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本》有感
就以一片影评开启我的2022年吧。
这部我从2021年看到2022年的跨年纪录片 真是让我感触良多。
它宣传的不仅是环保更是提倡消费者不要盲目追寻快时尚。片中多次拍到youtube的网红主播们晒自己的购物成果,类似H&M $5 $10的衣服,这些衣服沦为一次性衣物,因质量问题和过了所谓的潮流,穿完就扔。
服饰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我们选择穿上的皮肤。它表现了我们的品味,对自己的定位,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很多场合,服饰能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商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击中我们的心理,然后用一种夸张宣传,鼓励我们“快乐来源于物质”,它要你相信,“穿上怎样的衣服你就会变成怎样的人”“买了它你就会得到快乐”。而买不起高价衣服的人,大量购买潮流服装,以此来获得所谓能力范围内的快乐。但当你真的买回家穿上的时候,你会感觉其实看上去也不怎么好看。
像我以前买衣服,就算不是快时尚,销售说好看,妈妈也觉得挺好看,价钱合适,行,买了,但买回家又不怎么穿。
后来每次去服装店里,销售依然会说你身材这么好,穿什么都好看,哦,好吧我也觉得每件衣服似乎都是量身定做,但全买的话实在太多需要纠结一下,可好像又不是很喜欢,甚至纠结之后一件都不买的次数越来越多。浪费销售人员陪笑吹捧的时间真是不好意思了。加上对我而言逛街买衣服是很浪费时间的事情,并不会给我带来快乐,想买看中一件买了就离开,不买为什么要漫无目的闲逛呢,还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做我喜欢的事。甚至无法理解那些个商品打折就一哄而上的人,至少我是体会不到“不买就损失几个亿”是什么心理,不买只会更有能力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吧。
让我欣慰的是,我从未买过这类快时尚的衣服。只是想起19年有段时间沉迷汉服,收藏了几十家店,觉得好像自己穿上这些衣服做这些个装扮就能魂穿古代成为仙女,为此还脑子一热买了两件当年的绝版斗篷(其实都是什么鬼的绝版,一直在复刻,饥饿营销罢了),计划在故宫披上好让我的美貌呈现幂次方增长,拍照留存我的盛世美颜。然而,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连北京都去不了,压箱底好几年,再说了我想去故宫的主要原因是想看博物院馆藏,顺便拍个貌美的游客照,可仔细一想,我平时的衣服也掩盖不了我的美貌啊哈哈哈哈,与一件斗篷一个发饰何干!
我曾经以为处理衣物捐掉就好,每次处理衣服时也是这么做的,它们陪伴过我,这样心里就不会有愧疚。实际上世界上仅有10%的被捐掉的衣物最后是被人使用的,这些大量捐出的衣物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工厂关闭,工人丢失纺织工业的工作,只能沦落为快时装加工工人。被丢弃的纺织品被埋入垃圾填埋场,上百年无法降解,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
石油污染排第一,第二就是时装。我没去过印度,认知中只是贫穷,治安差,难以保证人身安全,所以应该也不会去,但这部片子表现的还是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孟加拉国一座大楼倒塌上千名缝纫工人死亡,几十万印度农民因负债被商人占有土地选择自杀,排放快消时装污水污染水源导致人们患上公害病。
我庆幸自己生在一个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城市,虽不能肆意购买奢侈品,但丰衣足食生活尚且无忧。我明白社会发展初期都是以环境为代价,我也在享用时代发展的红利。我好像不能劝周围人少买衣服,少吃外卖,因为没有消费,经济不可能发展,又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复杂程度远超我的想象。这是一个巨大的链条,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环,利害交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级之外的权利都是空谈。目前工作日自驾出行,休息日短程尽量绿色出行,不买快时尚,减少衣物购买,是我能做到的。
自然的极限,世界也有很明显的承担极限,大自然也会越来越频繁地向这个世界证明它的极限。我自私又天真地希望在我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在我的有生之年不要让我体会到极限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