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经验及自我治疗
有一张照片,在早年读诗经历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女左男右,一矮一高,仰头与俯首之间,两人对视,神情自然而欣喜。女诗人是伊丽莎白·毕肖普,男诗人是罗伯特·洛威尔。他们并非夫妻,甚至不是情人,只是朋友。在后来断断续续的阅读与了解中,我才多少认识到这张照片背后的友谊。
一段日子里,我曾经偏爱毕肖普的诗,甚至买来美国文库本毕肖普诗文选集。读过几首毕肖普题赠洛威尔的诗之后,也特地找来洛威尔的诗。洛威尔的诗与毕肖普的诗大有不同,少一些灵气、神秘,而更多实在的生活气息,也常用神话、历史的典故。
数日读完《海豚:手稿对照本,1972-1973》(程佳 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不免想起之前读过洛威尔更早的一部诗集《生活研究》(胡桑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10月),并做些比较,《生活研究》侧重于回忆往日,而《海豚》侧重于诗人当年的情感经历与处境,因此《海豚》的隐私色彩更加浓郁。
在艾略特提出“去个人化”之后二十余年,美国诗歌已经多元化发展,流派众多,诗人们不再以欧洲文学传统为正统,而是纷纷寻找各自的声音,以罗伯特·洛威尔为首的自白派就是其中之一。自白派主张诗以个人为中心,所写基本为个人生活经验,表达个人内心感受,往往隐私都成为他们信手拈来的素材。他们的诗经常挑战读者、评论家们的文学审美,刺激社会的神经。《海豚》正是这样一部诗集,涉及一男两女的情感故事,在引用电话、书信之外,诗人并不完全写实,还对其中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颠倒时间顺序的安排,正是这部诗集的结构与艺术的特点。
从手稿到最后的修订本,洛威尔还是有所忌讳,生怕伤害当事人,对其中诗句进行了不少删改。修改让部分诗更为顺畅、流丽,但是也多少损失了诗原来充沛的情感力量、饱满的人物形象。
在《海豚》之后,英国诗人特德·休斯的诗集《生日信札》(1998年)引起又一波争议与批评的热潮,两部诗集的题材与内容有些类似,而且《生日信札》的女主角正是洛威尔从前的学生、自白派诗人普拉斯。比起《海豚》,《生日信札》更多写实,除了回忆、痛惜、内疚之外,也夹杂诗人的一些自我辩护。
写作除了生产文字产品,还有宣泄的功能,对部分写作者来说,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不过,对于敢于坦陈自我、剖析自我的自白派来说,以写诗来进行自我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这一派的诗人们大多辞世过早,其中三个相继自杀,洛威尔患有躁郁症后来心脏病发作去世。或许,这些生来不幸的诗人,过多书写自身,以致无法摆脱精神上的种种问题,反而导致内心疾病的恶化。
2022年元月5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