些新批评的影子,同样也把它的毛病学来了。我对自己的局限性看得很清楚,除非接受完整而系统的进阶学术训练,否则很难再上一个台阶,既然这种可能性已经断绝,那就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得更好吧。
明年依然没有数量目标,虽然在阅读上投入了很多时间,但还是要艰难地平衡“动”与“静”两方面的爱好,尤其是夏半年,大量时间要留给自行车训练。明年打算以乔治·R·R·马丁(祝他老人家长命百岁)的《坦格利安王朝史》开始,后面增加纯文学阅读的分量,重读一些学生时代浮皮潦草读过的名著,比如《三个火枪手》和《静静的顿河》。历史文学方面,争取完成罗马主宰系列的第11、12本;推理文学方面,争取完成人狼城系列。
以目前的阅读速度,目前家里的未读库存足够支撑一到两年。最近几天一直在重读,尤其是那些看第一遍就觉得很惊艳的作品,比如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江弱水的《文本的肉身》和其他一些文论。
目前在重读的是《冰与火之歌》的第四、五卷,冰火系列是2009年入坑的,当时还没有剧,也完全没料到它后来会这么火。每一年都会重读冰火,总能从中收获新的感触,原著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风土人情各异的王国、家族、城市与城堡,浩瀚而厚重的史诗感,都是影视作品完全无法比拟的。重读这两卷也是为了再复习一遍,以便于明年第一本书的阅读。
书评方面争取维持8篇以上,最近重读江弱水的文论,在专业的写作者这里,对理论的娴熟掌握并未成为桎梏,旁征博引的典故和雍容精致的文笔相得益彰,知识点密度极高,而且不乏灵动与跳跃感。面对这样的学术写作典范,每每感到汗颜。
读的越多,写的越多,越容易感到自己的业余和渺小。好在一直没有放弃这种无功利的阅读与写作,因为它拓宽了个体生命的深度与广度,令一个人得以进入他/她永远无法涉足的当下、过去与未来,去体验一个个远为不同的世界,而每一本书都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
读万卷书,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了——除了行万里路,除了打开心扉的写作,而写作必然包含一定程度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