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在看Bill估算数值考虑到各个维度和细节的过程中,看他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时,突然有了些体悟:
- 弥补真空:需要将世界客观的看待—人们都被“利己”推动的,厂家只会考虑如何拥有更多利润,农民只考虑如何赚到更多钱养家糊口,需要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现实地评估每个agent的效用函数。至于所谓的公民责任和企业担当,都是对于一个普通个体较高的奢求。因此正如Bill所说:“我曾经误以为,商人就是安心赚钱,政府就是安心解决社会问题,但后来才发现,并非如此。在全球健康、贫困与环境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真空。如果每个人都安静地“各司其职”而无视现实,结果只会越变越糟。”作为成功的商人,也应承担起责任。总要有人需要去弥补真空,总要有些人需要站出来有所作为。“守护着美好江山,是我与生俱来的情怀。”
- 上游战略:具体的技术创新,其实处于问题解决线路的末端,最终的确是由它们来实际改变世界,享有最多的曝光度并被载入史册。但其实更具有影响力的是在源头激发它们的战略规划。就像范内瓦·布什主导的科研决策之于美国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算法设计者之于被算法统治的社会,战投之于企业,政策之于国家;规则的制定者才是影响力的上游。
- 数据分析:突然意识到,Bill就是在做战略部门的数据分析呀!分析总体趋势,预测未来可能;拆解各个指标数据,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这种分析方法和咨询的研究分析思路大体一致了。结构化思维,不断拆解问题,结合实际数据分析。
- 投资:和欧歌讨论投资这一行业时,她说相比于为甲方卖力干活儿的咨询而言,投资过程中存在更多主动选择和价值判断,因而也更有意义。当时就被这句话点亮了,大家都是追寻意义的人。如今在看Bill的投资历程时,这句话又回响在耳畔。同时想起了当时看沈南鹏讲述红杉中国的投资理念时DNA动了的感觉,不愧叫“天使投资”,需要有高屋建瓴、有远见有格局的投资人之于初创公司,就像恩师之于学生,“与最好的创业者携手,不断帮他开疆拓土,成就伟大的企业”。
- 真实世界的运行机制:最近参与的EEIST项目,利用多主体模型研究不同政策(碳税and碳交易)对电力企业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促进效果,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模型架构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主要的几个agent,并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联。看Bill对于一个问题的链路分析,就可以分好地提炼出来不同主体以及其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的确时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呀,真实世界运行机制的复杂度实在不容小觑。因而也在思考,模型的抽象一定合理吗?这样的模型构建有必要吗?
- 善用金钱:“为这项全球事业提供捐助是盖茨基金会最引以为豪的成就之一。” 如何将金钱这项资源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这或许是Bill Gates这样级别的人物都会考虑的问题。读《富爸爸穷爸爸》后,作者清琦改变了我的金钱观,让我认识到了商人和投资者的在合理利用金钱时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和效益。
- 政策影响
中国:长远规划成体系,不会收到选举周期的影响,给市场带来确定性。
美国:“在与排放相关的领域,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些颇为有效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之间并不具有关联性,从整体效果看,它们也还不足以对气候问题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影响。”(政策叠加的总效果
- 政府干预措施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规则,规定电厂、汽车和工厂的最高碳人和公共部门带来的风险;可以作为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就像排放量;可以出台监管政策,塑造金融市场,明确气候变化给私现在所做的一样,并制定有关新产品多久可以上市的规则;还可以帮助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碳排放产品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隐形成本等......我是在呼吁更多的政策干预,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儿讽刺。在我也知道,在大型事业项目上,比如建设全国高速公路系统、给全世界儿童接种疫苗或为全球经济“脱碳”等,我们需要政府创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并确保整个系统惠及所有人。”【弥补真空
“今天,无论是企业制造产品还是消费者购买商品,他们都不承担任何额外的碳成本,即便所涉及的碳对社会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外部性:个人或企业对社会造成了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我们有多种方式可以确保责任人至少承担一部分外部成本,比如推行碳税或碳排放总量限制及交易措施等。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制造更便宜的“零碳”产品来降低绿色溢价(涉及技术创新),也可以通过提高碳排放产品的价格来降低绿色溢价(涉及政策创新),或者两种手段兼用。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惩罚人们排放温室气体,而是为了创建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发明者研发具有竞争力的“零碳”替代品。政府可以逐步提升碳的价格,使其反映碳的真实成本,以此推动生产商和消费者做出更具效力的决策,同时鼓励开展创新活动,进而达到降低绿色溢价的目的。如果你知道你在使用一种新型电燃料时不会因异常低廉的油价损失利益,那么你可能更愿意去发明这种电燃料。”
- 政府天使投资
“我们需要政府政策和融资来填补这一缺口,特别是那些急需发明新的“零碳”技术的领域。当一个想法还处于早期阶段时,要有合适的政策和融资确保这个想法得到充分的落实,而这里所谓的早期阶段,是指我们在这个阶段还无法确定它是否有效,或它走向成功的时间超出了银行或风险投资者愿意等待的时间。这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但也可能无果而终,所以我们需要包容某种意义上的彻底失败。总之,在私人投资者因看不到获利方式而不愿开展研发活动时,政府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率先开展研发投资。一旦获利前景明朗,私人投资者就会接过政府投资接力棒。”
【看到此,对于上面提及的对于投资的认识又更深了一次层。原来VC的天使投资之前,还有政府的投资打底。的确,如果不是政府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向市场释放强烈信号的话,又会有哪个愣头青的创业者会选择一个没有未来的赛道呢?同样需要以商人追逐效益的根本假设来模拟他们的决策。
- 学术VS职场
“最后,尽管研发本身会产生效益,但只有把它同需求侧的激励政策结合,其最大效力才能发挥。没有哪家企业打算把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想法转变成产品,除非它有信心找到购买者,特别是在产品价格高昂的早期阶段。”
【这段话加深了最近对于“学术VS职场”这一问题的思考。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不同于较为自由的学术研究。后者以自我兴趣为导向的概率会比前者高许多,意味着研究的内容并不care市场转化率,无法对外界产生实在的效益和影响,会陷入在自己小圈子内打转或纸上谈兵的情况。
写着写着,突然类比到最近与朋友关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讨论。学术就像理想主义的一端,以金钱为目标的职场就像现实主义的一端,而想要成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己,多半需要在资本积累的快速阶段,以现实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累现实中保证自己基本生存的财富和被认可的影响力,然后以此为基础去实现理想主义的目标。像海瑞一样只知道嚷嚷的愤青是无法改变社会的,最终是曾国藩这样的人在历史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记。
之前只是在哲学层面想通了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笼统的指导思想,但还没找到切合实际的实现路径,并一直在摸索。十分有幸,实现这一想法的路径,在李一诺身上可以看得到:
李一诺 -- 产学研 -- 盖茨的话(产品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