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瞎想
考完期末考试之后,我还能在杭州逗留几天。于是乎搜罗了几个感兴趣的展,在这两天里去晃了一圈。
第一天先是在浙美看了个意大利的当代雕塑展,然后去了天目里美术馆的开幕展——从无到有。第二天睡到半上午,慢悠悠的吃完饭,晃去赛丽看了几个有趣的小展。期间发生了几件有趣的小事,遂记录一二。
先说说一段奇怪的邂逅。
天目里美术馆的一号展品是个楼梯状的装置,很窄,可以走上去俯视整个大厅。我和结伴同行的艺管专业同学A一起走了上去,掏出相机,想为自己和这件作品拍些照片。
过了几分钟,后面来了一对观众,其中的男生看到我们的举动后发出来一声不屑的嗤笑,上下打量了我们几眼。出于不希望个人行为影响他人观看体验的初衷,我对他说,“要么你们先过去?或者那边应该也可以走?”不想,我迟钝的观察能力叠加上社牛的秉性却让这句话变得可笑起来——创作这件作品的作者的脑沟显然不如我的平滑,另一边的楼梯居然没法走下去。显然,听到这句话的那名男子并不像我那般愚钝,他重复播放了一下那声嗤笑后,扭过头对同行的女伴说道“那个女的让我们跳下去”,随即用一个灵动的白眼结束了这短暂的尴尬对话。
当然,在这短暂的几分钟里,我的大脑并不只是简单地观察到了这两位参与者的言谈举止——它还为这段记忆增添了一些添油加醋的理解。“一声嗤笑”,这是把我当成了来摆拍的网红吧?“那个女的让我们跳下去”,什么意思,不能好好说话嘛?我明明是出于好心诶,就不能好好沟通吗?又是白眼?能不能别这么傲慢啊......人类真是可怕啊,短短几句话就能联想到歧视、标签、态度这么多东西。我怀揣这忿忿、尴尬、自责一起走下台阶,来到这个展厅里。
在经过这个迅速的交锋后,我似乎不可避免的开始留意这两个人。每次停留在同一个展品前的时候,我都不自觉地在窃听他俩的对话,揣测他们的身份、经历、想法。同时,我也开始揣测在他们眼中的我。
突然间,我想起了上个月读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我像是那个在西班牙海滩上的英国人普里迪,想象着自己优雅地奋力向地平线游去的样子。我在前台无力地表演着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类学生的观看,也在后台藏匿着被曲解后可怜的自尊心碎裂留下的渣滓。我荒谬而虚伪,只是在用鸟瞰的姿态理想化自己的表演,在台前与台后的交界面里挣扎。真可笑啊。
在回程中,我不停地思考为什么自己会进行那么愚蠢的表演,原来自己平时认为的“内向性”只是个虚伪的自我标榜啊。但是我依然感受到了理论的价值——在我出现了自己厌恶的情绪的时候,理论能帮我更好的认识、解释并最终消化它们。
很凑巧的是,第二天,在浮世绘的展厅里,我再次遇到了这对观看者。但我不再在台前与台后的交界面里挣扎了。
第二件事就简单的多了。
对这几个展览,我大致把他们分成两类。其一,是对一个作家/派系作品的集中展示,或许是回顾展,或许是一个题材的联展,但大多能让观看者对该艺术家的作品的风格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另一种,是策展人选取一个既定主题(如“从无到有”),然后通过对不同的创作者的单件作品的整合、排布来呈现自己对这个主题概念的艺术表达的理解。

显然,对我这种天天高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愤青来说,前者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一些。为什么呢?因为既然当代艺术是作为思考、展现观念而非技术的艺术,我想,创作者就应该创造出更有趣的理解和思考。而非借反复的致敬,重复一个早已由他人呈现的理念。
所以,在看到童文敏的《地方志》时,我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我仿佛听到了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发出的嗤笑声。


最后,我想聊聊的是经验与观看的关系。
我在今天之前,对浮世绘对了解不多,更没有近距离的欣赏系列原作。甚至,我向来对梵高等一种印象派画家为浮世绘拜倒的故事嗤之以鼻。但是,今天,我在歌川广重的一幅作品中,看到了我心中的《我弥留之际》;

在他的另一幅作品中,我还看到了我没能画出来的小径两旁的树林的;

在月冈芳年的作品里。我又看到了对发髻、薄纱的表达方法,看到了一种克制但勾人的美;

在歌川芳国的作品中,我又找到了我苦苦寻觅的薄雨的画法......

这样的相遇让我既欣喜又自惭形秽。在那一瞬间,我多想回到画室,借今天认识的这几位歌川派的笔意重新去再用笔看看校门口的那片林子。
虽然,现在的我我还是对浮世绘的历史、工艺、内容一无所知,但我想,今天之后的我,大概能看懂浮世绘了。
而在展览《融合与流变》中,我又遇见了一些犍陀罗的造像艺术。因为在刚结束的高平开化寺壁画鉴赏与演绎的课程中,通过阅读和临摹,我对宗教造像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所以,在观察作品的时候,我开始下意识地将其与开化寺中的壁画佛像进行了一些对比,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中融合了的西方写实人物雕塑的特色与佛教服饰的描绘方法。这是前所未有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的感受到了临摹对于理解和感受的促进。

突然就想到前几天祁老师和我说·,不但要在观看中尝试进行主观的描绘(即更具主观性的写生),也要在临摹中感受其他人的观看、呈现方式。确实,只有一直进行这样的尝试和模仿,才能传达出接近我所感受到的东西吧。所以对于将概念具像化呈现的绘画,学会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去采集并度量它是多么的必要啊。

本学期在杭州的看展之旅就这样画上句号了。希望接下来我也能够像现在一样,怀揣着真诚与热爱,一直看,一直感受,在观看中积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在观看中勇敢地看向自我。
浅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被创作绑架的生活里好像能清楚的看到自己
- 旧的 (2人喜欢)
- 当我被肌肉酸痛困在床上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