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assana十日内观
2022年最好的开始,是我完成了人生第一个10日内观冥想。
行前
当我报名参加十日内观的时候,我很兴奋。对我来说,体验十天不讲话,吃素,早上4点起床,每天冥想10小时,且不看任何电子设备,书籍,不写字,不听音乐,是一件和挑战登雪山或者潜水差不多酷的事情。我充满了新鲜感,也是对自己的好奇,我不说话会怎么样呢?内观能观出什么呢?我唯一有所期待的,是十天的规律生活能改一改我夜猫子的习性,也完成我这个肉食动物多年以来尝试吃素的愿望,至于能让我顿悟出什么,或者内心有什么改变,说实话我是没有什么想法的。
但是当日子越来越近,这种新鲜和兴奋变得越来越淡,不安越来越多。我有点担心自己会不会变得很消沉,毕竟这十天都剥夺了我平时生活中一切的快乐源泉。直面自己,天啊,会不会被心里的消极情绪所卷跑,陷入无尽的黑暗。担心归担心,但是还是体验最重要,于是认认真真准备了很多防寒用品,交代好猫咪的衣食住,在圣诞节前夕,从繁华市区一路向大山深处,折腾了三种交通工具,花了三四个小时,终于到了内观中心。在乘坐巴士的时候,周围背着巨大双肩包或拿着行李箱的,大家都心照不宣是来内观的,于是立刻进入状态保持距离,没有人主动攀谈,也没什么眼神的交流。但是我心里可是相当的兴奋,默默观察大家,都会是什么样的人呢?我还发现了一个个子很高的男生,我只是用余光看到他,而且都戴着口罩,但是感觉是个帅哥,我还给朋友发消息:哇哇哇好像有个帅哥。
到达之后,我本来还打算在里面自拍两张,录个小视频,没想到一进去给手指消了毒就被没收了手机,一切来的太快了吧。我不好意思表现的对手机太依依不舍,就速战速决给妈妈和好朋友发了消息说没收手机了,然后交了上去。那时我还是内心面带微笑的,多有趣啊,十天不用手机。当晚就在这里吃了第一餐素食晚饭,进行了第一次冥想。
每日行程
四点起床,个人冥想2小时,早饭休息2小时,集体冥想1小时,个人冥想2小时
午餐休息2小时,个人冥想1.5小时,集体冥想1小时,个人冥想1.5小时
下午茶休息1小时,集体冥想1小时,听讲话1.5小时,集体冥想0.5小时
其中,集体冥想就是所有人一起冥想,不可以随意出去,当然也不能喝水上厕所。个人冥想的话相对自由,可以在自己睡觉的小隔间或者在禅堂和别人一起。总而言之,每天就是冥想,冥想,冥想。
食
我在网上看了很多人的心得,大多数人都说素食做的不错,况且我也是经历过英国食物磨练的,自以为没有什么能打倒我。但是在这里,我确实感觉到有点绝望,因为最经典的菜就是冷冰冰的水煮白菜或萝卜,配米饭。我觉得水煮白菜一点都不难吃,没有味道也无所谓,只是在这寒冬的深山,冰冷的蔬菜配米饭,我真的内心也哇凉哇凉的。下午5点的下午茶有半个苹果和一个橘子,也仿佛刚刚从地下冰窖里拿出来,酸酸的,冰冰的,让我本来就空空的肚子感觉到更加寡淡。我经常会想念热乎乎的食物,有时候内心生气一股怒气,我想吃肯德基,我想一边看着剧,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吃肯德基!
但是现实是10天都是这样的食物,当然偶尔也会改善伙食,有面包片和黄油果酱,有炒蔬菜,还有炸豆腐,苹果派,我都是感激涕零的吃。自己也在想办法改善,给不热的粥加开水或者用热水浇在水果上,吃完还能喝有水果味的温水。因为我知道这十天肯定就是这样的伙食了,所以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期待或者厌恶之情,毕竟都是免费,还是志愿者辛苦做的,蔬菜也都很新鲜,在理智上我还是很感激的在吃每一餐。
在吃这些不怎么引起食欲的食物的时候,我变得吃的很慢,大概每一口都嚼得很碎很碎。因为也没什么可值得狼吞虎咽的,也没有配饭的剧可以看,更没有其他着急事需要做,反正吃饭休息时间还很长,就慢慢吃。自己的身体不由自主的慢慢吃,它会找到它自己的节奏。我也没有刻意说我想要吃饭的时候感受食物,或者说要细嚼慢咽,一切的发生都很自然。而且我发现我找到了自己胃的容量,这么说有点奇怪,我一直都是如金鱼一般不知道饥饱,有好吃的就吃得停不下来,一直享有大胃科波菲尔的美名。在内观的日子里,尽管一天只能吃到两顿正儿八经的饭,打饭的时候是有那么一丝想法,想要多盛一点,觉得吃了这顿少一顿。除了一开始的一两餐我打的和我平时生活中差不多量之外,后来我都打的很少。可能是因为吃得太慢,很容易就会觉得饱了,而且没有任何勾起自己食欲的味道,所以不会无意识的吃下去,我经常是吃到一半就觉得,其实我的胃已经满了,但是我也怕一天吃这么少不健康,还是慢慢的慢慢的把自己决定好的饭量吃完。
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盘腿坐着,眼睛都不用睁,确实也不怎么消耗能量,而且坐在禅堂,就是一场肚子的演奏会,大家的肚子此起彼伏的叫,或者打嗝,似乎还有人没忍住放屁了,不过也都习惯,我这种随时爱笑的人也没有很想笑。只是有一次,我突然喉咙很紧张,不停的咽口水,我不知道是不是被我影响,我左右的人也开始频繁咽口水,我突然很想笑。从小我就非常爱笑,而且不是那种“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太差”的小清新式的笑,而是狂笑。初中经常笑到在地上打滚,不是比喻,是真的卧倒在地上,高中有过在路上爆笑把口中的牛奶喷了一地的经历。其实这倒也罢了,对于那些不可以笑的时候,我往往像是被点了笑穴,格外想笑。在禅堂打坐的时候,我心想,不会吧,我那最不该笑的时候想笑的感觉又升起来了。在安静的禅堂,闭着眼睛,和那个不合时宜爱笑的内心呆在一起,我想尽了办法去安抚那个笑笑宋,最终算是没有笑出格,而且我给了自己一个免死金牌:就算笑出来也没事,我接纳这个笑笑宋,我相信周围冥想的人也会理解各种突发状况。
除了吃饭,喝水也成了我的一大课题。因为每天有三次集体冥想,原则是不可以出去的。越是不可以出去,我好像身体越不听话,每次冥想之前就上好厕所,可是集体冥想的后半段往往就会觉得非常非常非常尿急。我开始观察自己每次喝多少水,多久可以消化,严格控制自己喝水的量和速度。借着这个机会我也发现原来水也是需要消化的,而且我的身体很不适应一口气咕嘟咕嘟狂饮。不过从小到大我喝东西都是狂饮,对我这种食量大的人来说,水简直就是空气,根本不在意。同时,我也会感受自己的紧张,和想上厕所的身体感受,我知道不到一个小时前我刚刚上过厕所,这很可能只是一种紧张反应,我用冥想的方法去练习不被这种感觉操纵。到了最后的几天,我也终于和喝水这件事和解。
沉默的力量
对于10天不说话,我没有太大的压力,毕竟都是一群不认识的人,要同吃同住10天,如果需要说话和社交,恐怕才是满满的压力。前两三天的时候,我都觉得轻松和自在,也回想起初中第一次住校,或其他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的社交压力。初中第一次住校最大的痛苦就是害怕没人和自己一起吃饭,上厕所,一起玩,这种恐惧一直影响了我很久,后来和初中同学们交流,过去了将近20年,大家也都有着同样的感觉。是啊,在集体中害怕没有人和自己玩,也害怕其他人都成群结队而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刻简直是地狱。长大后当然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紧张,但是进入新环境时的压力仍旧是在的,在内观中心沉默的生活完全解放了我的这种担忧。
不仅是不需要社交,我也发现一个人的时候的内心世界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一样丰富的。我是一个很害怕孤单的人,十分需要陪伴,也许是儿时的成长经历的原因,我非常害怕自己一个人,我特别需要自己被看见,被听见,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看见我听见我,我就会感觉不到自己,或者说我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变得很可怜。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一个人是常态,我当然也适应了,但是我心里偶尔会冒出来一种很空的感觉,我感觉到十分悲观,我既不喜欢和别人走的太近,但是内心又很渴望以前感受过的一些温暖的陪伴。我非常喜欢的好朋友来日本的时候,我们一起逛东京的博物馆,她还是和多年前一样有趣,我当时感觉到很开心,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留学的时候我们一起在欧洲穷游时四处探索的日子。我也和她说起我的感受,似乎我总是很需要别人陪我一起玩,才会感到开心和安心。然而这10天当中,完全没有任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我却没有感觉到一丝一毫的孤单或者空虚,反而我感受到自己内心这么充盈,我自己的内心就是所有,我对于他人的依赖,喜爱,或者说厌恶,排斥,全部都是从我的内心升起的,一切都是从我这里发生的。
尽管不说话,也不直视别人,但是余光也几乎把所有女性都认识了。永远戴着帽子的人,拿着lululemon袋子的大姐估计是个瑜伽练习者,坐在我旁边吃饭的男孩子气的红头发姐姐,休息时间发疯洗衣服的强迫症大姐,和我上一个厕所的阿姨,走路拖着脚的某位男士,等等等等。没有言语的集体和有言语的集体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你会感觉到自己会不由自主喜欢某些人,不喜欢某些人,你们从未说过一句话,但是竟然就会有这些感受。
坐在我右边冥想的女生,时间久了,我甚至有一种和她是朋友的感觉,在休息时间也会看到她每天吃晚饭认真刷牙,喜欢走路的时候活动髋关节,和我同一个时间紧赶慢赶洗澡吹头。当最后一天可以说话的时候,在食堂她转过来还没开口说出第一句话,我就看着她笑了,好像老熟人。
冥想的同学都是禁言的,志愿者也是只有在极其必要的时候才会小声讲话,还有冥想指导老师,在每次集体冥想时都会和我们所有人对面而坐,他们俩也完全没有多余的一句话,每一次开始,都是静悄悄的走进来,盘腿坐,结束也是静静的离开,没有一句大家好我们开始吧,或者结束了辛苦了之类的日式礼貌用语。当10天结束,第11天早上最后一次metta冥想结束的时候,大家就要离开了,老师和每一次一样默默的掀开自己盖腿的被褥,轻轻的走出了禅堂。就这样结束了?我突然觉得很感动,似乎不需要那么多废话,也不需要来煽情的说点什么,但是心里涌起很多对老师的感谢,感谢他们如此安静平静有力量的坐在这里。
简单的快乐
在这样无聊的生活中,我好像回到了儿时。因为小时候就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不能随时随地点开一个红点看到朋友发来的消息,更不能随时向很多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在干嘛。那能干什么呢?一颗飘忽的心也就自然的回到了现实世界,我眼前的一切都被我看见了。
早上4点去洗漱,天还是黑的,星星还在,地上的草都结着霜,我穿着滑雪的厚袜子和马丁靴,走到洗漱台也能感觉到地上的寒意。周围又是那么安静,走在结霜的草上的声音有点像走在雪地,咯吱咯吱。6点半去吃饭的时候,天已经微微亮了,太阳刚好照到后面的树林的树梢上,吃完饭的时候光就更多了一些。11点多午饭结束,太阳最好,草上的露水也都被晒干了,这是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在荒草园子里散步,晒太阳。我会绕着园子里转啊转啊,在地上看到蜜蜂在采小菊花的蜜,可是第二天那朵花就蔫了,但其他地方又会有新的菊花饱满的长出来。有可爱的黑白色的小鸟叫个不停,一只落下来在离我不远处的地上蹦跶,我抑制住想要凑近观察的冲动,老老实实原地坐在长椅上,给它留一点安全感,让它也惬意的玩一会。我还在地上捡到过一根非常漂亮的灰色羽毛,有点像蒲公英的质感,摸着这个羽毛我在想,这不就是一种connection吗?一个荒草丛生的场地,我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很有趣,而且似乎每天都会有一点小惊喜。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天上的星星竟然那么多。前几天我很有冲动想要拍照,要是可以拍照就好了,看到星星的意义好像就是发在instagram上,我甚至开始设想配一段什么样的文字,才能显得恰到好处的矫情。10天,都看着一样的星星,就不会再想要借由星星来表达点什么了,变成了单纯的看。有三颗并排的星星是我的坐标原点,每次都要先找到这三颗,再开始观察。我喜欢把头仰的很高很高,让视线里全是天空和群星,这样有一种我在太空的感觉。可是我本来就是在太空不是么?有一天我看的正呆,一颗流星划过了,我有点恍惚,是流行吗?不会这么巧吧,脑子里开始唱起了陪你去看流星雨(笑),然后充满了感动,会不会这个世界上只有我知道这颗流星的存在呀。
三次落泪
来之前就听说有人会在内观的过程中哭。我经历了两三天盘腿坐着打一整天瞌睡之后,心想,啥时候到流泪环节,至少给人来点情绪好不好。于是我一直像等一个节目一样等着流泪环节,结果都只有观察你的呼吸,感受你的身体这样的指示。哎,失望,呼吸观察来观察去,也没有什么感情的波动。
脑子里一直在回想杂七杂八的过去。可是杂七杂八的过去一直都在脑子里跳来跳去,并不是因为来冥想,就会有什么新鲜的想法,只是一天一天的,没有任何外界刺激,那些想法可以连轴播放。比如,我平时会想到的那段儿时的感情。其实那些回忆的点滴已经在脑海里回想过太多次了,只是每一次都是某一个片段。从分开到现在已经有7年了吧,从一开始的不能接受,到转移注意力,到接受。在这内观的日子里,时间大把,闲来无事,这些点滴又被我咀嚼一边。跟电视剧一样从高二夏天开头到工作第一年回国最后一次见面。开头的美好,心动,他每一次帮我捡起我大大咧咧碰掉的文具,午休回来他小心翼翼不打扰我趴着睡午觉,夏天的晚上推着自行车在路上走着手不小心碰到吓得赶紧挪开。那个结尾我也已经在心里感受过千千万万遍,我们坐在车里,他如约拿了所有我们的信物,他说那你看了不可以哭,我说好,我看着那些小纸条小本子,都是些芝麻大的事他课间去给我买呦呦奶茶之类。我看的觉得心都裂了,我不想给他添麻烦也确实忍住没哭,看完之后我下车回家,我的眼泪我已经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在流了,好死不死突然下起雨来,那个走回家的路,那条路都很疼,没几天我又飞回日本,正好是凋零的樱花季。还有之后的一些零碎的感情片段,我看到我的小心翼翼,也看到一直以来都刻意忽视的对方对我感情。我想到留学时候的快乐的时光,我遇到了非常重要的好朋友,她也给我带了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看到,有点矫情)和她相处的两年,让我感到一种无比踏实安全的友爱。我没有在友情中体会过这样舒适安心的感觉,我一直都非常感恩她的出现,我一直都觉得和她结婚的人一定会非常非常幸福,因为我们在一起留学生活的两年我就觉得非常非常开心幸福,我们也互相开玩笑称对方为老伴。她带给我除了友情的爱还有很新鲜的价值观,给我的世界多打开一扇小窗户的感觉。总而言之,我的静坐冥想,无言的吃饭,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这些事情就不由自主的不断涌现。
然而这些并没有什么新意,就是家人,朋友,恋人对我的好,想起他们给我的温暖。或许是在内观中心默默不语太久,感觉自己都消融了,ego变得不再无限大,我突然意识到我永远在思考这个人对我的爱,那个人对我的爱,那么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呢?他们有没有感受到我,来自SMR的爱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涌起的杂念里,是否也会有来自我的爱呢?想到这些我第一次在禅堂掉泪。
第二次掉泪,是第6天,我们开始练习一个小时的Vipassana,要求不能动。盘腿坐不能动,大概在半小时之后,大腿外侧从麻木变成一种令人疯狂的疼痛感。而且也不可以睁眼看表,不知道还有多久,疼到想动,可是觉得来都来了还是想坚持下去。于是身体的疼痛让我开始飙泪,我在内心问佛陀,天啊,这是死亡的感受吗?这么疼,这么不由自主,而且我还不能动,无能为力。我心里的声音说,这是活着的感受。
第三次掉泪似乎是第8,9天,早上4点半在禅堂冥想。一般早晨的冥想我都是混昏昏欲睡,内心生起床气,和早上的梦纠缠不清,但是那天头脑很清醒,心里面也算安静,我观察呼吸,突然听到有节奏的声音,像是空调的噪音,可是我突然浑身发麻,莫非这是我的心跳,我有点激动的把手放在胸口去感受,这声音似乎和心跳是同步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心跳,我的存在。或许平时感受自己都是通过外界,我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我在他人眼里的样子而感受,我第一次纯粹的感受到我的存在。或许那声音也不是心跳呢,但是无所谓了。
其实落泪不止3次,中午晒太阳看小动物的时候也会突然热泪盈眶。我是一个非常容易大哭大笑的人,笑,无论如何都不算一件坏事,所以还是可以肆无忌惮的笑,但是对于哭我还是比较谨慎。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看电影,我被感动的啜泣,妈妈总是看我,笑我,让我特别不好意思。我会对于自己多愁善感这一部分感到羞耻,矫情。在内观中心,每一次落泪我也会带着羞耻感,但是我也会告诉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我可以试着放开自己,没有人会看我更不会说我,况且在这里大家看到了也会允许和理解。我想要告诉自己更勇敢的哭,去掉不存在的羞耻心。
顿悟
我去内观时,没有想过会有什么顿悟,我不相信会有什么时刻,让你突然明白什么道理,突然打通任督二脉。所谓的顿悟都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疼痛,纠结和缓慢的成长过程。在这十天的禅修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Anicca,无常。任何事物都是升起,又灭去,无论是宇宙中的行星还是生命,还是我们的感受。这些观念在知识的层面已经看过千百次,但是我依旧是个非常执着的人。比如,我特别恋旧,我特别容易伤感。
尤其是这一两年,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心,对我影响很大。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幸运儿,这么说来有些许“凡尔赛”,我在学习上不是那么刻苦,但时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从小上学都没费什么功夫。虽然不是学习最好的,但也足够让家长满意,老师欢欣,同学羡慕。我从来没有刻意减肥或者花时间打扮,但是也一直得到了作为小姑娘想要的关于外表的认可。找工作我也是面试了一家公司就找到了工作,后来换工作也都很顺利,也一直都在公司里和大家相处的不错。说来好笑,我好像是人生中第一次收到这么多的不认可,遇到了传说中的PUA,活在“童话世界”的我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不公,刻意的打压,男女不平等,上下级不平等,言语上的性骚扰。除了职场家庭也有一些大问题。这些都是让我觉得不属于我的世界的问题,它们怎么能发生呢,它们应该写在小说里电视里,怎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呢?我一直都是一个好好上学的好孩子,从来没有故意伤害过别人,我为什么要遭受这些呢?我不能理解这世界是无常的,无常是别人的,我的生活怎么可以无常呢?
接受无常,就是要接受自己的一切感受。各种外界的事情发生,反映到个人身上,就是感受。如果我不能接受我的这种感受,就好像在溺水时疯狂的扑腾,满心只有我不接受我不接受,怎么样才能回到之前快乐的感受,痛苦就会变成幂函数,在痛苦中的时间也会更久。道理总是简单的,我在看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也多次和我说起过这个方法,我说我好痛苦,她说,那你试着在这个痛苦里呆一会。可是我只能尝试半秒钟,然后我就坐立不安,我想,我怎么改变,我要列一百个计划,我要学这个学那个我要快点脱离痛苦。在内观中,没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就是让我忍受疼痛,感受疼痛本身,而不做反应,就是这么简单的练习。就算是练习了几十个小时,我仍然会在疼的时候内心发疯,焦灼,我心想我真是有病来参加这个,久坐对身体不好,我还要在这里练习久坐。我怎么这么蠢在这里练习久坐,疼的哭,这是哪门子禅修?我要回家看剧,去练瑜伽也比这个好。但是在千分之一的瞬间,哪怕就只有一个瞬间,我感受到了那个疼痛和我并存,而我却不必为之反应,那一个瞬间便可以称之为顿悟吧。
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关于无常,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从小就在学,庄子的《逍遥游》苏轼的《赤壁赋》背的滚瓜烂熟,但是那都是课文,都是道理,我们自己除非经验了它,它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我在这里所说的也都是我自己的个人的感悟,看过不等于去过,希望大家对于想做的事情都亲自体验,而非在网上看看即可。
除了接受疼痛这么纯粹的身体感受之外,我也练习了接受焦虑和“失败”,比如失败的禅修。在多达100多小时的禅修练习中,凡夫俗子的我能有多少时间是心平气和的禅修呢?所谓感受呼吸,感受身体,我有几个瞬间是感受到了的呢?我记得第2,3天的时候,老师问,你们有没有在30秒内连续的感受呼吸。我心想,我们已经在这里坐了20,30个小时感受呼吸了,竟然只要有30秒能感受到就不错了。那么禅修是什么呢?如果只有几十秒的“成功冥想”,那么其余的几十个小时,都是在干嘛呢?我偶尔会很好的感受到身体,也能坚持一个小时一动不动,结束后我会满心欢喜,觉得自己好棒,好有成就感。但是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思想抛锚,放空,想东想西,打瞌睡,烦躁,着急回家,幻想回去歌舞升平的生活,我会觉得很浪费时间,我何苦在这里坐着焦虑,还不如在家每天高效练习个30分钟冥想,在自己状态好的时候练习,比现在这样强多了。
可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焦躁着打坐更是禅修啊!如果可以和疼痛共处,那也可以和焦虑共处,和焦虑呆着,和焦虑一起坐着冥想。如果今天我感觉很烦躁,我烦躁着练习了冥想,那不是很好的冥想吗?如果我满脑子烦心事,说明我今天的状态是很多烦心事,即使我现在不坐着冥想,去玩手机,去画画,去看剧,去找点事情做,难道烦心事就不存在了吗?我干脆就在冥想中确认了自己的感受和状态,练习对这个状态无条件的接纳,相处,然后带着它们度过今天。我为什么要拒绝烦的感受呢?我是不是有一种念头,觉得我必须身体哪里都没有疼痛,头脑清晰,没有什么烦恼,谁也别给我添乱,我才能过好一天呢?如果一旦有一项没有达标,那么我所有的注意力都会在那里,比如我觉得痛经那我简直什么都干不了,而且心情烦躁,一直要挨过那段时间才能心平气和的生活,比如我遇到一个困难,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那个困难上,不把它铲除了,那我简直别的什么事都靠边站,没心情。这样的生活的怪圈我已经太习惯,并且当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无法改变的事实是那些我不喜欢的感受,而不是我对待这些感受的态度。
我以前会觉得佛教会不会太悲观,影响了对生活的体验(😂),好像是说不可以吃美食,不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七情六欲。但是感受是被允许的,当在享用美食的时候当然可以尽情享用,在感到快乐的时候也可以尽情享受快乐,只是不必执着而已。同时我也意识到我的生活有多大程度上是靠着不断刺激自己的欲望而“快乐”,我总是吃很多,喜欢吃口味很重的东西,无意识的吃。对于社交网站的依赖也是一样,过不了几分钟我就需要check一下有没有新消息。我想要新的衣服,想要新的化妆品,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购物欲。因为我无法面对无聊,我想要快乐的感受,所以就不停的给自己刺激,让自己感受快乐,这样和酗酒或者吸食毒品其实也是同样的原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那么强烈的刺激,就可以感受到快乐。
ego(小我)是常常被谈起的话题,可我总是一知半解。我们被教育,不要自我中心,可能最经典的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们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在意和“我”有关的一切。在这10天中,不讲话不交流,就好像一个小动物一样单纯的活着,让我觉得我的ego确实小了很多,因为我生活在这里甚至没有名字,没有人会议论我,我也没有机会去表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不用担心我该如何表现。把ego消融之后,竟然生活是如此的轻松惬意。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依然需要和我的ego一起生活,它仍然偶尔会冒出来对我说,hey,刚才那个人对你不友善,真讨厌!也会指示你说,喂,你做的太棒了,快告诉全世界的人,让大家都羡慕你。我仍旧是一个人,我不可能丢掉我的ego,但是我体会过不被ego控制的生活有多开心,所以我会努力好好和它相处,当它冒出来的时候我也会认真听它讲话,但没有那么容易被它牵着鼻子走。Jonathan Haidt的《象与骑象人》中把自我分为一个难以控制的部分(大象)和理智的部分(骑象人),你要训练大象只有引导它而不可以强迫它,这也是我对于ego的感受。
结束后的生活
其实离开内观中心也才3,4天,从出来那天开始每天都很开心,常常感觉到心中有爱。我觉得内观中心对我来说像是迪士尼乐园,全都是peace and love。
我也没有立马变成一个吃斋念佛的人,朋友甚至觉得我七情六欲更加浓烈了(笑)。虽然回到正常生活中,不会继续吃素或者吃那么寡淡,但是我已经和我的胃成为过一次朋友了,所以我还是想和它保持良好的关系。我也希望自己能保持那种享受食物的快乐,而不是不断加码才能快乐。我也更愿意坦诚的面对自己,面对别人,真诚的表达爱和感情。
回家后刷朋友圈,看到了大家关于跨年的很多图文,大多数都是美食的照片和希望新的一年开心快乐的配文。我的ego出来说,看看这群人发这些大同小异的内容,他们还不懂Aniccha(无常)。但是我立马就笑了,内心深处升起一股爱,希望我的朋友们都开心的享受了跨年的美食,有很积极快乐的心态来面对新的一年。愿众生(当然也包括渺小的我)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