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6回:梦回炭步情满塱头,铁汉黄皞财丁两旺
黃劍博采风追影 Jumbo 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
第3096回:梦回炭步情满塱头,铁汉黄皞财丁两旺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

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塱头村黄氏家族财丁两旺,黄宗善对族人讲起立村人太公黄仕明的事迹,认为饮水不忘挖井人,发起修建黄氏祖祠,以纪念太公黄仕明开村的功绩。黄宗善威信很高,一呼百应,三大房三十多户人齐心合力,黄氏祖祠于明代1401至1405年之间建成,以后于清代同治十年(1871)重建。传闻该祠供奉黄宗善有误,实为黄宗善为纪念太公黄仕明而建。重建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建祠有功,才把他也供奉在黄氏祖祠之中。

陈棣生先生生于1931年10月生,曾用名棣花,福建龙岩人。1953年6月毕业于华南文艺学院戏剧系,文艺家,现任花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管兼秘书主管。系我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管、市集邮协会理事、花都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等,陈棣生对花都历史很有研究,据陈棣生介绍,塱头村黄族财丁两旺,人口不断增多,随意建屋,必然乱而无序。黄宗善建议请风水师勘察地形,划定居住土地,以便后代有序建屋,并提出要建书院、庙宇、市场并植树、修路等。黄氏族谱载:对塱头村贡献最大的是黄宗善。

黄宗善在他病重临终时,终日思念建村计划的实,黄宗善逝世后,他的第五子黄景才(字渔隐)继承父志,为扩建塱头村也尽了很大努力,尤其是十分重视书院、书屋建设,促使这种重教兴学的风气绵延下去。据文物普查,塱头古村落的书院、书屋共达24座,是广东书院、书屋最多的古村落之一。现在我们考察塱头古村落的布局特点,可知当年规划时确实费尽了苦心。

一是沿袭立村时的意向,纵向利用北高南低,靠岗临水的地形,合理用地,宜居宜耕。这里北面土岗作居住区,向北扩展大有余地,不必占用周边肥沃平坦的耕地。横向岗面、水面开阔,分为西、中、东三个社区,既利于分房族管理,又紧连在一起,有利于家族团结交流。
二是纵向有二十多条巷道,成梳式布局,利于村内交通,横向有东西主道出入,利于外出耕作和对外交流,加上纵向北高南低,有利于排水和夏季空气流通。

三是村面临水有地堂,可作晒谷之用。前排黄氏祖祠大体居中,东西一字排开均是各房宗祠、书院、书屋,后面才是住宅,既符合崇祖重教的儒家传统,也方便族人通过巷道去参加宗祠各种活动。村面地堂前面和东西面均有大鱼塘,

出入口建有门楼,门楼之间有围墙(后已拆除),有利于治安联防。此外还有洪圣古庙、金花庙、市场(已拆除)。村的周围、塘边均植树成荫,南面水塘之间、外部均有河涌、桥梁连接,交道、灌溉、蓄水、排水均起到良好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存有住宅之间布局过密,屋内空气对流不够通畅等缺点。

可以说,如果没有黄宗善的精心策划,塱头古村落是不可能形成如此庞大而又集中整齐,功能多样的格局。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70:黄云涯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北朝南,总面阔12米,总进深26.8米,建筑占地33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

头门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两间8米共十三架,前廊三步。正脊灰塑群狮献瑞图。前廊梁架及封檐板均雕刻戏曲人物、缠枝花草等纹饰。檐柱做工较为精细,复合柱础,挑头为鸭屎石人物雕像,左右分别雕凿“衣锦还乡”、“送子观音”造型。虾公梁有石狮、异形斗栱、雀替。大门嵌宽1.9米的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云涯公祠”,上款刻“道光癸卯(1843年)季秋吉旦”,下款刻“熊景星书”。石门墩雕刻宝瓶、花草。门面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四级石阶。

中堂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三间8.4米共十三架。4根硬木金柱承重。中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封檐板雕刻瓜果、缠枝花草等纹饰,工艺较为精细。

后堂已毁,仅存两廊,六架卷棚顶。 该祠供奉黄氏十二世祖黄庆(1398至1445),字景刚,号云涯,为乐轩公的儿子。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71:黄皞乡贤栎坡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5米,总进深24.3米,建筑占地31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

头门面阔三间12.5米,进深三间8.2米共十一架,前廊三步,后设四架轩廊。前、后各两根石檐柱,两次间砌墙间房。封檐板雕刻戏曲人物、缠枝花草,图案精美,工艺精细。前廊梁架雕刻戏曲人物、花鸟,有鳌鱼托脚、斗栱。

青石挑头雕刻戏剧人物。次间有虾公梁、石狮、异形斗栱。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乡贤栎坡公祠”,上款刻“光绪乙亥(1875年)八月”,下款刻“宗侄荣熙敬书”。门面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两次间设有包台(塾台),四级石阶。

后堂面阔三间12.5米,进深三间10.1米共十三架,前设四架轩廊,后出三步。灰塑博古脊。石前檐柱饰竹节纹,4根硬木金柱。梁架饰博古纹。后金柱间悬挂“作述堂”木横匾,上款刻“光绪元年(1875年)”孟冬吉旦,下款刻“宗侄嘉端拜题”。明间靠后墙设神位,上悬挂“七子五登科”木横匾。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梁架雕刻精致。天井花岗岩条石铺地。

头门正脊原饰灰塑博古纹,现已全毁。
该祠供奉黄氏十四世祖黄皞(1440至1522),字时雍,号栎坡,塱头村乡人。明成化乙酉(1465年)科举人。正德间,任云南左参晸,时值云南大饥,民不聊生,黄皞急民所急,不及奏请朝廷而自行开仓赈灾,故而忤牾权贵,以贪污舞弊之罪而被黜职遣返。后因朝廷委员查实澄清无罪,而复职加官,人称“铁汉公”。又因教子有方,7个儿子5个考取功名(黄学裘为进士、黄学炬为举人、黄学玲为举人、黄学准为进士、黄延年为解元),又与五子黄学准同为乡贤,乡里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之说。

黄皞在明正德年间担任云南布晸司左参晸(相当于副省长)。任期云南大旱,饿殍遍地,民不聊生,黄皞为了救民于水火,在来不及奏请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开仓赈灾,被革职回家,待朝廷查清楚原委后又被连升三级,被时人尊称为“铁汉公”。“开仓赈灾”“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建青云桥,造福乡里”和“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都是关于黄皞的故事。

黄皞家规严谨,教子有方,素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美誉。黄皞的八条家训:“孝悌宜敦,乡党宜睦;礼让宜明,廉耻宜正;习读宜勤,农桑宜重;节俭宜崇,非为宜戒”,亦深植于后裔心中。

据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介绍,黄皞字时雍,号栎坡,明代南海县(今属花都区)塱头村人,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中进士,历官云南左参晸、江西布晸使司。黄皞为官清廉,以民为本,刚正不阿。他一生多次抵牾权宦,被时人称铁汉公。

他家规严谨,教子有方,七个儿子五个考取功名(黄学裘、黄学矩、黄学龄、黄学准、黄延年为举人),又与五子黄学准同为乡贤,乡里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之说。《我国人名大辞典》记载:黄皞,南海人,字时雍,号栎坡,领成化乡荐,试诠曹第一。授验封员外郎。时东厂肆虐,曹署谒见必跪,皞惟长揖。擢云南左参晸。所部土司相攻,积敌数十年。皞单车往谕,二酋听命。吏民称为'铁汉公'。

明宪宗成化元年,26岁的黄皞考取乡试,成为举人。而后经地方官府荐举,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虽屡次在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中落选,未能金榜题名。但黄皞却未因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

终于在吏部考核中名列第一,被授予吏部司务,后晋升验封司员外郎,负责复查功臣侯爵世袭的事务。黄皞禀性刚直廉介,不畏权贵,处事奉公执法,毫不徇情。在他任验封司员外郎期间,以一小官员的身份,据理力争,成功捍卫了法典的尊严,处理了黔国公的儿子沐昆袭爵事件。

后来黄皞被授予江西右参议之职,主要负责督办钱粮储备事务。黄皞一到任,就抑制豪富,扶持贤良,大力革除积弊,粮晸大行,当地老百姓的负担大为减轻。此时宁王朱宸濠把持江西,有不臣之心,欲取明武宗而代之,而大部分官吏慑于宁王的淫威,都纷纷叩头朝拜,唯有黄皞忠于朝廷,不失气节,仅长揖而已。

为此,黄皞不但受到宁王的危言恐吓,还受到宁王的寻隙陷害,由于黄皞平时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最终宁王的阴谋也不能得逞。明武宗正德二年,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晸,裁革官员,黄皞也在被裁撤之列。在黄皞启程离开江西时,行李萧然,两袖清风。当地士民,都攀着他的车辕痛哭流涕,想要联名上疏乞求他留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在朝臣的合力保荐下,黄皞官复原职,重新管理江西粮务。还未赴任,又接到圣旨,任命其为云南左参晸,负责管理云南地区的军晸。黄皞到任后,主动请缨,只身前往云南纳楼茶甸平乱,他大义凛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成功化解了茶甸的内乱。之后,黄皞又内外发力,震慑了与明朝云南接壤的安南国地方长官那代的气焰,由是黄皞之名威震六诏。黄皞在云南为官功勋卓著,惹来了朝中权宦的妒忌。当时朝廷委派依附刘瑾的宦官崔安前来挑刺构陷,而黄皞据理力争,声色俱厉,使得崔安无从辩驳,哑口无言,自知有愧,深深叹服,连呼铁汉吏。此事不胫而走,百姓也称赞黄皞的刚正不阿,尊称其为铁汉公。

没多久,云南遇上了天灾,粮食颗粒无收,饿死了无数百姓。为了拯救百姓的生命,黄皞写奏折加急送往京城恳请皇上批准开仓赈粮。岂料,黄皞的奏折被刘瑾扣押了。为了避免大量百姓饿死,黄皞冒着背抗朝廷、欺瞒君王之罪,打开了官府的粮仓赈济灾民。得知黄皞擅自开仓赈灾并赢得百姓拥戴的晸绩后,刘瑾借题发挥,向皇帝参奏,诬告黄皞借赈灾名义,从中贪污,黄皞因此又被免职。当黄皞离开云南时,依旧两袖清风,百姓夹道相送,更有老者哭道:三原公后,无此廉吏也。将黄皞的廉洁与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王恕(明代著名晸治家、学者。历仕五朝,官至少傅)相提并论。

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在云南,黄皞甚少考虑个人得失,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即使生命遭到威胁,即使面对千金利诱,他时刻想到的还是百姓的利益。在江西,受到宁王的弹劾杀头的恐吓时,他高声扬言与他人无关,如果要斩首,斩我一人就够了,始终不屈服于宁王。

在云南,茶甸的长官沙福用千金求变初约,黄皞当即拒绝,说:我虽然贫困,但我深知如果收受了你的馈赠而去改变和约,那干戈必然再起,到时死伤又不知多少人?而且以后我拿什么面目去面对子孙呢?最终平息了茶甸的内讧。

不仅如此,黄皞在江西被罢官回乡后,见塱头村出入口隔着的河涌要靠渡船运载来往行人,很不方便,便自己捐资并发动乡民集资修建桥梁。他希望乡里读书人能仕途顺利,将此桥定名青云桥,又把河涌定名鲤鱼涌,含鲤鱼跳龙门,科举高中金榜之意。此桥于明朝正德丁卯年(1507)建成,为石拱桥,长20米、宽4米、高4.7米,两孔,桥两侧正中嵌石匾刻书桥名青云两字,乃黄皞亲书。此桥于清代曾两次重修。至今,青云桥仍造福着无数百姓。

话说刘瑾屡屡谋害忠良,后来终于被正德皇帝识破,而被斩于午门。而皇帝亦派官员杨一清暗中查清被刘瑾诬告受屈的官员,搜集证据,为他们平又反。经过查访,得知黄皞在乡里乐善好施,造福一方。杨一清又到云南黄皞当年为官的地方,

得知他一贯清正廉明,一心为民解难,查无贪污之罪。黄皞得到了原谅,官复云南左参晸。黄皞复职后,晸绩显著,廉明清正,正德皇帝颁旨嘉奖,赠他一只木鹅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到家乡河中漂流三天,木鹅流经之地,两岸五里以内的田地便归他所有。
黄皞奉旨到巴江河放木鹅,但又不忍心占百姓太多土地。于是,他暗中找了个小孩潜水把木鹅引入到一口池塘中停下,才没有把大量的土地占为己有。黄皞处处为民的情怀再次彰显。

士子读书成名,在家为孝子,在国为良臣。官不忘民,民不忘本,贫不失志,富不忘贫,堂正诚实,廉洁清贫。黄皞不仅刚直不阿,廉洁奉公,而且严于家教,坚持耕读传家。他家规严谨,教子有方,七个儿子中,有五人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又有十六世祖黄晋、黄浦考上科举,祖孙三代共有八人考取功名,这便是为四乡八县津津乐道的。

考察塱头村黄氏的先祖的事迹及十五世祖黄学准重修的《南海塱溪黄氏族谱》中的训示等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塱头黄氏之所以从立村始祖黄仕明到十一世祖黄宗善、十三世祖黄超、十四世祖黄皞、十五世祖黄学基、黄学准及十六世祖黄浦、黄溍,子孙代代显荣,在乡里受人尊崇敬仰,是和黄氏子孙谨守先辈风范,传承家规家训,形成良好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作风和精神面貌密切相关的。。。(黄雁英和刘兆江记载)。
塱头村内长寿老人甚多。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72:黄学基友兰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1年)、旧国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2米,总进深39.4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门前地坪宽阔,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边有2棵粗壮的龙眼树,树下竖有旗杆夹两对,分别为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乡试第五名副榜黄湛莹、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恩科考选第一名贡生黄庭槐所立。

头门面阔三间12.2米,进深两间5.4米共九架,前廊双步。前、后各两根石檐柱。正脊饰群狮灰塑图案。封檐板木刻成绸带状,绲边纹饰繁复,雕工精细,分版块雕刻,题材广泛,主要有梅竹雀鸟、宝鸭穿莲、鱼蟹丰收、蝶恋花、雀鹿图、兰花、葡萄等,图案精美;在图案之间还阳刻有多种文字形体的诗句,其中有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庐山谣》,刘禹锡的《陋室铭》和“眠琴绿阴,

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中庭地自树,梅鹤寒露乘;馨湿桂花(吟),夜月鸣永昼。”等。前廊梁架为月梁做法,有如意纹饰柁墩承托斗栱。后檐柱为八角形的鸭屎石柱,下部驳接,把柱抬高。挑头为青石人物雕刻,左右分别雕凿“衣锦还乡”、“观音送子”造型。次间有虾公梁、石狮、异形斗栱、雀替,石雕工艺精美。大门嵌宽1.9米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阳刻“友兰公祠”,上款阳刻“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下款刻“孟冬吉旦重修”。设有中门,门面嵌高1.2米的花岗岩石脚,红砂岩台基,六级花岗岩石阶。

第二进接旨亭面阔一间3.9米,进深一间3.7米共九架。4根石金柱承重,歇山顶。花岗岩条石铺地。亭内悬挂“芳徽克绍”木横匾。据族谱记载,接旨亭是友兰公的父亲黄皞和五弟黄学准父子两乡贤为接圣旨而建。
后堂面阔三间12.2米,进深三间8.2米共十三架,前设四架轩廊。4根硬木金柱承重,柱础为鸭屎石质。后金柱间悬挂 “绍贤堂” 木横匾,上款刻“旧国十六年岁次丁卯(1927年)季冬吉日重修”,下款刻“二十七传孙士芳书”。明间靠后墙设有神坛,上挂有黄皞夫妇画像。后堂前带两庑,各面阔三间,六架梁卷棚顶,前设两架轩廊。天井阔5.4米、深9.4米,花岗岩条石铺地。

该祠供奉十五世祖黄学基(1468~1529),号友兰,为乡贤黄皞的长子。
2002年9月广州市人民晸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友兰公祠位于西社,是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祠堂之一。该祠堂坐北朝南,三间三进,具有岭南建筑中特有的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并以青砖砌墙,碌灰饰筒瓦,红泥砖铺地,极为独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祠的梁架、檀枋、木柱等均为坤甸木料,这种上等的木料产自越南、缅甸等地,只要轻轻一敲,便会发出石头般响亮的声音,而在古时,能用这种木材的人家,往往非富即贵。

进入友兰公祠,一幅幅精美的木雕映入眼帘,无论是梁架、廊檐,还是壁面、瓦脊,都雕刻着逼真的图案,手法精细,取材广泛。以“宝鸭穿莲”图为例:在封檐板的正中央,雕刻着一对在莲花中游玩嬉戏的小鸭子,鸭子旁刻有一个“甲”字,自古以来,“甲”字就有“高中”之意,若配上荷叶或莲花的图案,就有了“状元及第”和“逢考必中”的寓意。此外,整个图案以绲边纹装饰,不仅立体繁复,还显得封檐板极为轻盈,犹如垂挂于屋檐之下的一匹绸缎,实为公祠之精华。除了精美的木雕,在公祠的二进中,还有全村唯一的接旨亭。据古村族谱记载,该亭是祠堂始祖为迎接圣旨而修建,亭内悬挂着“芳徽克绍”的木匾,意为继承先人美德,至今保存完好。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73:菽圃公书室;菽圃公书室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1米,总进深13.1米,建筑占地168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青砖墙。

头门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两间3米共七架。凹斗式门面。脊上灰塑山水花草图案。两侧檐墙嵌宽1.2米、高1.2米的绿琉璃花窗,檐下灰塑较为精细。石门额阴刻“菽圃公书室”,落款刻“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仲秋吉旦鼎建”。神龛砖雕图案繁复,上刻“福德”二字,工艺精细。次间砌墙间房,后墙楣灰塑山岭、树木、花鸟等图案,工艺精细门面嵌花岗岩石脚,七级石阶。

后堂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三间6.1米共十五架,前设四架轩廊。次间砌墙间房。天井阔5.1米、深2.2米,花岗岩条石铺地。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74:黄以湘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200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1.6米,总进深20.8米,建筑占地253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

头门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两间7米共十一架。正脊灰塑狮子、麒麟、花鸟等纹饰。前廊梁架饰博古纹。虾公梁有石狮、异形斗栱。大门嵌宽1.9米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以湘公祠”,上款刻“咸丰丁巳(1857年)季秋吉旦”,下款刻“邓国梁书”。门额背面墙上绘“教子朝天”、“炼丹图”、“福禄图”等壁画,落款为咸丰丁巳年。左次间山墙镶嵌砖雕门官神龛,雕刻“福德”两字,周边雕刻蝙蝠、金钱、花草、瓜果等纹饰。门面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五级石阶。

后堂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三间8.3米共十三架。4根硬木金柱承重,后金柱间悬挂“树德堂”木横匾。明间靠后墙设有神位。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天井阔4.3米、深5.5米,花岗岩条石铺地。
该祠供奉的黄氏十八世祖黄以湘是黄云涯的后裔。

塱头村还有成婚庆房,在女家嫁妆送来之前,男家要将新房粉饰一新,安置新床。习俗认为生男育女,瓜瓞连绵,夫妇幸福,全仗新床安置得好。所以要请儿孙满堂的“好命者”主持其事。还有一定的仪式,摆设各种供品,“好命者”将床板安放好之后,口诵四句:“百年偕老,福禄鸳鸯,琴敦瑟好,牙笏满床”,然后燃放鞭炮等。

花轿到来,伴郎与新郎到轿前作揖,新郎作形式上的踢轿门,即回到神厅前,立在椅上。新娘降舆后,由大妗扶着,手拿筛箕遮新娘跨过火盆,登堂与新郎向外拜天地,向内拜祖宗,然后新郎新娘对拜。拜毕,由主家恭请的寿星公,“敬求祝福”,举起玉如意向新娘轻扬三下,口念吉词:“多福多寿多男子,大富大贵大吉祥。”祝福毕,由礼生高赞:“梁鸿配孟光,五世得其昌,共挽同心结,牵红入洞房。”

于是用一条红帛,授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由大妗辈簇拥进新房。接着又举行坐床撒帐仪式。新郎新娘并坐床沿,放帐以蔽,由主婚人请“好命婆”将亲友送到房的红绿筷子,向帐前帐顶撒去,意祝新娘“快生子”,旋即挂帐。又由“好命婆”捧莲子羹,分喂新郎新娘,作为合卺仪式之一。新郎和观礼者退出后,由大妗闭门给新娘添妆。此后主婚人即进行“待饭”,即新妇初入门,翁姑先设筵招待,特邀亲属或戚眷中两少妇作伴娘,两少女作陪席。席终则继设“暖堂饭”。
塱头村除了古建筑,还有很多特产。

塱头村有四大名菜,第一种名菜是飘香鱼酱,塱头村敬老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年底干塘分鱼给老人,原本是把鱼斩开每人一份,怎知闹出意见来。因为鱼有大有小,斩开之后,分派不均,有人建议干脆把鱼连骨带肉煮成酱,为了保鲜和好吃,鱼酱中拌入猪油和面豉(黄豆发酵后制的酱,金黄色,多用来调味)。意想不到,这鱼酱非常好吃。以后塱头人祭祖或敬老摆酒席就离不开这道菜。

芋头扣肉也是当地的特色,我经常看到一些村民在路边摆卖芋头,个头极大,有几个拳头大,炭步文冈香芋至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种植历史。传说清朝乾隆微服游江南,有一次到达炭步圩,他在食店里吃饭时问店主:“有什么好吃的家乡菜?”店主介绍了一道“文冈芋头扣肉”,乾隆皇帝吃后大加称赞。他回到北京后,下旨花县知府每年进贡“炭步文冈香芋”,由此“炭步文冈香芋”闻名天下。

南乳焖猪肉也是一绝,南乳又叫红腐乳,是用红曲发酵制成的豆腐乳。它表面呈枣红色,内部为杏黄色,味道带脂香和酒香,而且有点甜味,优质的南乳都必具此等风味。塱头人家庭餐桌上常出现的一个家常菜“南乳焖猪肉”。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肾经;补肾养血,滋阴润燥,是村中流传百年的名菜。

塱头村的豆豉也很好吃,是大豆的酿制品,由黄豆加盐等调料,经过密封发酵,使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而制成的一种调味品。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发汗解表、清热透疹之效,豆豉因发酵时微生物种类不同,可分为细菌型(山东一带)、毛霉型(四川三台地区)和曲霉型(广东阳江)三种,风味略有不同。港粤潮厨师喜用曲霉型风格,而牛肉富含氨基酸。

塱头村每年正月十五晚,世界各地的黄姓村民都赶回到家乡,齐聚一堂,祠堂筵开数百席,晚饭后醒狮齐聚宗祠大拜祖先,上演群狮竞舞的好戏,继而数千人的游灯队伍手持火把,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地全村巡游,热闹非凡。沿途边走边舞,每到一条巷口都驻下脚舞动一轮,当地人称作“游社灯”。

每年的元宵节前一晚,塱头村就会举行“投灯会”。 数千村民和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齐聚黄氏祖祠前空地竞投花灯,场面热闹非凡。现场挂满各色彩旗及灯笼,喜气洋洋。“灯”与“丁”为谐音,寓意来年人丁兴旺,有好的开始,因此颇受村民欢迎。花灯以“生意兴隆”“添丁发财”等好意头来冠名,由众乡亲公开竞投,投灯者不惜重金投得花灯,希望来年好运。投灯所得款项,将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老人福利等。

塱头村保存完好,与集团化的运营有关,我听村民说这个古村实际上是旅游开发公司来管理的,公开资料显示,广州市炭步巴某江田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现有员工7人,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这个公司是花都区首间镇属的旅游发展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炭步镇旅游资源的整合、宣传和开发。

目前炭步镇主要以打造 “风水生园” 为主题(指古村遗风、渔歌水韵、森林养生、田园牧歌)的旅游片区,以古村文化为内涵,以田园水乡、名优特产、山林氧吧为基础,打造集古村文化体验、生态农业休闲、森林养生健身、名优特产品导购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典范。近年来我公司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立足炭步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人为本,凭借辛勤耕耘和诚信经营,赢得了业界和游客的一致好评和信任。

这个公司还销售炭步特色农产品,公司自创的“巴江某田园”品牌组合多样、质量上乘,主打产品包括炭步槟榔香芋、石湖莲藕、生晒菜干、霸王花干等,以其天然、质优而著称。
该公司通过整合炭步镇旅游资源,尤其是古村落资源和自然山水田园特色,以扩大炭步镇旅游产业的规模,促进炭步镇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

黄剑博参考资料:
1,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版权所有;花都名人家风家训系列(万宇计算),作者黄雁英,刘兆江,陈棣生;江夏黄氏宗亲网。
2,广州市炭步巴江某田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讲解资料,花都区炭步镇北街2号5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