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不真诚
B站up主 @吴晓隆 在最新一期介绍摄影师肖全的视频中引用知乎中的观点,认为我们没有资格评价肖全,也没有资格评价肖全所象征的我国80年代的文艺领域的复兴潮流。即便考虑到修辞因素,这一观点也过于谄媚了。
视频得出这一观点的原因是,80年代中国文艺家们从苏联文艺转向了整个世界,吸纳更丰富的文艺资源,进而创造出了崭新的文化财富。肖全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这些文艺家,和他们成为朋友,又用手中的相机如实捕捉了他们的剪影。与之相比,在今天这个PS大行其道的社会,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可贵的真诚。所以,吴老师得出我们没有资格评价肖全的观点。
事实上,我支持吴老师认为如今人们不再真诚的评价,不过吴老师走得还不够远,美化修饰一下照片只是小小的虚伪,一种更大的不真诚是人们给80年代历史剪裁出了一张真诚的脸。
80年代是普通的,每一个年代在发生时都是普通的,即便每个时代都会有令众人愕然的事件迸发——从古至今谁一辈子没愕然过几次呢?这种愕然同样是日常的。80年代的普通没有比哪个时代更多或更少,它的真诚和虚伪也是。
没有必要再去举例证明80年代的虚伪,这种证明和它所反驳的论点一样无力。人们更需要理解80年代为何表现为真诚的?答案已经出现在吴老师的视频中,吴老师评价80年代人“是一个阅读西方,并再次开始想象欧洲文明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并希望改变世界的一代。”这一论述完美地适用于80年代之后的近30年。虽然眼下的一代已经产生新的变化,但至少现在二三十岁的这两代人仍是80年代文化的后人,秉持着一系列政治、文化概念的上一版定义。所以吴老师说肖全真诚,也就相当于说自己真诚,这算不上什么怪事,特别是在一个山雨欲来的年头。
只不过对艺术与美的理解总是高屋建瓴地引领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而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繁多的艺术理念争权夺势的战场,当下也不例外。在这场永远的战争,我们对历史的观察与命名总是伴随着特定的删减与篡改,而每一种操作都表达着对未来的特定期待。
肖全作为一个承载着文化符号的活人,既是一个物理的生命,也是一个符号性的生命。将他的符号价值置于众人不能评价的高度,也就是在想象一个文化的金字塔,我们就是组成金字塔的砖块,塔尖的砖块高级,塔尖的砖块低级。只有在这样一种僵硬的模型中,普通人才没有资格评价著名艺术家。这显然是一种陈腐而压抑的想象,它至少在时间维度上,恰好走向了当初那条《后浪》的反面。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发问——将来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位用艺术记录一众精英艺术家的艺术家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启发?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解答的问题,也正是因此,这是我们创作时必须持有的问题,对它的回答赋予文艺作品最根本的吸引力,正如吴老师在视频中所表现的那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再次评价一段历史的时候,将会更加清楚我们评价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