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委婉的表达和粗直的表达
2022-1-5 思维观察员 第328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上期[周三] 栏目我们对修辞手法如何影响理性判断做了简单介绍,这期栏目我们来聊聊修辞手法中的委婉表达与粗直表达
01.
在表达方面,语言给我们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身体缺陷,是说“残疾”还是“残废” 爱喝酒的,是说“贪杯”还是喊“酒鬼” 听力不好,说“耳背”还是喊“聋子” 人死亡了,说是“离开了”还是“死了”…
同样的一个事实,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给听众或读者的感受则完全不同。
如果稍不留神,这些不同的感受就可能影响我们对事物理性的做出判断。
比如,已经用过的东西我们称为“旧物”,使用过的车子就是“旧车”,但把它放在旧车交易市场上出售时,它会被中介称作“二手车”,避免让购买者因“旧”字而联想到车子“破败不堪”,失去购买兴趣。
像这里的“二手车”,以及上面的“残疾”、“贪杯”、“耳背”、“离开了”等,就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一种中性或正面的表达。
02.
在影响人的态度方面,委婉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对于那些反对某国政府而发动战争的人——
我们既可以用中立的词语“反抗者”、“反政府武装”指代他们;
也可以用委婉的词语表达为“革命者”、“自由战士”。
前者比较理性,而后者则传达着某种情感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态度。
在理性与感性的斗争中,情感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暴乱者”、“恐怖分子”等词语来指代他们。
像这样能影响听众或读者对某事产生负面态度,或用来减少其可能引起的积极联想的表达方式,就是粗直表达。
于“反抗者”相比,“革命者”是委婉称呼,“暴乱者”则是粗直表达。
开篇举例中的“残废”、“酒鬼”、“聋子”、“死了”等,都属于粗直表达,让人听着或看着都不是那么舒服。
03.
委婉表达和粗直表达的使用,往往带有情感倾向性或者至少暗含情感倾向性。
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应当被避免,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委婉的表达更有益于人际关系。
它可以让我们不用直接谈论某些敏感话题,比如“老大哥”指代“某一群体(本身也是委婉语)”,“肥差”指有“油水(贿金)”可赚的官职…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礼貌的体现,比如和刚刚丧夫的女人说话,使用“走了”比使用“死了”就更为得体;说某人胖了,用“衣服小了”不至于让对方尴尬;说某人病了,用“气色不好”会显得更温和…
由此可见,是否合理地使用委婉表达或粗直表达,决定于使用它们的目的。
只是在进行事件分析判断时,尽可能地坚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被委婉表达或粗直表达的情感倾向性所左右。
我们要知道它、能辨识,但不要被它所迷惑。
在具体的运用中,对于要高效解决的事情,建议避免使用委婉的表达绕圈圈,直接以客观事实做描述即可;
如果是人际关系问题——感情互动,多么委婉都不过分,你顾及对方,对方也就会顾及你,这样的关系会越处越融洽。
以上就是我们对委婉表达与粗直表述是简单介绍,下期[周三]栏目我们再看看闪烁其词的表述是如何影响理性判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