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史文献集成



主編:展龍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书号:978-7-5402-6038-5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册数:100册
中图法分类号:I22
出版説明
詠史是以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爲吟詠對象,藉之以述懷敘志、寄託情感的一種文學體式。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以詠史爲主體的文獻頗多,其中又尤以詠史詩最爲常見。明人楊慎有詠史彈詞,但今見之詠史文獻仍多以詩歌爲載體。
我國詠史詩濫觴可上溯至《詩經》,《大雅》中《文王》、《思齊》、《生民》等篇歌頌先祖,《蕩》則借周文王斥責殷紂王以諷今,頗具詠古性質。但《詩經》中的這些詩篇究竟不能算正式的詠史詩,我國真正的詠史詩,應該以東漢班固所作《詠史》爲起始。從漢至唐,詠史詩的數量非常有限,《文選》收有曹植、左思、顏延年、謝靈運等人詠史詩三十首;《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載唐前詠史詩約有三十位詩人六十餘首詩作,四百年間可檢詠史詩僅寥寥幾十首,可見這一體類在唐前基本處于草創階段。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這一時期,詠史詩也得到了可觀的發展,據學者對《全唐詩》和《全唐詩補編》的統計,唐詩中的詠史題材在一千六百首以上,而涉及詠史創作的作者則達二百餘人。唐代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陳子昂、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都有詠史詩歌,他們或寄寓感慨,或獨抒己見,或借古諷今,極大拓展了詠史詩的題材領域,提升了詠史詩的藝術水平。在唐代,專擅詠史的詩人和詠史專集也開始出現,晚唐詩人周曇、胡曾、孫元晏、汪遵即被稱爲『詠史四大家』,其中胡曾的《詠史詩》影響頗大,後世多有刻本與鈔本,其詩多次被講史藝人、歷史小説作者引用,在元代甚至被定爲蒙學教材,並影響了宋人詩風的審美取向,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意義。詠史專門之家和專集的出現,説明唐代詠史詩在發展中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效應。唐代詠史詩之所以興盛如此,正是因爲唐人注重經驗,尊崇古人的民族心理,而統治者亦重視『以史爲鑒』,史學空前發達,諷諫傳統和温柔敦厚的詩教成爲此期的重要思潮,另外,唐代疆域擴大,詩人們多具有廣泛的漫遊經歷與强烈的政治參與意識,這些都促使唐代詩人樂于詠史懷古以寄託和諷今。
到了宋代,詩歌趨于學問化、議論化,表現在詠史詩中,宋人作品顯得議論縱横、評點精闢,王安石、蘇軾、黄庭堅、陸游等詩人的詠史詩都議論高奇、義理精深,徐鈞的詠史專集《史詠》則頗受後世出版者青睞。元代的詠史作家,則以楊維楨最爲著名,以樂府詠史,雖然始自唐人,但真正爲時人和後人所稱道者,則爲楊維楨的《鐵厓樂府》。楊維楨的樂府對明人影響尤大,明初以來,受元末文學復古思潮影響,文人喜作擬古樂府者頗多,他們有的好以樂府題材詠今事、新事,有的則好以擬古樂府詠古、詠史,其中李東陽的《擬古樂府》即以詠古爲主,『取史册所載,忠臣義士,幽人夫婦,奇蹤異事』爲題材,李東陽作爲明代的政治家,提倡以史爲鏡,是以引古鑒今成爲《擬古樂府》最核心的本質特征。明代詠史詩另外一個表現形式則是宫詞,明人承繼元人宫詞纪實、述史之論而更加深入,其中尤以晚明宫詞爲最佳。晚明時期黨爭激烈,思潮湧動,宫詞以纪實寫史抨擊諷喻時政者居多,蔣之翹的《天啓宫詞》、陳悰的《天啓宫詞百詠》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專集。
史學和詩學在清代都進入了總結期,清代的詠史詩亦呈現出集大成的面貌。入清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詠史詩在不同階段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明清鼎革之際,由于明史學的興盛、清廷文化政策的刺激、詠史樂府詩體的發展,詠明史樂府創作尤爲興盛,以專集形式傳世者亦多,其中吴炎與潘檉章的《今樂府》、胡介祉的《茨村詠史新樂府》、萬斯同的《新樂府》、尤侗的《明史樂府》最爲典型。吴、潘、胡、萬、尤諸人生活年代雖相近,但所撰著的詠明史樂府却大有不同。明清易代引發了士人對歷史興亡的感歎和思考,一時出現『明史熱』,詠明史樂府迭出,這也讓詩歌擔負起了更多存史、補史的責任。明史樂府的創作者或爲心懷故國、意欲留存明史的遺民,或爲意在以史爲鑒、懷古抒情的仕清士人,身份與心境的不同,使得他們筆下的作品也大有差異。吴炎、潘檉章爲明遺民,故而他們的《今樂府》飽含對故國的深情與對亡國的反思,表現出濃烈不息的遺民精神氣節。萬斯同雖同爲明遺民,但由于地域文化、家世背景、生活處境等方面的差異,其《新樂府》則更多地體現出遺民經世致用的思想,萬斯同以遺民自居,不仕清廷而參修明史,《新樂府》正是其經世之志的載體。胡介祉與尤侗身爲清初新貴官員,他們的創作表現得和明朝更有『距離感』,詠明史對于他們而言,更多是爲了寄託一己之情或表達個人史觀,尤侗借明史澆一己之塊壘,胡介祉則以清人眼光審視明史,好辯論,注重彰顯自己清廷官員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吴炎、潘檉章、萬斯同、尤侗都曾有修史行爲,修史活動與詠史創作的互相影響與成就,足以顯示詠史文獻的史學價值。清代前期常有文字之禍,清人曹一士以『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爲援古刺今』之論來爲詠史創作開脱文字罪責,當時之統治者亦一時接受此種觀點,故詠史獲罪之幾率得以降低,詠史創作也相對繁榮。詠史詩發展到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則進入頂峰,這一時期,詠史創作隊伍空前壯大,從内容上看,清人詠史較前代而言更加注重利用時代提供的便利條件,善于高屋建瓴式的宏觀歷史敘寫及鳥瞰式的通代總覽;從數量上看,詠史專集衆多,體量簡繁不一,少則幾十首,中則數百首,更有羅惇衍之《集義軒詠史詩鈔》,多達六十卷,計一千六百餘首。清代中期的詠史詩,善總結歷史經驗,借古鑒今,『興觀群怨』的詩教功能在詠史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甚而有蒙教作用,又補正史之缺,功莫大焉。清代晚期社會動蕩,詠史創作亦不及此前繁盛,這一時期詠史宫詞創作則頗多,胡延的《長安宫詞》、饒智元的《明宫雜詠》都是其中的代表專集。有清一代,詠史詩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除了規模之大、内容之精,甚至還出現了專題類詠史詩,譬如蕭重的《左傳樂府》、蔣廷黻的《讀左雜詠》等,女詩人趙棻的《南宋宫閨雜詠》則是女性詠史專集的代表。此外,詞至清代號爲中興,許多詞人亦好以詞詠史,尤其明末清初之際,大量遺民詞人如吴本泰、張岱、屈大均、王夫之、陳恭尹等,俱好寄託幽微情感于詠史詞中,但結有詠史詞集者却較爲鮮見。
詠史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題材,詠史文獻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還有助于一探創作者幽微隱秘的内心思想,同時詠史文獻亦有不可取代的史學價值,足以補正史之缺漏。歷代之詠史文獻從古至今受到的關注頗多,許多詠史詩歌都分布于作者的詩文集中,知名作者的詠史詩在學界亦不乏專題研究。而歷代流傳下來的詠史專集則更可見創作者對詠史的嚴肅態度,對詠史專集文獻的整理亦能更好保存歷代的詠史文獻,因此本編蒐集歷代詠史文獻近百種,望對詩學與史學研究都能有所助益。編輯過程中或有疏漏之處,尚祈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謹識
二〇二一年一月
總目録
第一册
經進周曇詠史詩三卷唐周曇撰影鈔宋刊本一
詠史詩二卷唐胡曾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七七
新彫注胡曾詠史詩三卷唐胡曾撰唐陳蓋米崇吉注 清影宋鈔本一九九
史詠不分卷宋徐鈞撰清趙之玉星鳳閣鈔本二八七
史詠诗集二卷宋徐鈞著清宛委別藏本四一一
第二册
鐵厓詠史註(一)八卷鐵厓樂府註十卷首一卷鐵厓逸編註八卷元楊維禎著清樓卜瀍註清乾隆三十九年聯桂堂刻本一
第三册
鐵厓詠史註(二)八卷鐵厓樂府註十卷首一卷鐵厓逸編註八卷元楊維禎著清樓卜瀍註清乾隆三十九年聯桂堂刻本一
第四册
鐵厓詠史註(三)八卷鐵厓樂府註十卷首一卷鐵厓逸編註八卷元楊維禎著清樓卜瀍註清乾隆三十九年聯桂堂刻本一
第五册
擬古樂府二卷明李東陽著明魏椿刻本一
第六册
西涯樂府二卷明李東陽著清光緒十一年懺花盦刻本一
陳眉公正廿一史彈詞二卷明楊慎纂明刻本一五三
第七册
廿一史彈詞註(一)十一卷明楊慎編著清乾隆五十一年張任佐視履堂刻本一
第八册
廿一史彈詞註(二)十一卷明楊慎編著 清乾隆五十一年張任佐視履堂刻本一
第九册
廿一史彈詞註(三)十一卷明楊慎編著 清乾隆五十一年張任佐視履堂刻本一
第十册
廿一史彈詞註(四)十一卷明楊慎編著清乾隆五十一年張任佐視履堂刻本一
楊升菴史略詞話二卷明楊慎撰清宮偉鏐李清正誤清刻本一六七
第十一册
厯代史略鼓詞一卷明木皮散客著清光緒七年京都隆福寺路南聚珍堂活字本一
明史雜詠清柴文杰著附賈鳧西鼓詞明賈鳧西著清光緒三十三年上海均益圖書公司出版七五
天啟宮詞一卷明蔣之翹撰清道光十三年世楷堂刻昭代叢書本一六七
元宮詞一卷明毛晉訂明末毛氏汲古閣刊本二一三
擬故宮詞一卷明唐宇昭撰清吳壽暘鈔本二四三
熹廟拾遺雜詠一卷明秦徵蘭撰清鈔本二四九
第十二册
楚㱔吟(一)五卷是底言二卷詠史詩一卷明葉闇著清宋琬選稿本一
第十三册
楚㱔吟(二)五卷是底言二卷詠史詩一卷明葉闇著清宋琬選稿本一
天啟宮詞百詠二卷明陳悰撰清康熙四十一年梅壑散人鈔本一五七
天啓宮中詞一卷明陳悰撰清鈔本二七一
第十四册
今樂府二卷明吳炎著清潘檉章評一九二八年印殷禮在斯堂叢書本一
啟禎宮詞二卷清劉城高兆著清末香艷叢書本一〇五
明史樂府一卷清尤侗撰清光緒十一年懺花盦刻本一一七
茨村詠史新樂府(一)二卷附錄一卷清胡介祉撰清郭雲參訂清末學種花莊刻本二一五
第十五册
茨村詠史新樂府(二)二卷附錄一卷清胡介祉撰清郭雲參訂清末學種花莊刻本一
詠史新樂府一卷清胡介祉撰清鈔本一六三
第十六册
含星別集崇禎宮詞二卷清王譽昌撰清鈔本一
新樂府二卷清萬斯同撰清趙氏又滿樓刊本八一
崑崙山房明季百一詩二卷清張篤慶著鈔本一六一
東皋詩史(一)六十卷清李宣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二二九
第十七册
東皋詩史(二)六十卷清李宣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十八册
東皋詩史(三)六十卷清李宣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十九册
東皋詩史(四)六十卷清李宣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二十册
東皋詩史(五)六十卷清李宣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東皋詩史(六)六十卷清李宣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金陵覽古四卷清余賓碩著清道光三十年文印山房刻本一
明史雜詠四卷清嚴遂成撰清乾隆刻本二五三
第二十三册
十國詞箋略一卷清錢載著清刊昭代叢書本一
十國宮詞五卷清吳閬撰清嘉慶刻本一〇七
十國宮詞一卷清吳省蘭撰清同治十二年淮南書局重刻本三三三
十國宮詞一卷清秦雲撰清末香艷叢書本三八五
第二十四册
十國宮詞一卷清孟彬著清末香艷叢書本一
十國宮詞一卷清孟彬著清刊昭代叢書本三一
讀明史詩一卷清王延年著鈔本八七
松花庵韻史一卷清吳鎮編清光緒刻嘯園叢書本一六三
詠史偶稿一卷清靳榮藩撰清刻綠溪全集本二六三
第二十五册
南宋雜事詩七卷清沈嘉轍等撰清武林芹香齋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樹經堂詠史詩(一)八卷清謝啟昆著清道光五年吳下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樹經堂詠史詩(二)八卷清謝啟昆著清道光五年吳下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樹經堂詠史詩(三)八卷清謝啟昆著清道光五年吳下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唐宋小樂府一卷清洪亮吉撰清光緒四年授經堂重刻洪北江全集本一
擬兩晉南北史樂府二卷清洪禮吉撰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三一
漢臺詠史一卷清嚴如熤撰清刻樂園詩稿本一五七
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一卷附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一卷清張晉撰清楊履道注清嘉慶十七年湘潭周系英序刻本二〇九
第三十册
覺生詠史詩鈔三卷清鮑桂星撰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一
金源紀事詩(一)八卷清湯運泰著清同治十二年淮南書局重刊本一二九
第三十一册
金源紀事詩(二)八卷清湯運泰著清同治十二年淮南書局重刊本一
第三十二册
百美新詠不分卷百美新詠集詠一卷百美新詠圖傳一卷清顏希源輯清嘉慶刻本一
第三十三册
石竹山房詠古詩一卷清馮植蘭著清道光二十二年聽香室刻本一
青墅讀史雜感四卷清鄭大謨撰清嘉慶三年桑苧古園刻本四五
第三十四册
續香齋讀史存質集不分卷清喬遠炳撰清道光二年湖北喬氏刻本一
澹香齋詠史詩一卷清王廷紹撰清嘉慶刻本一二七
春秋詠史樂府一卷清舒位著清刊昭代叢書本二四九
第三十五册
冬青館古宮詞三卷清張鑑撰清光緒吳縣潘氏刻功順堂叢書本一
詠史擬古樂府二卷清陳啟疇撰清嘉慶二十三年凸亭書屋刻本一八五
詠史詩鈔一卷清沈兆澐著清同治間刻本二九九
南宋宮閨雜詠一卷清趙棻撰清光緒間錢塘丁氏嘉惠堂刻武林掌故叢編本三三七
皇清開國方略書成聯句一卷清余正煥錄清同治八年明辨齋刊古今史學粹珍本三九三
第三十六册
御製嗣統述聖詩二卷清余正煥錄清同治八年明辨齋刊古今史學粹珍本一
御製全史詩不分卷不著撰者清刻本一三一
第三十七册
補拙軒小草詠史詩二卷清胡興仁撰清刻本一
駕雲螭室别集不分卷清周文禾撰清光緒六年刻本一二五
第三十八册
西泠懷古集十卷清陳文述著清末刻武林掌故叢編本一
第三十九册
五代新樂府一卷清徐寶善著清道光刻本一
桐華舸明季詠史詩鈔一卷清鮑瑞駿撰清同治光緒間遞刻本五五
桐華舸褒忠詩鈔一卷清鮑瑞駿撰清光緒三年刻本一一三
念二史詠史詩註二卷清蔡学海重栞清道光十二年涵虛閣重刻本二〇七
第四十册
十六國宮詞二卷清周昇撰清道光二十年刻本一
讀史碎金(一)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五五
第四十一册
讀史碎金(二)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讀史碎金(三)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讀史碎金(四)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讀史碎金(五)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讀史碎金(六)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讀史碎金(七)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讀史碎金(八)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讀史碎金(九)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讀史碎金(十)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册
讀史碎金(十一)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讀史碎金(十二)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讀史碎金(十三)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讀史碎金(十四)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讀史碎金(十五)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讀史碎金(十六)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讀史碎金(十七)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讀史碎金(十八)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讀史碎金(十九)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讀史碎金(二十)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册
讀史碎金(二十一)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讀史碎金(二十二)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讀史碎金(二十三)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讀史碎金(二十四)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讀史碎金(二十五)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五册
讀史碎金(二十六)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讀史碎金(二十七)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讀史碎金(二十八)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讀史碎金(二十九)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讀史碎金(三十)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七十册
讀史碎金(三十一)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讀史碎金(三十二)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讀史碎金(三十三)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七十三册
讀史碎金(三十四)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讀史碎金(三十五)六卷讀史碎金註八十卷清胡文炳輯清光緒元年至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全史宮詞(一)二十卷清史夢蘭撰清咸豐六年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全史宮詞(二)二十卷清史夢蘭撰清咸豐六年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全史宮詞(三)二十卷清史夢蘭撰清咸豐六年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集義軒詠史詩鈔(一)六十卷清羅惇衍撰清光緒元年刻本一
第七十九册
集義軒詠史詩鈔(二)六十卷清羅惇衍撰清光緒元年刻本一
第八十册
集義軒詠史詩鈔(三)六十卷清羅惇衍撰清光緒元年刻本一
第八十一册
集義軒詠史詩鈔(四)六十卷清羅惇衍撰清光緒元年刻本一
第八十二册
集義軒詠史詩鈔(五)六十卷清羅惇衍撰清光緒元年刻本一
第八十三册
集義軒詠史詩鈔(六)六十卷清羅惇衍撰清光緒元年刻本一
第八十四册
集義軒詠史詩鈔(七)六十卷清羅惇衍撰清光緒元年刻本一
第八十五册
南北宋樂府一卷明史雜詠二卷清柴文杰著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悔初廬詩稿本一
榆囹讀史草二卷清李壽蓉撰一九一四年鉛印天影盦全集本一〇九
左傳樂府一卷清蕭重撰清道光十四年客燕齋刻剖瓠存稿本二一三
遼金元宮詞三卷清陸長春著一九一六年劉氏嘉業堂刊吳興叢書本二四九
第八十六册
埽葉亭詠史詩四卷清來秀著清同治十二年埽葉亭刻本一
味鐙閣詠史詩一卷清羅珊撰清咸豐八年粵東省城學院前書芳街聚陞堂刻本二八七
第八十七册
東周宮詞五卷清吳養原撰清光緒十年刻本一
庚子都門紀事詩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延清撰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一六九
第八十八册
詠古名臣詩註八卷清潘泰行著清楊爲翰注清同治十一年退一步齋刻本一
第八十九册
二家詠古詩一卷清張之洞樊增祥撰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一
讀左雜詠一卷清蔣廷黻著清刻本三一
師伏堂詠史一卷清皮錫瑞撰清光緒三十年善化皮氏刻師伏堂叢書本八九
南齋紀事詩一卷清徐琪撰清光緒刻本一五七
靜娛樓詠史詩一卷清劉咸滎撰清光緒三十年刻本二三七
方家園雜詠紀事一卷附雜記一卷清王照著民國間刻本三一九
第九十册
邵村詠史詩鈔(一)十八卷清張其淦撰一九二七年刻本一
第九十一册
邵村詠史詩鈔(二)十八卷清張其淦撰一九二七年刻本一
第九十二册
明代千遺民詩詠初編(一)十卷二編十卷三編十卷清張其淦撰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二年鉛印本一
第九十三册
明代千遺民詩詠初編(二)十卷二編十卷三編十卷清張其淦撰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二年鉛印本一
第九十四册
明代千遺民詩詠初編(三)十卷二編十卷三編十卷清張其淦撰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二年鉛印本一
第九十五册
明代千遺民詩詠初編(四)十卷二編十卷三編十卷清張其淦撰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二年鉛印本一
第九十六册
五代詠史詩鈔七卷清張其淦撰一九一八年刻本一
第九十七册
元八百遺民詩詠八卷清張其淦撰一九三三年鉛印本一
第九十八册
長安宮詞一卷清胡延撰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一
吳越紀事詩一卷清錢文選著民國間印本六九
明宮雜詠(一)二十卷清饒智元撰清光緒十九年湘淥館叢書本一二一
第九十九册
明宮雜詠(二)二十卷清饒智元撰清光緒十九年湘淥館叢書本一
第一〇〇册
明宮雜詠(三)二十卷清饒智元撰清光緒十九年湘淥館叢書本一
清宮詞本事一卷清黃榮康作民國間刊芋園叢書本一三七
清宮詞一卷清惟一居士編一九一三年廣益書局出版二一五
南史紀艷詩四卷清陶隆偉著一九二四年掃葉山房石印本二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