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命运观
先讲讲儒家故事,和命运观。
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按逻辑论,知命,是君子的必要条件。但儒家既不神仙崇拜,也不喜欢怨天尤人,更不会消极避世,为什么祖师爷发这样的感慨,知命干嘛呢?
55岁的时候,孔子遭到鲁定公弃用,被季桓子排挤。他从此走上了外出寻求政治发展机会的道路,此行,一走就是14年。
曹国,君主没有见他。
宋国,权臣要害他。
陈国,被人围困在路上饿了七日,差点饿死。
逃到郑国,在都城跟一众底子走散,六十高龄的老头儿,风尘仆仆拄着拐杖,在门口等着弟子们出城会合。
路人笑他:那个人,好像一条狗。惶惶如丧家之犬。
走到晋国边境,黄河岸边,孔子观滔滔江水浩浩汤汤,感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终究还是命。
孔子知道自己的命运么。他知道的,他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踏上求仕之旅的时候,他都已经五十五了。
不是他的主张不对,也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这人民生灵涂炭的世界,怎么会不需要仁义礼乐,回归到安稳太平各安其位的生活呢。说到底,只是他太超前,他的主张没人听得进去罢了。生不逢时。
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那他为什么五十五岁还要出来,告别故土家园,他这一行,出发的时候,怕是已经做好回不来的准备了吧。
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此而已。弘扬大道,舍我其谁呢。
所以为什么会有命理学?大部分人,回顾这一生或半生经历的时候,大抵都有孔子临河而叹之感,这是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有些东西,注定求而不得;有些东西,从未求过却自然拥有。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完满,但这一生却没有如果,过来了,就是过来了,没有再选的机会。
人的命运是多么玄奥莫测啊。于是古人试图探索,人这一生的机遇,与个人信息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于是不同的文化和国家发展出不同的系统,八字紫微六爻,西方占星术印度占星术,都属于此类。但是没有哪个系统能准确讲明白,最开始这个系统是谁发明的。没谁能凭空发明出来,因为太庞大了。不是体系庞大,是数据和经验太庞大。这是一种根据个人信息和周边环境,与个人际遇的大数据和经验的总结。人的命运不是什么天命神佛决定的,如果是,那直接想办法问吧,还算什么,再算也没问的准。(本文没有讨论通灵类预测,不了解)
那是由出生信息决定的吗?这其实只是个概念和逻辑的问题。命理预测,不过是根据出生信息总结出个人际遇的可能区间。比如某八字配置,99%的人能有500-1000万的财富水平。所以并不是出生信息决定了命运,而是他反应了命运的信息。那这种大数据可能性区间是有多大的离散度,又有多大的概率应征,我不知道,我觉得以后有机会实现,虽然很难。
那命运能不能改?我比较认同了凡四训的观点,能改。原来是科长,可能努努力能到局长,但都是副部级以下,这是个比方,具体区间怎么划分我也不清楚。任何系统都有bug,黑客帝国里的Leo,其实就是计算机系统里的bug,所以他是救世主。这个东西会出现,只是概率问题。
所以回到孔子的故事。五十而知天命的他,仍然踏上了弘扬大道的旅程,他知道自己不会成功,也知道他可能客死他乡,但他还是上路了。他到最后,也没有成功。
所以孔子为什么让后世君子知命,不知命,不会以终为始的启程,也难走完这千辛万苦,又气象万千的十四年。
但没有这十四年的游历,会不会有论语,会不会有春秋,会不会有贤者七十二人,乃至会不会有万世显学,我想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