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展览&历史痴迷者的must-go——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建筑+历史篇)。
从酒店到最高法院到国家美术馆,从2000公斤Foundation Stone(基石)到计划穿越3000年的时间胶囊到1965年8月9日的独立宣言原件,我真想永远奔波在前往下一个博物馆/美术馆的路上。
理想主义者对未来的憧憬总少不了各种展览与好风光,毫无疑问,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列入了旅行must-go list的前几名。每一块砖与石,每一片漆与墙,当深究其后的历史和故事,更为其魅力所折服。
强迫症+偏执狂=Guided tour+边听边做笔记=全网最细节的旅行展览馆游记。
去往National Gallery的路上经过SMU的地下通道,学生们在主题各异的立牌前,或练习跳舞或练习滑板,累了就随意地往地上坐下趴下,丝毫不介意往来路人眼光,路人也对这场景习以为常。

时值F1举办前夕,临时坐席占用了部分街道公共空间,National Gallery的外部也不例外。馆内冷气过于充沛,带了外套仍觉得冷。裹紧我的蓝色衬衣外套,问了志愿讲解的女士,她也扯了下衣服说,冷气太足时也是会觉得冷的。

美术馆馆藏以近现代艺术为主,覆盖了19世纪以来新加坡及至东南亚的作品。两项常展为the DBS Singapore Gallery (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星展银行新加坡展厅,展出殖民时期乃至今日的历史艺术)和 the UOB Southeast Asia Gallery(United Overseas Bank大华银行东南亚展厅,展出19世纪以来的东南亚艺术)。美术馆通过艺术展品,向到访者展示了新加坡的人文/经济和政治历史,并在全球语境中强调东南亚艺术的重要性。

进入National Gallery,负一楼中庭正好在上演Children’s Biennale(2019 Embrace Wonder)的话剧,几十层台阶几乎座无虚席。这个系列的活动由新加坡本土及海外艺术家联合承办,National Gallery旨在通过这种活动成为亲子关系和艺术活动的联结点。每个活动都是互动式体验,可触可听可感,绝大多数展览展示了本土及周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以此加强年轻一辈对各类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在负一楼的游客中心,这里针对建筑历史/展出艺术品分别提供多种时段/时长/主题的free guided tour。本来最开始选择了另外一个导览,尔后觉得时长上可能有些不便,折返调整,工作人员很热心地解说并提供了其他选项。出于时间考虑,以及同时对建筑本身和内部展品兼有兴趣,最终选择了一个能并重覆盖建筑和展品的导览,为期约1.5小时的guided tour。到点集合,给组内游客分别贴上一枚贴纸。导览是一位新加坡华人女性志愿者,全程英文解说,也提供中文答疑。


National Gallery的前身为City Hall and Supreme Court,进入后首先进入的空间为Padang Atrium(Padang-马来语“平地”;Atrium-“中庭”),原为停车坪,现在为连接两栋历史建筑的天井空间。右侧为City Hall(Municipal Building 建于1926至1929年间),左侧为Supreme Court(建于1937至1939年间),2005年宣称将两栋建筑改建为全新的National Museum,2007年二月相关建筑设计竞赛启动,来自29个国家111个团队参赛,五月五个团队脱颖而出。鉴于建筑的历史性,其外立面/surrender chamber/总理办公室等等部分不可更改。十月,五个设计展出,公众受邀发表观点。2008年五月,Studio Milou Singapore和CPG Consultants被委任设计建造国家美术馆,2011年动工,2015年美术馆对外开放。
Supreme Court(最高法院)前身为Grand Hotel de l’Europe,东南亚最富丽堂皇的酒店之一,1934年酒店被毁,1939年建造为最高法院重新开放,2005年法院易址。建筑本身呈英式殖民建筑风格,立柱为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更纤细华丽/漩涡纹样)和爱奥尼克柱式(Lonic,上细下粗/柱身沟槽深/漩涡纹样)。老法院是新加坡殖民时期里最后的Neoclassical建筑,参考了1930年代大英帝国的市政建筑结构,铜绿色圆顶近似伦敦Saint Paul’s Cathedral的圆顶。
City Hall前身为the Municipal Building(市政厅),处理水电气路桥路灯灯事务,2006年建筑腾空。这栋建筑内发生过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1945年日军投降,这里还曾作为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的办公室。建筑为英式新古典风格,内饰比例适中,然而其面向Padang的18个3层高的科林斯立柱全部损坏。
设计从最少干预历史建筑出发,设立桥梁连接两侧历史建筑的3到4层,建筑右侧比左侧略高,有一部分是因为预算。顶棚主体为玻璃材质,饰以枝叶的金色雕刻元素,六层高的立柱也呈树状,顶棚枝叶纹样使日光可以穿过,在白天提供充足的照明,以节省能源。
我们首先去到左侧的法院,顶部圆顶是标志性结构。底层有合计12个holding cell,10个男犯人用,2个女犯人用,在审判以前被告人都收押在此。拘留室保留了原样,被告人在此不会被拘留过夜,因此不设床位,内设一个长凳和蹲厕,冲水设施被装配在拘留室外,以防犯人用冲水链条自残。拘留室旁设有狭长的通道,通过攀上楼梯翻开活板门犯人可以上到被告席。



法院的许多部分都被原样保留了下来,比如门厅的水磨石地板,木制镶板,审判厅天花板,等等。
经济萧条期的缘故,地面有些材料使用了仿制大理石材料。地面棋盘格纹样也因经费原因,在走廊使用了艺术装饰风格的橡胶瓷砖(Art Deco Rubber Tiles),且这种材料可以降噪减少足印,为庭审提供更安静的环境。现在的部分大理石地砖,也是为了复刻当时的纹样。


1937年4月1日,最高法院的Foundation Stone(基石)被埋入地面,其下的时间胶囊内放入了6份1937年3月31日的报纸,一把Straits Settlements(海峡殖民地管理建制)的硬币,计划3000年敲碎基石并打开时间胶囊。(多希望能亲眼目睹这一时刻。)这块Foundation Stone重达2000公斤,一度是Malaya(马来亚联合邦)最大的基石。如果不是亲身造访,参与guided tour,根本无从知道,这6份报纸还专门选取了英语、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四种语言,这把硬币还选取了各个面值,象征着各族和谐共荣。(最初基石是建造过程中第一块放置的定位石,其他建造部位以此为参考,随着时间的变迁,基石多成为了纪念性的石头,放置在建筑重点部位或者外侧,其上铭文建造日期/设计建造者/及其他突出个人。部分基石会和时间胶囊一起埋下。)

1939年8月3日,最高法院由海峡殖民地官员Sir Shenton Thomas正式开放,并交付给首席法官Sir Percy McElwaine。

途径两块巨大的木镶板,导览员停了下来,让我们猜测其上铭刻的人名是什么角色以及为什么能留名于此。有人猜测是出资人,有人猜测是建筑师,一小段热烈的猜测后导览员才揭晓了迷底——这两块木板陈述的是新加坡的法治演变史,是从List of Recorders(司法记录员),到后来的历任最高法院Chief Justice(首席法官)及其在任时间。首席法官由内阁大臣们举荐,总理从中委任一名。在木镶板上,Chief Justice(首席法官)由上至今(也由远及近)依次为Straits Settlements(海峡殖民地时期)/Colony of Singapore(殖民时期)/State of Singapore(自治邦时期)/和(共和国时期)。木板上的黄宗仁(Wee Chong Jin),是新加坡150余年以来第一位被任命为首席法官的亚洲律师,也是成立共和国以来的第一位。而杨邦孝(Yong Pung Ho)是目前最后一位被刻上名字的首席法官,在任截止日期没有标明,是因为出于惯例是当事人逝世以后才会补上(杨邦孝于2020年1月逝世,现在可能补足了在任截止时间了吧)。


老法院中广泛使用了木材,尤其多柚木,保存良好。比如Courtroom 1的天花板由柚木构成,形如巧克力块。

位于一层的Learning Court展示了新加坡的法治体系。
我们还参观了法官的私人房间,随经济的发展,房间内不仅安上了空调,还将部分木质门更换为了玻璃门。
首席法官办公室内的桌子为了呼应圆顶的设计,而被设计成了Y字型。
Chief Justice Chamber首席大法官室。柚木和玻璃制成的书架,其上徽章属于Inns of Court(伦敦律师学院)。1/4的书架曾收纳两万余刊物,供给司法人员参考。Chambers和Office的内饰特色主要从家具体现,由William Henry Swaffiel设计,由本土工匠在英国工坊受训后雕刻而成。这些家具大多收容在建筑圆顶处以复刻历史场景,并保护起来。在桌子的底部以及房间其他部分可以发现通风制冷装置,冷空气经过地板下,通过装置输送到室内。

部分展厅没有开窗,全部开门,玻璃顶棚上可看到薄薄的水体,这是出于防火考虑,一旦发生火灾这些水便会倾泻而下,同时起到预灾和保护画作的功能。

从老法院前往City Hall部分,经过中庭,导览员告诉我们老法院正立面的科林斯式立柱和雕塑是由意大利艺术家Cavaliere Rodolfo Nolli雕刻而成(他的作品在地标景点Raffles Hotel也能看到),素材取自新加坡早期的生活,而门廊前部两侧为爱奥尼立柱。抗日战争(国际称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期间,中国不少手工匠人飞到了新加坡,随之带来的还有上海物美价廉的石膏抹面,便宜又防水,这些匠人在上海学习了欧洲处理石膏的技艺,在新加坡修建了City Hall和Former Supreme Court的立柱。
铜绿色大圆顶下是另一个标志性圆顶,法国设计,碍于经费仅刷白无纹样装饰。其下过去曾是Law Library(后来依次作为警察局/美术馆/艺术图书馆),书架采用了英国进口的曲面玻璃(书架为牛津同款),在建筑改造中都维持了原样。过去曾经是屋顶的部位,一度被摆满设备,现在被改成台阶并对公众开放,现为reading nook(读书角)。在圆顶附近的The Rotunda Gallery所属于U OB Southeast Asia Gallery,主要展示东南亚现代艺术,偶尔展示区域文化档案。(Rotunda主要指以圆顶覆顶的建筑物)


除开这两个圆顶(Dome)还有另一个圆顶,合计三个。
The City Hall Chamber是City Hall中最为堂皇富丽的区域,1945年9月12日日本在此签署投降协议,1959年12月3日首位国家领导人在此就职,李光耀于1959年6月5日在此宣誓为首任首相。
回到负一楼,展柜中存放了1965年8月9日的独立宣言。这份宣言表明了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成为自治体,由Minister for Law Edmund Barker起草,由李光耀签署。该宣言于签署日上午十点通过电台Radio Singapura播送,当时的播报没有被记录下来,现在展出的语音版本是由李光耀先生在2012年重录并于2015年新加坡50周年纪念上首次播放。

至此,就National Gallery建筑部分的guided tour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