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理财陷阱
查看话题 >很多人买重疾险的时候,在理解和出发点上就错了
写在前面的话:大学毕业前后,我曾短暂地在外资银行和报社工作过(那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之后就一直在教培行业做了5年英语老师。直到2018年Q3,我感觉到教培行业日薄西山,所以就转行到了保险中介。目前在明亚保险经纪已经就职3年+,这一个系列的日志,会结合我遇到的大部分客户在买保险时的迷思以及自己这几年从业者几年来的思考来叙述,和大家平时读到的保险科普或对保险的理解会比较不一样。这个系列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厘清自己在保险的上需求,尽可能做到适合自己的决定,同时也本着开放的心态和大家交流学习。如果大家信任我希望在我这里投保,这会对我的业绩有很大帮助,不妨豆邮,先谢过。
先上结论:重疾险的本质是一份储蓄,如果不知道这一点,买重疾险无法得到如愿的医疗保障。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比如是一个30岁的女性,投保中意人寿悦享安康重大疾病保险(选择这个产品举例是因为该产品价格比较中等,条款不错而且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方便大家比对),50万保额,30年缴费,每年的保费是11870,总保费356,100。随着健康管理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30-60岁的缴费期内不出险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投保重疾险的人,是用35.6万的本金通过30年获得一笔50万的备用金,这30年的年利率我粗略估算一下是2.5%左右。
大病的医药费用通常是未知的、无底洞一样的;而重疾险的保额是已知的、有限的,单一用重疾险来转嫁疾病风险,自然是杯水车薪,效果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比较有良心的保险销售会劝客户一定要买医疗险,因为医疗险每年都有百万以上报销额度,其实医疗险才是转嫁巨额医疗支出的最佳险种。
但是医疗险由于存在续保不确定性、交一年保一年、保费会随着客户年龄增长阶段性增多、属于消费型的支出、有免赔额、核保严格等一系列不讨人喜欢的点,让很多人都习惯于忽视医疗险,并直接把重疾险视为唯一的医疗保障工具。
那么讲到这里,我是不建议大家买重疾险吗?那也不是,重疾险有医疗险不能替代的优势,所以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投保重疾险。
1. 重疾险带有一定的杠杆作用。虽然前面提到30年的缴费期内不出险的可能性很高,但是我和组员的理赔实操上,还是不少投保1-2年后就患上重疾的客户。比如在2019年的时候,我一位同事的闺蜜在找她买了50万重疾险后的一年就确诊甲状腺癌,当时这位被保人只交了1万元左右的保费,申请理赔后3天左右保险公司理赔了50万,并且后续的保费也豁免了,不用继续供这份重疾险。这就相当于用小钱直接调动了一笔大钱。虽然大部分人买保险都不是真的想理赔,但是1%的概率发生到自己头上就是100%。
2. 重疾险的理赔款是可以随意支配的。曾经有朋友跟我说,她不大理解投保重疾险的人,因为她觉得如果患上了一种大病要三四十万才能治好,她也不想接着治了,随缘吧。然后我说,那么如果得了大病以后可以直接得三四十万,然后可以拿着这笔钱去旅游呢,你会怎么看?她又觉得那说不定出去玩一圈以后心情好了不用吃药治疗病也好了。其实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重疾险的本质是储蓄,储蓄当然是可以随意支配的,哪怕是用来看病也好,不看病也罢,多点备用金总会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大坑时可以自在一点。
从业3年多以来我也了解过不同投保人对重疾险理赔款的“妙用”:病情发现得早没怎么花钱的被保人里,有的人拿去做一套房首付,有的人拿了一部分买买宁德时代,有的人捐了三分之一的理赔款到相应疾病的公益基金;至于运气不是很好病情很严重的被保人,除了用来看病、买营养品以外,也有的如我朋友所说的趁着还走得动的时候去旅游,也有的人留出一小部分作为自己后事之用,不让家人为了殡葬花费而烦恼。
3. 重疾险的理赔款也是医疗险保障责任的补充。回归到医疗保障上,重疾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前面提到医疗险不讨喜的点,在百万医疗险身上体现得特别多。重疾险作为一笔可以随意支配的钱就可以把这些点覆盖。比如可以用来支付免赔额、可以用来支付以后的保费;百万医疗险保障责任外的药物(比如是医生建议到院外买的药品、还没有经过CFDA审批的进口特效药)、有些人患上大病后可能需要使用替代疗法(中医药、理疗)和额外服用一些营养品,这些品类的支出也使用理赔款。
在理财领域里面有一个词:专款专用。重疾险就是一笔专门为严重疾病准备的储蓄,而储蓄的目的是将来消费。如果你认同“需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严重疾病准备一笔钱以供使用”,那么投保重疾险是一个效率很高的积累方式。因为能强制你每年存一笔钱,并且可以在紧要关头快速变现,甚至能以小博大,越早投保本金越低。
说了那么多,我想说的是:要对重疾险有正确的理解和期望,只有明白到这一点,你的保单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安心和如愿的功能,否则带来的只有每年交保费时的迷惘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