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年终总结
2021年的尾声,我在西安,没想到会以封城居家的方式跨入新的一年。记得20号下班那天,我还跟同事调侃“明年见”,没想到一语成谶,疫情的发展远比想象中更加汹涌,也为我本就不平和的2021年划上了一个延音符。
我的2021年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没想到”。其实在2020年的投资总结中,我就多次用过这个词,未曾想这个“没想到”在今年直接蔓延到我的生活、工作、投资中来,可以想象我的一整年是多么的猝不及防和狼狈。
还是从投资说起。2021年我没想到自己的投资这么烂。今年我的投资除了指数基金外,加大了个股投资。整体下来因为换券商的缘故,收益率不太可查,大概在-1%~2%范围内,应该是没有跑赢大盘。拖累收益的恰恰就是小米、万科等几个自己选择的个股,小米亏了30%,万科亏了25%。加大个股投资主要原因是秉持去年年终总结里“对于选股也可以与生活息息相关。2020年很大的一个感触:用心观察自己生活方式和环境,把投资的思维根植于内心,从生活中选择投资的标的”这个思想,加以实践,想试试自己的眼力,结果看来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ZZ环境变化外,值得注意的两个关键点:一是自己研究不深,取捷径去抄大V作业,现在大V也在年终总结里开始下“罪己贴”,我也没什么好抱怨,只能吸取经验,控制仓位,少抄个股作业,把重点转向提升自己判断能力;二是受到了媒体影响。年初A股、港股走势均欣欣向荣,群情激昂,甚至有媒体喊出来“掌握港股定价权”的口号。我虽对此类言论嗤之以鼻,但是这却不由的影响了我对港股的关注度,随后开通了沪港通,高点买入了小米,拖累了整个账户的收益。不过问题不大,我始终认为,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第二个没想到,是我这乐观积极的人也会被抑郁症找上门。最后还是不得不做些封建迷信活动,才让精神状态恢复成正常人,这也成功激起了我对玄学的好奇心,下半年基本就在疑问——求证——疑问的循环中渡过。有得必有失,也许,我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似乎窥探到了一丝世界的真相。
第三个没想到,是职称评审能成功晋升高工。今年是我参评高级工程师的第2年,照单位的惯例,4-6年才能通过,所以我对今年本就不抱有任何期待。没想到评选规则突然发生重大改变,我也搭上了顺风车,顺利通过。当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也确实花了20多天的时间将70道论述题背诵至脱口而出的程度,一再印证了付出既有回报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也是今年唯一一件有实质突破的好事——虽然工作中的得失早已不是我关注的重点,但在年末遇上这件喜事也算是时雪除尘垢,颇慰吾心。
如此多的“没想到”,其实也能反映出我的一整年都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迷茫中渡过。
迷茫什么?为什么会迷茫?
今年我35岁,都说35岁是人生的一个门槛,但年龄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数字,并不在意。也就是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恰好在35岁的年纪爆发。其实从客观来看,35岁是我的平稳期。事业上多年的付出开始开花结果,投资上布局完成保持至少8%的年化收益,家人也健康美满,如果不出意外,就该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但是,所谓稳健,也就代表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甚至是三年没有质的飞跃,这是我完全不能容忍的。我经常喜欢跟人吹嘘自己大学毕业后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进步,直到今年进步完全停滞……如果再不努力,似乎连吹牛的资本也单乏善可陈,只能追着人教授“茴”字的五种写法。我也思考过,解决的方向唯二:要不积累量变形成质变,要不就主动变革寻找突破。可是,人生的突破谈何容易?这种焦虑不安便如影随形,使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发现自己堕落了,就会着急寻求突破,却又找不到正确的突破方向,随后产生挫败感,于是畏难退却,最终堕落,总是满怀希望的寻找,又跌跌撞撞的受伤中原地踏步。
我也曾想过自己是否目标订的太高,对自己过于严苛?我也想跟自己和解:差不多得了,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每次刚想把大脑放空,使自己变得简单纯粹,不安和焦虑就会迅速填满空虚的内心。有时候我也很羡慕单纯的人,傻子才不会有悲伤。所以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把《士兵突击》又刷了一遍。以前我总希望自己成为袁朗那样睿智风趣、多虑谨慎的人,而现在我最想成为许三多:单纯坚定,每遇到一颗救命稻草就死死抱住,有一天回头一看,嚯,抱着的已经是一颗让人足以仰视的参天大树。
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仍然在迷茫。我希望2022年能够善待我,虽然这一年还正是我的本命年。不求实质性的收获,只求能够静下心,沉住气,找到和深耕一个明确的方向,寻找人生的更多可能。
人之抉择,难以处处顺滑,但求不做浮萍,绝不躺平,尽人事,听天命。光明每前进一寸,黑暗便后退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