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读书记录
到年底了,是时候祭出我今年的读书笔记了!没有像2020年一样边读边更,因为压根没想到今年会写。甫一跨年就遭遇了重大危机,本以为今年算是废了,没想到后半程又颤颤巍巍从泥潭里爬了出来,现在算是浑身湿透着坐在岸边喘口气吧。再一次,或者说更加,体会到了书籍的宝贵。现在读我去年写的读书十二本挑战,结尾还在开心地和大家say happy new year。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危机近在咫尺,改变势在必行。不过呢,也并不觉得当时的自己无知可笑,虽说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对过去的自己,还是欣慰的成分多,“不愧是我啊”。
可能是没了数量的压力,可能是生活让我必须慢下来,较之去年,今年可以更纯粹享受阅读的乐趣。
Deep Work:
为什么拿起它:
2020年全面切换到在家工作模式后,我发现自己的工作时长直线上升,不仅每天延迟下班,甚至晚饭后也时不时打开公司电脑工作一会。因为已经在家里了,也没怎么休假,觉得没必要。这样做的后果是,到11月开始感到了明显的疲劳,到了12月甚至干不动了。虽说如此忙碌,坐在电脑前忙来忙去,思维却没有条理,甚至忘了本来要做什么。更糟糕的是,由于在家,下班就是从一块屏幕换到另一块屏幕,看视频看剧,无休止的screen time让我长期处在认知刺激中,没有时间思考,注意力集中大不如前。一月份出了去年的考评结果,我的额外产出并没有得到额外的认可。这一方面可能是老板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侧面说明我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呢?
这个时候刷到这本书,即刻读之。
放下它的感想:
让读者认识到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度思考的必要性和深度思考给我们带来的收益。作者认为集中注意力是一种需要后天训练的能力,集中精神进行深度思考就像在为大脑增肌,这种训练就像健身增肌一样,要持续训练并伴随一定强度。那这种深度思考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它能够帮助提升工作效率。作者本人在MIT Tenure track期间,依靠深度工作,完成了可观的学术成果,在一年内完成了8篇(数据待考证)computer science相关领域的论文。其次,深度工作能够提升作品质量,促使你做出不易被人替代的好作品。还有,在现代社会,能够不受各种社交媒体打扰而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稀缺的能力,深度思考不仅帮助提升工作水平,对个人生活也有很大价值。
做衣服:
还蛮有趣的一部小书。印象最深刻的是收录的山本耀司自己的语录,有个性的老头子。这种经过了时间考验的个性,算是真正的个性了吧。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思考“用穿着来传递讯息”这种事。
我与地坛:
史铁生嘛,我与地坛嘛,凡是读过高中的谁不知这鼎鼎大名,怕是还在各种瞎胡说的作文中引用过几次吧。唉,真是对不起。我愿意把史铁生排进“最被高中生低估的作家排行榜”。为什么?因为高中生哪懂的了史铁生啊。我中学的时候,每次看到史铁生的文摘,感觉就像进了冬天里一床被泼了水的湿棉被,悲伤那么厚重那么刺骨,我不自在又不好意思挣脱。现在头次完整地看了《我与地坛》,唉,这没办法轻松啊!无助的母亲,无望的前程,身陷轮椅,面前除了等待死亡似乎没有别的事可以做。不过史铁生真是好样的,这种时候了,还在给我们探路,还给我们写攻略。
印象深刻的*(大意):“如果没有痛苦,则快乐无意义”,“死亡注定悲凉,唯有来路的经历是最后一点宽慰”。
我为什么想看这本来着?大概是当时在思索应该为如何面对痛苦做一些储备。而且我这本书是在去年十二月开始看的,我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What my mother and I don't talk about:
十五位作家围绕“与母亲的关系”这一主题,一人写一篇随笔,集结成册。十五位作家,一位也不熟,不过不影响阅读体验。“亲子关系”其实是除了爱情之外的又一人类永恒主题,不过这种挣扎,在我国的文化中,好像鲜少被摆在台面上讲。所以,这书的宝贵之处在于同时有十五个素昧平生的人愿意剖开自己的隐私为你提供参考的样本,实属难得。
我的造梦之路:
为什么拿起它:
今敏的作品完整看过的也只有千年女优,但是很喜欢。我不懂美术,但却牢牢记住了今敏作品的画风。很早以前读过今敏的遗书,最后那句“那么我先走一步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是不舍又像是洒脱,像是悔恨又像是无悔。那个时候就在想,这家伙有没有自传啊,好想再了解他多一点。我其实很讨厌自传的,觉得那只是功成名就的家伙用来炫耀自己的,但当我这次陷入彷徨,这句‘那么我就先走一步了’又从脑子里跑了出来,很想再读一些今敏自己写的东西。
放下它的感想:
这么说显然自不量力,但是,我怎么会和今敏的理念如此相像啊!“实在不行就上吊”,“工作就是我,我就是工作”,他描述的思维过程我完全经历过。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数次想原地站起来工作去,尤其是《未麻的部屋》战记那一节,天哪,我真是个全自动社畜!能做出自己的作品好幸福,可惜现在的我做的东西,远远不能称为作品。我的有生之年能有作作品的机会吗?这就是我的新年愿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做作品的人!
这本书收录的随笔大部分在1996-2020年,那时的今敏,还不知道自己只有47年的寿命。他拼命的工作,拼命的创作,拼命的奔跑。还是《未麻的部屋》战记那一节,开了上帝视角的我,看着今敏描述的每一次会议,每一张画稿,每一个镜头,都感觉是今敏在走向积劳成疾。他一会写到自己突然腹痛,一会写到自己因发烧而卧床不起,我都好想跳进书里说“导演,你最后就是胰腺癌走的你知道么。”不过如果他能停下来,他就不是今敏了吧,仿佛他来世间一遭就是来做这几部动画的,虽然惋惜他英年早逝,但这种笃定让人羡慕啊!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忘记是为什么找到这本书的,好像是在为做模型寻找灵感的时候。这书的副标题,可以叫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的社会道德讨论。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以机器学习模型来自动化流程,比如客服系统自动甄别顾客优先级,来提供相应程度的服务,再比如企业运用机器学习模型配合绩效数据来标定high potential的员工。然而,不论是这些机器学习模型的制作过程,还是后台运用的数据是否合理合法,甚至是否准确,公众都无从得知。同时,根据机器学习模型结果而进行的筛查又确确实实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历是否能通过screening,保险申请是否获批,保费要付多少,等等。
本书作者用了许多案例来探讨盲目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可能或已经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和风险,呼吁加强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应用的监管和审查。
放下它的感想:
机器学习模型,或者说依托大数据的自动决策系统,对非有钱人的影响远比有钱人大,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根据作者的描述,这群人是被机器学习模型影响或者说边缘化最厉害的一群人:住在一个不怎么样的街区,邻居朋友们都是低收入阶层,偶尔作奸犯科小偷小摸,自己从小到大成绩一般,没有上过大学或者上的是一般大学,社区学院,或者成人自考,做的是打零工,流水线工人或者卡车司机这样被替代性极高的工作。因为机器学习是根据已有数据进行的预测,换言之,你周围的人什么样,你就绝对一定肯定是这样。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在目前的应用场景中,是在为阶层固化添砖加瓦。
==========================================================================
2022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