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游记回忆之一——初到,扎马莱克
两年前的这个时间,我在埃及。
家属2019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埃及出差,每次回来他都说,下次你也一起嘛。终于在他快要结项的时候,我结清了手头大部分工作,请假独自奔赴埃及找他。
去埃及的路途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全程8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快到开罗时,空姐发放饮食,我得到了一个夹着厚厚奶酪的三明治。注意这个三明治,后面有一条故事线就从此展开。
下飞机后,跟着人流稀里糊涂就到了大厅门口,用随身wifi联系上了来接我的家属。出了机场大厅,外面就是车道,人们走来走去,从车道上肆意穿过。这个地方除了人没那么多,整体带着一种火车站气质。气候不冷不热的,有点微微凉意。我一脸懵,这就到埃及啦?古文明的起源?神秘无比贯穿在各种冒险小说和电影里的埃及,我来啦~~~
家属笑嘻嘻地在建筑拐角处蹲守我,看到他,世界又有了基点。
用uber叫了出租,等车的时候家属给我科普如何通过阿拉伯数字看车牌号。原来阿拉伯语里的数字跟我们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不一样,像一串小项链。家属跟我讲,在埃及打车,一定要通过uber叫,招手拦车的话司机会随意加价;用uber按照上面的里程计价会更好。
来接我们的司机粗通英文,能够对话,他说埃及人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这点还挺让我吃惊的。司机侧的后视镜碎得四分五裂,根本什么都照不出来了,然而司机就这样镇定自若地开起车带我们出发了。
一路上到处都是灰扑扑的建筑,高墙林立布置着铁丝网和狙击手的军队和政府机关,但也常常看见各式各样的清真寺,造型和施工都异常精美、繁复,跟城市的整体风格大相径庭。一路上看到的居民楼常常是没有完工的样子,没有房顶,或墙面裸露,或搭着架子——据说这和埃及的建筑税收有关,如果建筑完工了要交很多税;但如果没有完工就不用交。所以房子盖到能住人就行,只要不全盖完就能省下这笔钱。城市干燥、简陋(除了清真寺),有点破败的样子,然而很有生气,像八线城市。
然而我们一路开到尼罗河中央的扎马莱克岛上,环境就很不一样了。街道更整洁,绿树成荫,也没有未完工的民居。街道上到处都是欧洲风格的楼宇,有些破败,但还是十分古典美观,阳台上有着木质的窗扇和围栏,虽然堆满了杂物,仍能看出当年的风情。在宾馆门前下车时,宾馆的华丽和古典有点震撼我。整体建筑欧洲风浓郁,据说以前是一位什么埃及王公的宅邸,这位王公曾经在一百多年前发出过这样的声音:我们如今已经脱离非洲进入欧洲了。反观埃及的现状,实在令人难过。
宾馆院子门口有牵着狼犬的持枪警卫,黑而且精干,像雇佣兵。大堂门口十分煞风景地摆放着行李安检机,有两位穿着西装的男性工作人员监督每个进门的人进行行李安检。家属跟我说这与这几年埃及的动乱有关,还跟我讲了一件非常吓人的事情:他们一位喜欢拍视频的同事因为携带手持摄像机进入民政部办公楼,被警卫用枪指着,要求交出摄像机。
我们入住的楼层很高,从阳台可以看到尼罗河,周围场景非常现代化,没有任何风情可言。(虽然尼罗河贯穿整个开罗,但是由于人口密集,尼罗河能提供的水渐渐不足供整个城市使用,未来开罗将变成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而上游的过度用水,也会对下游的生态造成严重影响。)阳台放着一组小茶几和座椅,桌椅上附着薄薄的一层黑灰。家属说开罗空气污染很严重,PM2.5的指数不输北京——天空也的确是污蒙蒙的。
安顿好之后,我独自到街上闲逛。埃及的时间比北京晚4个小时,这个时间按照我的生物钟应该已经是九点多了,但此时街上还人来车往,十分繁忙。我走到双狮桥附近,想穿过马路到另一边去,但四面望去,既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人行道。这时一个小伙子招呼我,用中文和我说“你好”,自我介绍说他在中国某地(没听懂)待过。他做出手势让我跟着,接着就迈着跳舞一样的步伐来到了路边,路边有几个人也迅速靠过来,然后大家一起横穿马路。就这样,无视车流,攒一拨人,一起横穿马路!车流就这样被截断了!
穿过马路以后,这小伙子还要继续聊天,说他在旁边有公司,手指向一个建筑密集区,要我去他公司做客。我觉得不妥,立刻拒绝,他再三邀请,我再三拒绝,然后赶紧离开。后来我发现,大家在开罗过马路真的很随意,就硬穿,别管是环岛还是立交桥,三四个车道也不在话下,大家凑一拨人,集体穿马路就是了。当然,独自一个人过马路就很难,车不会有一点点让路的意思,怕死就别跟他们死磕了,到人多的地方去过吧。这种交通管理态势之下,据家属说,堵车也很严重,所幸我没太遇到。
这一带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大使馆、歌剧院等等,门口都挡着厚厚的屏障,歌剧院铁艺栏杆做成的围栏上也挂起来一块块钢板,让人完全看不见里面。法国?德国?大使馆门口拦着水泥浇筑的约有一米厚的围挡,窄小的入口处有持枪卫兵把守。难以想象当时开罗的暴力冲突严重到什么程度。
我们下榻的宾馆附近还有开罗塔,是一个像菠萝一样的细长建筑,我当时并不知道它的功能,只听说大概是个餐厅,傍晚路过时,确实看到过很多穿着考究的中年人进进出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个高档用餐场所。
扎马莱克岛上还有一座体育俱乐部,里面应该主要是足球场,周围也一样围得严实紧密,傍晚会看到很多来训练的小孩进进出出,大一点的三五成群,小一点的都是妈妈送来,男孩女孩都有,各个神采奕奕,灵活强壮。特别是小姑娘们,卷毛编成的辫子又粗又黑,举手投足果断又自信,生机勃勃野蛮生长。不知道她们长大以后是不是也要像她们的妈妈一样,围“希贾布”穿朴素的长袖衣裤,把这活力和闪光尽数遮掩。周五夜晚路过这里,足球场内灯火通明,孩子们高亢清脆的呐喊穿透高高的围栏传到街上,教练喊一遍,孩子们跟着喊一遍,短促有力,每一句都不同,我猜这大概是赛前必胜的口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