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陷阱太多,有没有可能和谐共存?

文丨苏陌年
提到“月光族”,仿佛已经上个时代流行的名词。如今少有人提,不是因为不存在,而是这个现象已经普遍到无需赘言。如今,有多少人还没有办过信用卡跟花呗?又有多少人还没有尝试过分期付款?
在前几年的语境里,消费主义更多时候用来鞭策那些入不敷出的年轻人,分期贷款买一台IPhone,吃两个月泡面买一个Gucci。但在现实生活中,消费主义浸润于每个不同收入群体的人群。当你月入五千的时候,你希望攒攒钱买入人生第一只LV,当你可以轻松买上一个lv,你可能又已经盯上了一辆豪车了。
我有一个朋友就曾对我哭着喊穷,他看上了上海市区一个2000w的房子,父母跟他东拼西凑付了首付,自己月供八九万,终于买上。我说以你的收入,买个一千万左右的房子或许更轻松,他说那不行,一千万的房子我也看了,但就是喜欢这个设计师新盖的楼盘。贫穷如我不可置信的摇了摇头,最后他补了一句彻底让我闭嘴,他说,我妈也喜欢这套贵的。

最近看完《工作,消费主义,新穷人》,这本十几年前出版的图书,依旧提供了一些可供思考的观点。
资本主义初期,资本用工作伦理来压榨劳动力。所谓工作伦理,是指工作是一个人用来证明自己生存价值的一种标准。而到了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驱动人们工作的从工作伦理变成了永不满足的欲望。对于穷人的定义也随之改变,以前的穷人是那些懒惰不思进取没有创造社会价值的人,现在则是指那些没有能力去贡献消费的人。
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已经成为我们被这个社会评价的一个标准。
大多数讲述人类发展历史的书籍都提到过(例如《人类简史》),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讲述新故事过程。无论是集体,国家,货币,甚至ZJ,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便于世人达成同一沟通语境的故事实体。消费主义显然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另一种形态下的故事,繁华的多彩的生活,物欲横流的梦,那是人类在不断为自己拓宽体验的边界。
我们被消费所评价,同时却也利用消费做区分。
有人在奢侈品商店里刷卡一通,把logo往身上堆叠,他们在用消费来证明挣钱的能力。也有人只爱小众的物品,钟情鲜为人知的品牌故事,他们用消费来彰显品味跟审美。有人愿意用消费提升个体的体验跟认知,把钱花在几乎只有自己看的见的地方,他们用消费来诠释人生意义。也有人用消费来挣钱,他们掌握了极少数人知晓的财务密码,他们用消费来证明经济眼光。
但不管目的为何,当我们在用消费证明存在的时候,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被设计的陷阱路上。不知不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终于从工作伦理,演变成了消费美学。
作为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学会跟消费主义和谐相处,或许比我们探究消费主义的意义更有价值。对于消费,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能给你们的日常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集体的情绪,跟被定义的流行,这两者极为容易让人迷失。
比如办公室谁要凑单买一份特产,海外购拼一份邮费。如果是你不需要的产品,我相信你能直接了当拒绝。往往促成你购买决策的,是一些可买可不买的产品。
又比如一些美妆博主,每天都能用一万分真心给你推荐一份你似乎非常需要的东西,市面上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爆品出现,引诱你去尝试。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兜售给你的美梦,看穿那些空洞乏味的说辞。
别人的言辞或许假意,但自己的动心却显得珍贵。毕竟千金难买你开心,所以你想想,其实大多数的冲动决策都是自我的多巴胺在作祟。
我们有很多机会遇到主动种草的场景,虽然那本质上也是一种被动的入侵。所有社交软件,生活方式博主,甚至你遇到的每一个有自己消费主张的人,他们总会有一件闪光的东西让你也想得到。消费品商家跟电商平台台也一定会用数不清的折扣让你产生捡便宜的错觉。
请你保持“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精简主张,在多巴胺分泌之后让自己冷静一天,用冷静的时间去检测这个多巴胺的持续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打开你的衣柜,翻看你的置物架,横扫你家里的空间。思考这个多巴胺有没有存在于在你的生活里。思考这个东西你往后的使用频次是否能次次令你高潮迭起。
大体来看,一天的24小时被分成三大块。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另外八小时,据说就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最重要的时间点。
有人热爱工作,这八小时会有一部分继续工作,(996表示很无奈),有人热爱睡觉,8小时睡眠显然睡不够。有人还会有处理一些副业,也有人会有一些个人爱好,比如运动,音乐,电影。当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8小时会被用来娱乐消遣。这些消遣里,又分为纯粹的消遣时间,比如打游戏。以及一边消遣一边消费,比如逛街,逛淘宝,刷小红书,看直播带货。
当我们知道在哪些场景里会上消费主义的当,我们就应该有一种反卷精神。戒掉小红书,戒掉直播带货。去做一些不用沉浸在消费里,甚至还能为我们带来价值进而产生赚钱能力的事。
极致的精简生活也未必健康。钱不是不能花,更重要的是要花的明白。
如果你生来就是一个体验派,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环游世界,那么这钱该花花。如果你生来就喜欢艺术品,有着极其挑剔的美学追求,你可以让你的家里成为一个艺术品陈列馆。
很多极致的爱好也能催生价值的复利。比如我前文所述的那个买了艺术小区的朋友,入驻之后让他的四个邻居成了他的客户,这也是一种消费的意义。有些奢侈的消费也的确能加速你挣钱的动力。又或者你非常明确,你就是想让脑袋放松,你就是想享受不计后果的畅快,那这也是一种明确。还是那句话,该花花。那是一种你对生活的宣泄,是你对掌控力的一种拾起。
消费的意义千百种,我们不能用拒绝消费代表理性。但是我们要拒绝毫无目的的消费,被裹挟的消费。有人说,富人用钱购买资产,中产用钱购买负债,穷人用钱购买多巴胺。别放屁,穷人也会买资产买负债,富人也不等于出家当了和尚。消费是一面镜子,你拥有一件件零零总总,就是你对自己的了解,以及你对生活的态度。
愿我们要么越活越明白,要么有钱到随便糊涂。都是好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