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山月记-李陵篇
再读还是连声叹气,从李陵叹到太史公再到苏武,连锁反应一环扣着一环,看起来像是偶然,仔细一想又觉必然,不是“馈赠的礼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的那一类,是上帝早已规划好了人生的路径,只等你慢慢走过去的宿命感。
李陵与苏武
本篇标题叫李陵,初读以为李陵会是大主角。以我匮乏的历史知识,从不记得以前教科书上提过李陵,读完便可以理解,李陵太普通了,他的气节太普通,他的选择就像普通人的选择,算不上高尚,反而是桩桩件件都无可厚非。
以五千步卒对抗数万匈奴骑兵,虽鲁莽但也足够勇猛顽强了,武帝因为个人的猜忌就置武将的生死于不顾不给援兵,既已出发来到这肃杀之地,能做的都做了,兵力不敌匈奴是事实,本以计谋可以再熬个数日,谁成想被士兵出卖,我已尽我最大的努力,就算是在这孤凉之地被敌军杀死,也算是光荣一生了,但偏偏没被杀死,还被匈奴带到蛮地,我拼死效忠的国家杀我妻儿,我曾顽强抵抗的敌人却善待我,将我视为兄弟,我接受了曾经的敌人赐予的封赏,但想到死去的战友,我仍矛盾重重。
如此了却余生便也罢了,只不过充满矛盾地活下去,让身体疲劳还能一时忘却烦恼,况且还能吃好喝好,也在这边组建了新的家庭,但偏偏苏武出现,誓死不降的苏武,可恨的苏武,即便妻子改嫁,母亲离世,甚至汉武帝崩逝,他仍然坚定地选择在北海做一个手持汉节的孤独牧羊人。我曾经觉得我是多么地无可奈何,但是就有这么一个人出现,让我的无可奈何一文不值。
他不降也不死,全凭一腔志气在坚持着。无论是饥饿、严寒、孤独,还是故国的冷漠,自己的节义不为人知等近乎确凿的事实,于他而言,都不是什么能促使他改变节义的“无可奈何”之事。
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苏武牧羊十九载后,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居然归汉了,带着他刚正不阿的伟大气节,带着他仍然可以喷涌而出的对故国的自然之爱,带着他苦行坚守的事迹,他以英雄的身份回去了,他等来了苍天有眼,而我已再也回不去了,他那长年累月于森林、原野、湖水的静默中磨练出威严就是对我的鞭笞与训诫,成为我永远的噩梦。我已的的确确是无可奈何了。
司马迁
太史公的一生以“为降于匈奴的李陵辩护”为鲜明转折点,转折之前,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偏偏还能融会贯通的天选之子,然而天降磨难,不懂看皇帝脸色说话,受刑也许是迟早的事,然而却偏偏受了最丑陋不堪的腐刑,这让男人变得不是男人的刑罚让司马迁从此性情大变。
中岛敦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心理活动描写,不管是李陵的矛盾与羞愧,还是让人变得不是所谓的男人的刑罚使司马迁遭受到的内心的极大痛苦,他深入其中的心理娓娓道来,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观摩两个鲜活的人的矛盾与痛苦,让我也感同身受到了其中百万分之一,只能频频叹气。
行完腐刑之后,司马迁从惊愕到愤懑,到反思,最终将矛头指向自己,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陷入一种癫狂状态,时而呆坐,时而跳起,时而发出凄惨的嚎叫,他进入一种死心断念的境地,但冥冥中,他无法杀死自己,因为他深刻的意识里还惦记着他的修史大业,事实上,他深信不疑,修史是他的使命。虽然“自我”已被无情践踏,但他对修饰大业的意义仍然毫不怀疑。为了修史无法自杀,但自杀却是唯一可以逃避苦闷与耻辱的方法,带着这无法改变的事实,他强撑着身体,将自己活成一架机器,写到了最后一刻。
要活着,即便悲惨也要活着,一颗心永远朝向自己的使命。我在21世纪怀念公元年前的苏武和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