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21天之十九、二十
第十九天 1月6日
活着是逆向的。
我就想看个病。我盯着手机找了两个小时了。支付宝可以,微信的京医通也可以,两个App。支付宝展开,多个预约平台,同一个医生有多个出诊地点。筛选医院,得有中医科室的,还不能太远的;筛选医生,最好是对症的;筛选平台,评分不要太低的。如此交集,最终还是约到了一个医生。
但这两个小时,眼睛无法离开手机,被这些繁杂信息填满。所到之处无一例外都要求登记你的个人信息,并要求你的定位。这些不断弹出来的框,还容易点错,一不小心就授权开了个什么东西,没看清楚也就消失了。如此一来,记住有效信息以及做这件事的初衷,也不断在消散了。不得已都要写在纸上。哪个APP,哪个医院、哪个平台,哪个医生,挂号费多少,都一一罗列。两小时后,再一抬眼,三米外模糊不清,现在理解了什么是假性近视。
今早学了一会儿德语,才知道落下了太多了。没学好德语这件事,我果断地把责任放在了教学质量堪忧上。母语人教语言在入门期,并没有优势。他们不重视语法,不清晰地讲解词与词之间的比较和关系,都靠死记硬背,无疑事倍功半。在此怀念一下我的初中英语老师。
这几天因为这些天的每日固定三餐,以及锻炼有限,而导致身体臃肿,肚子尤其胀得犹如怀孕三月。之后不能吃太多了,不饿就别吃,我们唯一需要顺从的,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尽管身体耗费着我们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人活着,什么都不干,吃、睡、如厕、运动,洗浴,这些保持身体良好机能的事情,也要占去每日的一半时间。再加上各种家务以及整理(包括电脑上的),联络亲友等社交,刷剧看展等娱乐活动,每天的时间到底还剩下多少?近两年没有上班,我的经验是,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无法超过每天四个小时,且一周需要至少两天的社交时间(该数据并不准确,可能更多)。如果工作急需,那么家务、社交和娱乐就得让行。但前面提到的一半时间依然无法长期占用,熬夜要补觉,长期熬夜要生病,身体机能是有绝对的弥补机制的。
躯体是否真的是个拖累?的确,为了不饿,得吃,为了不生病,得运动,为了不困,得睡。这个角度看来,活着是逆向的,也就是有些人口中说的减熵。躯体在带来饥饿困顿和病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感官刺激。这是相对的。只是,这比率可能差点。如果意识和灵魂存在,离开身体是否真的“活得”更高级,又或许,集体意识是我们最终的操控终端。
今日还有一项身体体验,就是锻炼时突然出现了将近一分钟的颤栗,或者是寒颤,全身出现鸡皮疙瘩。周围环境并无任何变化,且在锻炼的过程中出现,持续着,有种麻醉的快感。这个体验与我每次刚开始放声唱歌时,是一样的。
第二十天 1月7日
写这第二十天,就好像真要结束了一样。与我预想的一样,最后几天的时间感会成倍增加。这个预测来自于长跑训练中的经验:最后的那30米,就像有300米这么长。
前一篇提到的时间规划与照顾身体,这两年感到非常疲惫,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总觉得落下了很多事情。也许是因为前途渺茫,不得不尝试各种路径,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亲身体验。同时抓起了很多事情,却一项都没有做好。但相反地,也惊讶于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对每件事情还依旧保持着执着。
昨天学了德语,今天也看看英语吧。随手抄起了一个导游册子,讲柯布西耶在巴黎的那栋巴西楼的,一共就三页,巴掌大,适合我读。开篇介绍了他如何拿到项目。一个叫Costa的人,非常欣赏柯布,与其相识后成为了朋友。在Costa拿到了巴黎这个大项目的时候,他邀请柯布参与设计,然而两年后,柯布将设计改到面目全非,Costa后拒绝署名该项目。后来,该楼获得历史保护建筑,又是改建又是修整。后面两页都在描述空间如何组织,家具设计如何贴近建筑设计,如何被使用等细节。而我回读了第一段,“那,他们还是朋友吗?”
《沙之书》,书名取自文章名,意思是这篇是这本书最具代表的文章了。阅毕,的确开阔。其他文章半数都看不进去。大概是翻译的缘故,文字的灵魂在流失,即使是奇幻短篇小说,也让人对结尾都失去兴趣。五个字以上的外国名字,还偶尔换着名和姓去称呼,犹如在APP上操作时不断弹出的画框,卡顿着我内存不足的大脑。
最后合上这本书,装回封皮时,又瞄到了封底,赫然印着《沙之书》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段落。博尔赫斯,都大文豪这么有名了,还要这么昭然示众吗。或者是,出版社对快餐文化的迎合,也未免太努力了。
-
oceandeep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9 16: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