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摘录
1、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2、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3、 1. 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 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 3.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9.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4、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毕竟本科也就四年,大多数上班族都会在三四年内完成至少一次跳槽,或者从底层员工走上管理岗位,从恋爱到结婚生子往往也用不了五年…… 如果你是一个高三学生,五年以后,可能已完成本科学业漂洋过海到美利坚求学;如果你刚懵懵懂懂收获一份甜蜜的爱情,五年以后,你的孩子可能已经趴在你的后背上玩耍。“五年”还意味着你可以去精熟一门可以傍身的技能,或者在一个学术领域完成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它意味着你可以去思考有没有可能坚持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甚至把它做到极致。 5、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6、从“远期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 7、从“近期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降低逃避行为的便利性。 8、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9、高峰体验即指人们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的体验。 10、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下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不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着点偏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去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向那些伟大的智者看齐”,并非是要亦步亦趋地重走那些先贤的道路,毕竟时代已经全然不同,而是要选择像他们那样,走一条自主选择并且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 11、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12、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13、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14、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15、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16、“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17、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选择时,如果我们拿出一点勇气,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18、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19、"开环大学":将传统的集中在18—22岁区间的连续四年制学习改为可终身多次进出学校的六年制学习。这样一来,大学学习不再是封闭性的,不再是与工作实践分离的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两者是可以灵活地交替展开的。 20、出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需要,我们潜意识里会把整体分解成局部,把不同的事物划分类别,建立区隔,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被人为划分成不同的学科,每一个学科下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这种分解性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深远,有时候它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利器,但有时候它也会是局限我们思维的阻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工作和爱好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因而没法把它们统合在一起。 21、固然某一项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与之对应,但与此同时,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寻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 22、“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23、“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 24、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想“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们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25、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26、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27、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28、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29、扭扭捏捏、迟迟不愿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的人,这种抗拒心理起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害怕批评,害怕反对声音的出现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而被攻击和嘲笑。于是这种惧怕就成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可如果换种角度,抛却情绪的因素,你会发现,批评本身(很可能)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批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帮助。无怪乎法国作家莫里哀说:“我们越是爱自己的朋友,就越是会批评他们。”所以对待批评的合理态度是,把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来看待。 30、永远不要认为某件事情不可能发生,永远不要表态说不可能。 31、人们总是对自己的产品敝帚自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克服对它们的溺爱,对它们不断地打磨。 产品迭代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这也称为“沉没成本谬误”。 32、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尽全力去啃下来,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的工作。 33、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34、后来我发现,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35、反思一定要及时。“及时”的意思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当然最好是能把反思的主要结论写在纸上,以便查阅。 36、由于普遍存在的“证实偏见”,人们更喜欢符合期望的结果,而把意外的效应置之不理,或者简单地归结为随机性。 37、我们不去寻求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它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它们最富有启发性。 38、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39、反复练习的价值,在于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时所用的工作记忆腾出宝贵的空间,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动。 40、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41、很多研究思维和创意的学者认为,先发散后收敛的顺序是最为合理的。 发散和收敛应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不应把两者混在一起。发散思考的时候不要收敛思考,收敛思考的时候不要发散思考,因为如果两种思维同时出现,一定会相互干扰。 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多次的收敛和发散,同样不能把两者混在一起。 42、要想让潜意识更有效地工作,就必须向潜意识“投喂”足够多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以后,潜意识用它们不断进行重新组合的试验,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现。 43、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监控者”原本就喜欢休息的时间,比如在刚起床、洗澡、坐车、散步、做家务的时候想问题,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44、如果学生在某一门考试科目上比较弱,那么就会明显拉低高考的总分。但是,当这个学生步入大学,走上社会,就会渐渐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哪怕只有一项)对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45、很多人特别在意培养自己“T”中的上面那一横,比如看了很多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书,但迟迟没把那一竖给伸出来,这样每一样都学成了三脚猫功夫,无一擅长,这样在之后的求职和事业发展中就会显得很被动。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46、这个世界的财富分配是极端不均衡的。站在塔顶的人占有着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财富。在靠本事吃饭的领域,这种不均衡也非常明显。 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47、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 48、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但这些人并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们首先花了几年的时间专注在某一个领域,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又转投到另一个领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新领域中,然后又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9、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50、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塔勒布的答案是采用“杠铃策略”。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51、一个恼人的意外变成了迈向成功的契机,这样的事例在人类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李纳斯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 52、学习的时候,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这对提升学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练大脑就像练肌肉,得科学“加量”才行。 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对个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 53、我想千千万万学英语的中国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原因可能并不在于他们的时间花得不够,或者天赋不行,而是没有胆量和勇气去挑战高难度的学习任务,让自己停留在常规性任务里,最后取得的成果就和谷大白话有了天壤之别。 54、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55、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56、因为你的存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57、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理论最初的起源,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问题或者受某个真实的现象而引发。而你在接触该理论时,那个现实问题早已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了;或者,它依然重要,而你却毫不关心。所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走下去,却不知道,这条道路到底是要通向何方。 58、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59、在战略管理领域里,很多学者认为最好的竞争策略并不是教你如何跟其他人竞争,而是开拓出一条独一无二、罕有竞争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