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联盟:疫情之下,航空公司做了哪些工作来避免病毒的传播?
民航联盟: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一期全球新冠疫情周报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2月21日14时,全球已有10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与这一毒株相关的整体风险仍然“非常高”。
据介绍,目前全球主要流行的变异新冠病毒仍为德尔塔毒株,但已有证据显示奥密克戎毒株比德尔塔毒株拥有更强的传播优势,目前奥密克戎毒株正在全球多地快速传播,还不清楚奥密克戎毒株是否与“免疫逃逸”、病毒本身更强的传染性或两者的结合相关。
民航联盟:这引起不少网友对于飞机客舱防疫的关注。那么,平日里熟知的客舱是个什么样的构造?航空公司又做了哪些工作来避免病毒的传播?
客舱过滤 让呼吸更放心
首先,来看飞机的客舱,现代民航飞机的机身设计可谓是匠心独具,除了要满足最大限度地载客和载货的需求,还要满足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做到阻力最低。因此,主流的民航客机截面从外形来看就像是两个半圆合在了一起。

民航客机客舱内空气循环模式(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半圆的上半部分就是客舱,用于载客,也就是旅客熟悉的公务舱、经济舱,另外还有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区域;而下半部分则用于载货,比如旅客行李,一般是用专用的货箱装或者散装;对于宽体客机,下半部分的货舱也可以放专用的货板。
民航联盟:根据民航局发布的《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八版)》(以下称《指南》)的“人物同防”的要求,无论是客舱还是货舱,在每次航前、经停还是航后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消杀防疫,努力阻断疫情通过航空器传播,比如《指南》规定要对航空器进行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在经停时采用湿式法进行航空器清洁,航后做一次彻底清洁,并至少每月做一次预防性消毒。
其次,来看空气循环系统。
根据《指南》的要求,对于空气循环系统,尤其是其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高效能过滤器HEPA滤芯来说,“要按照厂家手册标准更换,更换过程严格按照AMM手册的防护要求及参照机务维修人员个体防护方案实施。使用过的HEPA应由专人进行更换,双层专用塑料密封后,对外表面进行消毒,然后无害化处理”。

机务人员正在更换气滤(南航供图)
HEPA的全名是高效微粒捕集器,为飞机空调中再循环系统的重要组件。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资料显示,其对直径0.1微米~0.3微米污染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可达到99.97%以上,能够有效过滤掉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病原微生物,大大降低了病毒在飞机上传播的可能。
与便宜的空气过滤材料相比,HEPA的材料更紧密,细菌或者病毒很难穿透。
一般来说,多人长时间处于密闭而狭小的空间内,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但是,机舱空气堪比手术室,飞机的设计者们考虑到了传染性疾病的扩散问题,专门为飞机设计了垂直通风系统。
以空客A320系列飞机的空调系统为例,约有近一半的客舱空气经过HEPA过滤后与外部新鲜空气混合,通过客舱内沿纵向布置的一排排顶部通风口垂直吹向旅客,并经由客舱侧面、靠近地板处的纵向布置出风口离开客舱;因此客舱内空气主要为自上而下流动,沿机身纵向流动很少。
由于大量空气在短时间进入相对较小的客舱空间,客舱空气能够保证不到3分钟就更新一次。更新后的空气离开客舱后,部分将排出飞机,剩下近五成空气将再次经过HEPA过滤后成为洁净空气循环使用。流经飞机洗手间、厨房和货舱的空气将被全部排出飞机。
严格消杀 让接触更安心
民航联盟:在客舱中,旅客接触最多的部位就是座椅、盥洗室和头顶的行李箱。
对于这些旅客常接触的客舱表面,航空公司都会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洗工作。根据《指南》的要求,“不与相邻旅客同时用餐、饮水,最大限度减少飞沫传播的暴露风险,用餐前做好手部的清洁消毒。旅客在接触舱内物体表面,尤其座椅扶手、盥洗室门把手等高频物表面后,应及时做好手部的清洁消毒,未经消毒时避免接触自己的口鼻和眼部”。
首先,来看座椅,一般的民航客机都会把客舱按座椅的级别分为头等舱、公务舱和经济舱三部分。从防疫角度来看,旅客最关心的是周围的人会不会把病毒传染给自己。从接触方式来看,头等舱、公务舱座椅的间距比较大,旅客彼此之间接触的概率比较小,而经济舱座椅的距较小,互相之间碰到的概率比较大,尤其是左右座椅扶手之间,经济舱的座椅一般只能允许有一位旅客将手臂放在上面。但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所以皮肤接触目前来看问题不大。
另外,有可能造成不同航班之间旅客间接接触的就是座椅本身以及座椅上方在旅客头部位置的那一小块方巾。这块小方巾因为要接触人的头发,所以每一次航班结束后都要更换,所以不会成为不同航班之间的传染媒介。

客舱消毒(东航甘肃供图)
对于座椅而言,与旅客身体接触的部分的组成一般是泡沫材料外面包一层针织面料或皮革材料,这些材料都具有轻质、耐火的特性。由于这些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新冠病毒在离开母体后一段时间内就会死亡的特性,座椅本身不会成为传染媒介。同时,根据《指南》的要求,各航空公司采取了严格的消杀措施,尤其是在执行完一天的航班之后,也按照“终末”状态,航空公司会对客舱座椅进行“先外围后中心、先上后下,包围式彻底消毒的总体原则进行终末消毒”,并且在“消毒后按照航后清洁要求对客舱进行清洁处理”。
其次,来看盥洗室。飞机上的盥洗室最为与众不同的是马桶中的排泄物和洗手池中的水都是通过真空抽吸系统来吸到废水箱中的,因此不会有病菌散播到客舱空气中的危险。类似的真空抽吸系统在动车上也有应用。洗手用水则是飞机上独立的供水系统将水加压后供到盥洗室的。这套供水系统的水箱和管路会做定期的清洗、消毒。疫情暴发后,各航空公司都遵照《指南》的要求加强了对盥洗室的消毒工作,对于旅客可能接触到的各个表面进行灭菌、消毒处理,同时对在飞行中如何使用盥洗室也做了细致的规定。虽然盥洗室是人员流动的场所,但由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配合积极的消杀措施,盥洗室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很低。

头顶行李箱航后消毒(桂林航空供图)
最后,来看头顶行李箱。目前波音和空客飞机上的行李箱设计无外乎下拉式和上翻式,旅客上了飞机后大都会将随身行李和物品放入其中,之后在下飞机时再将其取出,即使中间有取放动作,总的来说与行李箱的接触频次有限,手部触及的也基本限于行李箱锁扣部位。再加上《指南》中明确要求对此类高频接触的表面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行李箱成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灵活调整 让防疫更省心
民航联盟:如今,有很多旅客反馈,部分航班上已经不再提供正餐,取而代之的是独立包装的食品。如三明治、龟苓膏、酸奶和瓶装矿泉水等。

东航“溢彩”餐食三明治(东航供图)
考虑到国内疫情多变,多家航空公司按照疫情风险地区不同程度地简化机上服务:中高风险地区出港配餐航班暂停餐饮和餐食预订服务,按绿色飞行标准给予里程补偿;低风险地区进出港配餐航班改为提供预包装食品,独立包装饮品和消毒湿纸巾。
事实上,东航、国航、吉祥航空等国内航空公司稍早前已经发文,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将简化机上餐食等服务,防止疫情通过航空途径扩散。
除简化机上餐食服务外,各航空公司对机上服务用品的使用和发放也进行了简化。
东航规定暂停枕头、耳机、报纸杂志等机上服务用品配备、暂停一对一问候等服务。在配备机上毛毯的航班和舱位上,提供全新一次性毛毯或全新独立包装且未拆封毛毯。
南航也暂停提供枕头、腰枕、杂志、报纸,暂停一对一问候服务。在配备毛毯、耳机的航班和舱位,也会提供适量包装的毛毯、耳机。此外还提供一次性头片,配备废弃口罩专用袋。
而国航则暂停毛毯、靠枕、耳机、报纸杂志等机上服务用品配备,并用消毒纸巾代替毛巾,机供品严格执行“一客一用”原则。
此外,厦门航空、四川航空、山东航空、多彩贵州航空等国内多家航空公司也都陆续发布了简化机上服务的相关通知。
实际上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也对机上餐食和相关服务做出过简化甚至暂停调整。
其实,近半年在社交平台上发现来自旅客对于航空餐食的投诉越来越少,这反映了一种大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理念的理性回归以及对民航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理解。旅客可以看到中国民航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表现出来的信心以及航空业对于全面复苏的迫切渴望。
那么,旅客有没有热餐吃重要吗?这个时候,在客舱服务中阶段性地减少较为冰冷的西式点心供应,让飞机上旅客们的“中国胃”逐步回归温热,对改善旅客乘机感受、助力行业复工复产、提升品牌效应和竞争力都大有裨益。
当然,机上配热餐不意味着我们防控工作的放松。相反,业内更有必要加强防控。例如继续在国内个别疫情较突出区域航线和国际航线保持严格防控态势,在这些敏感航线暂时不提供热餐;在食材管控方面尽量避免采用进口冷冻冰鲜食物,防范进口冷冻食品携带病毒进入航食生产车间的安全隐患;在热食包装和乘务员回收流程上进一步简约优化等。
民航联盟:最后,我们期待全面恢复航班餐食配备这一天的到来,对外释放中国民航疫情防控的水平和信心,对更好地展现我们的国内防控成果具有积极意义。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小链接】
问题一:个人防护物品是否都可以携带?
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消毒剂等,部分旅客可能还会携带体温计和药品。对于一些不会造成安全隐患的物品,携带乘机是没有限制的,比如医用口罩、N95口罩、护目镜、普通防护服等。
问题二:消毒剂是否能够携带乘机?
消毒剂产品众多,需要分类细说。
就酒精类消毒剂而言,目前多数免洗洗手液均含有高浓度酒精(无水乙醇),浓度在60%~80%之间。其中,酒精的体积百分含量大于70%的,旅客不能托运,也不能随身携带。酒精的体积百分含量小于或等于70%的,不能随身携带登机,但可以办理托运,托运时应放置在零售包装内,每瓶不超过500毫升,允许托运个人自用的合理数量。
市面上还有一些产品不含酒精,但含有异丙醇。异丙醇属于航空运输的危险品,旅客不能托运,也不能随身携带。
此外,双氧水消毒液、过氧乙酸消毒液、84消毒液、漂白粉、高锰酸钾消毒片,以及含氯消毒片、消毒泡腾片等市场上销售很多消毒类商品都属于航空运输的危险品,旅客不能托运,也不能随身携带。
问题三:不在上述危险品范围内的物品,是否可以携带乘机?
这还需要看物品的具体成分,如果没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危险性,一般是可以携带的。如果有其中一种危险性,那就不可以。这也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所有旅客的安全。
问题四:乘机时对携带体温计有什么要求?
体温计的种类不同,携带乘机的要求也不同。水银体温计是不能随身携带的,只能办理托运,且必须将水银体温计放置在保护盒里。
如果想携带体温计乘机出行,建议大家携带电子体温计,但要注意如果电子体温计含有锂电池,锂电池额定能量不超过100 Wh或锂含量不超过2克,在做好防止短路措施的前提下,可以携带乘机。
目前的情况是从旅客进入机场便开始测量体温,其实已经没有携带体温计的必要。此外,发热旅客也不建议继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问题五:疫情防控期间就餐不是十分方便,是否可以携带自热食品乘机?
由于自热食品含有加热包或自热包,内含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镁粉、铁粉、自燃固体炭或腐蚀性的氧化钙等危险品,所以加热包或自热包是禁止旅客携带的。如果把加热包或自热包扔掉,剩下的食物可以携带,但是如果是包装在一起的自热食品,旅客不能托运,也不能随身携带。(中国民航报记者郭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