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变我认知方式的心理学知识
查看话题 >怎样增强情绪稳定性的一点个人探索
近些年来,情绪稳定成为一个热词。我们要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要找一个情绪稳定的伴侣。但是怎么达到情绪稳定,可实操方法讨论的似乎不是很多。这里就本人的探索和读过的一些相关书籍做个小小的分享,希望能有所助益。
一)情绪稳定也存在天赋
心理学上按照几个重要的象限将性格分为几种。其中一个象限是神经质——人的神经质程度天生有所不同。而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容易敏感,激动,感伤,甚至歇斯底里,这不是一件坏事,只是代表一种性格,和基因有关。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更适于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所以假如你是那种高敏感人群,也只是说明了一种特征,并非缺点。
二)心智化的能力
情绪和洪水一样,堵不如疏,但是这个疏不代表不加节制的随意宣泄。因为这除了伤人伤己伤身伤心之外,毫无益处。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心智化的能力。当一种情绪开始的时候,首先你能认出它是什么,其次能知道它为什么来,是怎么来的。我认为这是我们能教给小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可惜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也就无从教起。
举例来说,愤怒是种难以辨识的情绪。愤怒后面时常是恐惧,羞愧,或者是控制别人的一种手段。易怒者常常并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了,只感觉一股无名火直冲大脑,青筋直跳,不立即发泄出来简直就要爆炸。然而事情本身说起来好像又无足轻重。这就是不能分辨情绪,也不会处理情绪,只知道一股脑的迸发的弱心智化体现。
与发怒相对应的另一种应对方式是哭泣。取决于其程度,这往往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处理方式,而且更难察觉。因为我们常常会对流泪者报以同情,而不问是非。那么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发现不能与愤怒者力量上做对抗的时候,经常会哭泣以处理自己的这种无能为力和害怕,而这有时会减弱愤怒者的怒气,或者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这样的习得让人觉得哭泣是有效的一种方式。
这常见于童年遭受暴力的孩子身上,尤其是女性。这其中的有些人在长大后,当自己面临对抗或责备时,会不由自主的开始哭泣,甚至于到上气不接下气,近乎晕厥的地步。这有时候是我们用自伤来换取别人让步的一种方式,虽然我们未必是有意识的把它当成一种手段。
我是后者的典型案例。成长于一个家庭暴力的环境,我的害怕,我的无处安置的愤怒全部转向自身攻击、在遇到攻击的时候只会大声嚎哭,歇斯底里的那种。而这往往会让施暴者心生怜悯,觉得自己可能是有点过分而停止暴力。我于是潜意识习得了这种沟通方式。在成年后,面对和伴侣的冲突,事有不顺不会好好说话,只会嚎哭。而自己心里也觉得我都哭成这样了,你居然还不让步,说明你根本一点都不在乎我的感受。伴侣也往往因为不知所措而让步,但这只会助长这种恶习。
遇到这种恋人,请伴侣们态度温柔,立场坚定。我们温柔的让对方冷静下来,但是在事实上,我们还是要好好沟通,不要因为对方的眼泪就完全让步。如果是心智化功能较高的伴侣,我们还可以帮助对方认清自己的情绪。比如,“你刚才因为我说的这句话不高兴了,是不是因为它让你想起。。。。让你觉得。。。?”或者“你刚刚指责我。。。是不是因为你实际是想说。。。你实际是感觉。。。?”
如此在长期的尝试中,个体会学到凡事采取哭闹的态度并于事无补,从而学习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也就减低了情绪发作泛滥的次数。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也分享一些我自己感觉有用的几个小技巧给大家:
与伴侣的交流:
1. 在心情或生理不适的时候,有时感觉自己舌尖上的恶毒话语马上就要喷薄而出,这时候要求自己有独处的时间,克制一下,过去这阵儿再交流。
2. 相互设置安全词。我们并不是无时无刻都这么有自我意识。有时候话赶话,越说越针锋相对。这时如果一方感觉要发火,或者受到伤害,说出这个安全词,对方就意识到自己该停止了。
3. 最后这条针对男生,适当示弱真的很有效。男生有时为了保全面子,在处于下风的时候会发火。但是如果你能真实的说出,“亲爱的我刚刚其实是害怕。。。我其实是自责,觉得我没做好才对自己愤怒的。。。“ 会极大程度的唤起女性的母性,从而马上丢盔弃甲。我的伴侣不常使用这招,但是一但使用就是无往不利 :)
自我觉察:
1. 正念。当情绪升腾起来的时候,观察自己的情绪,看感知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情绪下去之后有时我还会写观察日记,梳理一下自己情绪的来龙去脉。
2. 关于观察日记,我还写过对比类型的——在情绪最爆炸的时候写下自己的想法,在稳定后再来写一遍。一对比真是自己都要发笑。
3. 一个意识——我们在被情绪所淹没的时候往往不能觉察到自己该为自己的痛苦承担责任。过往的不幸经历让我们愤怒,我们认为他人应该为我们的痛苦负责。当自己放弃这种痛苦,也就意味着对方无需再承担这一罪恶,我们也就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得到的道歉了。然而,指责也是我们逃避审视自身的方式,而这是改变的唯一跳板。改变意味着放弃受害者立场。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更改,必须接受业已发生的事情,才能对过去未曾得到的东西进行哀悼,与这一缺失共生。 (本条来自《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喜欢读发泄情绪的文章的人往往比积极寻找方法的人多,因为改变往往是痛苦而漫长的,伴随着不确定性。但是呢,如果做好了改变的准备,我们都将能成为更好的人,而这也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