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昆曲日记·2022
………………………………………………
【同一曲牌的曲调“大同小异”?】20220119
1月17日,社员群里缪老发起了关于曲牌的讨论,分享一下:
缪老转发:
汤先生:您好!多年前和您在一起,不记得是在哪里看戏还是干啥,您咨询蔡正仁先生,问的是同一个曲牌的曲调是否相同。他回答说“差不多的,差不多的”云云。他也没有讲得很清楚,我也不能理解他的“差不多”具体内容。当时,我也没搞很清楚。只知道,同一个曲牌从文词说 ,是按一定格律填写的,其句数、每句字数、平仄、韵脚等都基本是相同的。词调,按理也有规定,但很多人并不一定遵守。但是,某个曲牌,比如同是【懒画画】或者【泣颜回】,其曲词不同,比如《玉簪记·琴挑》里面的有几支【懒画眉】,“月明云淡露花浓”和后面旦角唱的另一支【懒画眉】曲词当然不会是一样的。其曲调都相同吗?很明显,不是都相同,有的似乎相同相近,有的就明显不同。如果曲调都相同 ,那就很乏味 ,就像京剧的《苏三起解》那个著名的甚么调子,“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过路君子,听奴言,那一位去到南京转,与我三郎把信传”,同样这个调子,只要填上任何词语,都是一个曲调。长沙市民填上“豆豉辣椒,臭猫乳”也就和“与我三郎,把信传”是一个味儿的调调。昆曲可不是这样,同一个曲牌的曲词不同,是要重新谱曲的。为什么呢?昆曲重要的特点 ,或者说规律,就是依字声行腔。主要是谱曲和唱曲要依据每个字的声调的具体情况(其音调的高低升降走向)来决定。比如阴平字音是长而平的调,阳平字音是先平后升高一点的平调,上声字音是降调,去声字是先降后又略声的调(阴去是高降后升调,阳去是低降后升调),入声是促调,出口即断。谱曲要遵循声调的走向。比如“云”字是阳平字,曲调有时就是35,由低音到高音。“把”是阴上声字,曲调就由高音到低音。唱曲时就要依字声行腔,懂得平上去入不同的的唱法要求 ,有所谓唱腔口法。比如罕(有口旁)腔、落腮腔用于上声字,豁腔用于去声字,断腔用于入声字。阳平声浊音字要阴出阳收。张军在深圳唱《拾画叫画》把阳平字墙字本应阴出阳收,唱成上声罕腔,就是高罕,以为有特别效果,受曲友指摘。——说回来,同一个曲牌 ,不同曲词,虽然平仄都相同,但是,同是仄声字,具体有上去入三调的不同,其谱曲的要求就不同,曲调就不会都一个样,就有变化。同一个曲牌,其文词如果有相同的字,其曲调是相同相近的,这就是我们听【琴挑】前后两支【懒画眉】感觉似乎曲调不同,又好像有点相同的原因。蔡正仁先生没有讲清楚这些,怎么差不多,差在哪,同在哪。
确有请教之事,在郴州的某宾馆大堂。后来我又问过丛兆桓,他说是大同小异,好比懒画眉,一听就知道是懒画眉,不然为什么要用这个牌名?但我又觉得演员们似乎并不在意也不探讨这个问题,打砂锅的倒是曲友和学者。演员只在乎学唱,不在乎学理。我觉得作曲也是糊糊涂涂,最近的一个例子是,郑怀兴的灵乌赋,唱词并非按曲格写成,就是押韵而已,还不是也被苏昆谱曲演唱了吗?谁遵照什么规范了?(汤晨光教授回复)
张雨顺曲友立即找了资料分享:









并说到:
曲牌的音乐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曲词作出相应的调整。琴挑里面的懒画眉或多或少有差异。
缪老又说:
剧作者对曲牌的选取,是考虑套曲中包括哪几支曲,来表达剧情最适宜,曲情方面哪个曲牌最合适,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哪个曲牌最适合表达悲痛感情、怀念感情、激越昂扬感情,或者委婉叙述、倾诉的感情、嬉笑怒骂的感情等等。其次是字数的长短等等。曲牌格律只规定句数、每句字数、平仄、用韵和韵脚在哪。确定套数还要定好宫调这音乐上的要求。至于谱曲,是在剧本写好后的事。考虑宫调,根据曲情要求,按该曲词每个字的声调走向谱曲,就是依字声谱曲。说大同小异,还是含糊不清,大同究竟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大同?小异又怎么产生的,小异在哪里?都没有说清。
张雨顺:
戏曲研究可以称得上冷门绝学。您可以去请教专门研究戏曲的专家学者。您的问题已经非常艰涩了,若能解答这些估计可以发《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顶刊
晚上回家,饭后想起这问题,便去翻翻书上,看有没有。先后翻了《昆曲音乐概论》和《昆曲引航》,倒找到一些儿东西,便在群里@ 缪老继续这个话题。
缪老之前提到关于曲牌哪些地方“大同小异”的问题,我翻了翻书,得到部分信息,您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首先是《昆曲引航》里面的:





后面这两页是昆曲如何填词的初级指南,还有一点《昆曲音乐概论》里面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顾聆森老师后面这段话,“只有经历了依腔行字和依字行腔的全过程,才有可能获得立体的审美价值。”
20220119
…………………………
【学人唯有青山泪,一曲悲歌悼至尊】
20220113
短短几天,李沥青、张继青、古兆申三位老师先后去世。1月6日上午,闻知湘昆元老李沥青老师去世,下午,闻知苏昆名家张继青老师去世,1月11日,又闻知昆曲学者古兆申老师去世,令人不胜惋惜……
缪老很受到了触动,说道“沉痛悼念发现、挖掘、抢救、传承湘昆而立下首功的李沥青先生!他不计功利、谦逊平易、孜孜不倦、勤奋乐观的精神品质不朽,足为昆曲人的楷模!” ……“怎么李沥青先生刚千古又是张继青先生千古?这教人怎么能够接受!两青都是昆曲界的头牌人物。唉,真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生欲学而师不待!不胜悲伤,不胜惋惜。篡改敦敏悼曹雪芹的诗句:学人唯有青山泪,一曲悲歌悼至尊。” “古先生,当代曲界曲唱理论修养很深湛的为数不多的曲家之一。(毛伟志)”
张继青老师,喜欢昆曲的应该是知道的,李沥青老师和古兆申老师却未必为大众所知了。大众多知有湘昆而少知有李沥青,多知有青春版《牡丹亭》和白先勇而少知有古兆申。直到他们去世了,兴许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原来他们做过那么多的贡献、有过那么高的成就。希望大家哀悼之余,也能再深入了解一下他们,切莫把这哀悼只停留在表面,到处群发两句话而已。
以前张卫东老师说过,昆曲是落花。
也不知将来会不会出现“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时候。
以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昆曲似乎是活过来了,但是本质上,活过来的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昆曲折子戏都失传。上次在群里看到讨论,俞先生说,800多年来,中国产生4750多剧目(庒一拂统计),失传3000多种,存世1700多种。但能演出的,全福班号称能演800折子戏,也仅占存世1700多种剧本的一半。到传字辈仙霓社能演400多个折子,如今各剧团,不知能演多少个呢?
20220113
……………………
【“倚片玉生春乍熟,受多娇密宠难疏”什么意思?】
20220110
元旦同期结束的次日(2022年1月3日举办同期),缪老给我发了微信消息:“字幕有几个错字,比如《折柳》香文箸,错成著字。香文箸就是泪竹做的筷子。文是文竹,即斑竹,泪竹。因竹上有黑色斑纹,被说成是舜的妻子娥皇、女英悲痛舜死在南巡途经的九疑山而把眼泪抹在竹子上留下痕迹。筷子(箸)是比喻两行眼泪。”“还有错字,不记得了。”
同期的PPT字幕是我做的,演出时我也注意到了。我说,是的,缪老火眼金睛,网上搜集的,确实复制错了。
缪老继续与我讨论:“汤显祖喜欢用些很生僻的语典、事典,文辞难懂。比如“倚片玉生春”,片玉是甚么?我原先也不明白。还有好多词语,至今我也不明白。他还用了不少恐怕是不必要的色情的、猥亵的话语。昨天听刘丹玉唱的曲子里就有一些。”
昨天,刘丹玉唱的是《寻梦》。当然是删减版的小《寻梦》了,虽然比不过完整版,不过里面确实也还是有部分香艳之词。比如【豆叶黄】“他兴心儿紧咽咽呜着咱香肩……”,以前唱没觉得什么,后来书上看到“呜”的解释是“吻”的意思,一下子那个画面感就让人觉得确实有点……你懂。所以古代文人真是,污起来比现在的颜色小说,画面描述上可丝毫不输,而且高明的地方在于它污得不明显,像是加密了的资源,考验读者的功力,这些个用词用语,你看懂了就觉得啧啧啧啧会心一笑不可描述,看不懂的就没啥感觉,只知道是关于男欢女爱罢了。
我说,“倚片玉生春” 可能和“待把俺玉山推倒”有相似典故。
“不是。倚片玉,估计意思是:人物李益自谦地说,自己是倚靠(依靠)了会作文而科举中式,得以“生春”(即这样春风得意)。不说依靠了参加科举作文,而说倚靠了片玉。玉是纸的美称,比喻,因好的纸,看上去像玉一样。片,是一片。一片纸。这是谦逊的说法,自己就是倚靠了这区区一张纸就换来了这样高的地位,从此春风得意。乍熟,是不是说刚刚和霍小玉结婚?新婚嘛,霍氏当然“受多娇密宠难疏”。这个片玉,和“待把俺玉山推倒”不同。玉山是比喻人美好的仪容。语出《世说新语》。《寻梦》里“待把俺玉山”意思很清楚:俺的身体就是玉山,很美丽。汤显祖是化用了李白《襄阳歌》的成句:“玉山自倒非人推”。”
“这比喻也太隐晦了吧,”我发了扶额笑哭的表情,“一般人还真看不懂,我晚上回去翻翻关于昆曲的书上有没有这部分的解释。”我想起家中有一本《昆曲引航》,里面有一些各折子戏里的典故解释。(虽然这本书里面也曾发现过一些错误,但还是可以当工具书用用、参考一下)
此时,缪老又更正了自己之前的文字,“前面说“香文箸”有小错 ,原语是“湘文箸”,不作香。那就更清楚,娥皇女英是在湘江边哭泣,把眼泪抹在泪竹(湘妃竹)上,湘字更明确。”
“是 湘文箸 ”我说,我只是以为缪老打错字了,所以当时没有指出来。毕竟,老人家打错字很常见。
缪老说,他查了几部词典,都查不到“片玉”、“倚片玉”。只百度里说玉也比喻好的纸张。“顾笃璜老先生主编的《昆剧选淺注》里面也没有“倚片玉”的注释。往往就是这样,一些书的注释就是自己不懂的就避开了不注释,而谁都明白的词语就不厌其烦地要注释。我是几年前才知道这个秘密的。”
我心里说,缪老,这恐怕不是秘密,我平时也这样觉得。但不想语言上太多废话了,还是回归话题:“可能作者也不能确定吧,或者也可能不知道。”
缪老给我发了一张照片,拍摄的是《紫钗记》剧本里的这段。

“看寒食有注码,提壶有注码,片玉就没有注码。”
“您这《紫钗记》都翻不到注释,估计我家那书更没有了。”我发了个笑哭的表情。
“那就要查《汉语大辞典》试试了。它是收词最多的词典。”缪老回我。不过我这天上班,所以没有太多精力去查询,一时没有再说别的。不久,缪老又发来消息:就只“玉”一个词的如何解释了,倚,字是倚靠,倚仗,倚恃之义,这不会有异议。片,单位名词,只较薄较轻的东西,如一片云,一片纸,一片玉,这一般都会认可。玉,本义当然就是”石之美者”(《说文》),这也不会有争议。但是,玉,往往用来作比喻,或者敬词,如”玉人”、“玉体”、”玉山”、“玉树”,既是比喻,也是敬词。那么,在《阳关》里,玉肯定是比喻用法。比喻甚么?绝对不会是指霍小玉,因为前面用了个“片”字,这就是表示轻微、渺小之意,是说仅仅一小片玉。唱者是男士,按当时习俗,说到自己是要谦逊的,所以用片字是合乎他用词的原则的。假如说,玉是指代霍小玉,这的确是可以的。倚,也可以适用于她,是说李益依倚于霍小玉,他们正新婚,感情亲亲密密,相依相偎,而充满了和煦温馨的春意(生春),这的确讲得通。但是,可恶的是这个“片”字,成了一堵墙,无法逾越。总不能贬低亲爱的人,把她说得轻微不足挂齿,你就是薄薄一片玉!玉,是看重对方了,却又加了一个贬词在前,这也矛盾不合。所以玉还是代称纸,就是靠了这片薄薄的纸,才有了功名,才春风得意,做了官,娶了个美女。
我说:“片玉,是否与下句的多娇对仗?多娇是指霍小玉,片玉大概率是指李益自己,我的猜测。”
“是的,这似乎也可以讲通。霍小玉依倚片玉(李益称自己)而生春(即充满春光温馨)。而且,玉山比喻人的美好仪容,最先还是赞美男人。《世说新语》里说嵇叔夜(嵇康)“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这样,上下句把男女两个都说到,说明夫妻如胶似漆,确是很好的解释。片字也通了。”
“所以我之前觉得 “倚片玉生春” 可能和“待把俺玉山推倒”有相似典故。”
“你可把我们的讨论发给曲友(要略交代),让大家习曲也要深研文辞和文学剧本,不能不求甚解。那样,昆曲的文辞美、声情美就大打折扣。”“是的,如果做新解,那里的玉山和此处的片玉,含义上就是相同的。只是那个玉山是女主人称自己是一个人自己说的,无须谦逊,这里片玉是男子对女子爱人说话,故须谦逊,加了片字。也可能受平仄限制 不能用玉山(玉山是仄平),故用片玉(仄仄)。”
“应该主要是自谦成分,毕竟 多娇 的多字 体现了赞美对方的力度”
“我觉得我们对《紫钗记》曲辞的研讨很有意义。曲友一般都很少深刻钻研文辞和文学剧本,大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不能算学习昆曲,也在昆曲之美的领会上大打了折扣。即算唱演都好,也算不得是曲人,也不是真的优秀。曲社要全面对待昆曲,也应把文学、曲文的学习、研讨列入工作计划。您可否把我们对阳关文辞的讨论略加整理,发给曲友,作为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钻研文学、文辞的注意。”缪老这样说了后又回归到我们讨论的话题上:“受多娇密宠,我的看法是:这是李益说霍小玉受到自己爱宠。“多娇密宠”是受(动词,谓语)的宾语。”
这时候我已经下班回家了,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去翻工具书,有《紫钗记》的部分词语释义,但是偏偏没有要找的那句。真是应了缪老先前所言。于是和缪老说,“我翻了翻平时当工具书的《昆曲引航》,也没有这句的解释”又说,“我个人认为‘多娇’是指霍小玉,这句是说自己受到霍小玉的爱宠”。又在网上查找到一些认为有用的资料给缪老看,是关于“片玉”的典故以及复旦昆曲社和中国昆曲社公众号里对这句的解释。



“缪老,这是我在网上搜索的一些结果”我发给缪老看,“不过我个人不完全赞同 复旦昆曲研习社这文章里对生春乍熟的解释,我个人认为 生春乍熟 指两人结为夫妻时间还不久的意思,生春乍熟 密宠难疏 ,意思是才结为夫妻,恩爱还没多久,舍不得疏远分别,这是我个人见解。”
缪老晚上九点多回复了我:“你查到了一些资料,找到了片玉的出处,出自《晋书》这很有意义。这就对理解词义提供了可靠依据。片玉,表面是自谦,桂林之一枝 昆山之片玉,表示轻微。片字的词义和我原先理解无异。李益这么说 ,表面也是自谦,但骨子里明显是自负。那个晋人郗某是中举后说片玉,李益也是说自中举,用典切合。这一句理解基本没错。只此处玉字和玉山没有关系,和寻梦里把玉山推倒的玉山不是同一个含义。“受多娇密宠难疏”,密宠,我理解还是李益宠爱妻子,在封建社会,以男子和丈夫为主为重为尊的大男子主义社会,妻子女性只是个附属物,依附于丈夫,没有地位,好像一般不说丈夫被妻子宠爱。被妻子宠爱岂不乾坤颠倒?当然,我对宠字的理解也可能狭隘了,是否也可理解为深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双方的爱慕。这种爱宠是不可动摇的。我原先理解有点偏狭。多娇,可能是应理解为指霍氏。难疏,理解不错,是难于疏远、不可能恩爱疏弛之意。”
“确实,我对片玉的理解是有误的,因不了解这典故。” 看来我读书还是太少了呀。
后来,我依缪老之意,把我们的部分讨论转发到社员群里,并略加交代。同时说到,关于 生春乍熟,我也只是推测,不知里面是否有什么典故,欢迎大家来探讨探讨 。
刚哥马上就发了消息:西晋郄诜曾说“臣举贤良对策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里是表达李益自负才华,以“片玉”自比。多娇,意即娇媚多姿,代指霍小玉。我收到了你这多娇的人的温柔密宠,难以与你疏远。这是承接上文小玉感叹“新人故”而言。又提了其他典故:“夫人城、女王国”:出《晋书·朱序传》略谓朱序镇襄阳,序母韩氏领城中女子作城二十余丈,襄阳人谓为夫人城。又《魏书·东夷传》“女王国本亦以男子为王,国乱相攻伐,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夫人城和女王国,虽然实有其他,但与《折柳阳关》戏情无关,仅为凑合“倾国倾城”的字面而已。 “画眉京兆府”用京兆尹张敞事。 “真珠掌上能歌舞”这一句有几个出处:“真珠”是唐代牛僧儒的宠妾;“掌上舞”的舞者是赵飞燕,或南齐羊侃之妾。这句和上句呼应,李益盖云此去西行,不会遭遇倾国倾城的女子,即使遇到了,也定不会忘记小玉窗前对我的思念。
嗯,“夫人城”这些也正是我在《昆曲引航》里看到的。
又次日,黛凝姐和我私下发消息,说赞同我的理解,“倚片玉生春乍熟,受多娇蜜宠难疏,说的是新婚欢爱由生到熟,夫妇相爱甜蜜难分。片玉是对女方身体的代称。娇宠代指sex。”
我疑惑地问:“片玉代称(女方)身体?这有出处吗?”
黛凝姐说:“记不清了,不过明清白话文小说里貌似挺常见。”
“我读书少”我笑到,不知道还有这种意思。“但我这句里面还是倾向于认为片玉是那个典故的意思,是李益指自己。”
“是的。片玉:美好的事物中之一片。可代指许多不同的人或物。可自指或他指。春,通常代指男女之情事。所以,这一句上下文联系,是李益自指可以,是代指女方也可以。自指是上文自傲,下文言情。代指则是重心放在二人的关系上。”
哎哟,所以说,中文真是博大精深……
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