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金采风
昨天越剧艺术家金采风以九十二的高龄驾鹤仙去,袁雪芬坐下四小名旦唯有八十九岁的吕瑞英硕果仅存。据介绍袁派四小花旦都有各自的流派唱腔问世,不过最具个人艺术风格的还是戚雅仙和金采风,一个是断断续续的悲旦,一个是端庄秀丽的闺门旦,且唱腔十分的嗲,符合上海人的审美观念。很多人人以为金采风的采风是“彩凤”,其实不然,显见嫁了一个文化人自己的艺名也跟着典雅了起来,她爱人是著名的越剧导演黄沙先生已经故去近三十年,我在上海的时候他们夫妇也算是称得上佳话的艺术夫妇。 前两天刚好在看央视和东视联合举办的为上海越剧院“红楼”戏曲电影五十年的纪念节目,其中请来了作为主要配角的金采风(王熙凤),吕瑞英(薛宝钗),周宝奎(老祖宗)和孟莉英(紫鹃)等第一代“红楼”演出人员,好几集,最后钱惠丽等小辈们都出场,毕竟主要还是讲徐玉兰王文娟的流派继承的,但是没看到我们当年所熟知的徐派的两位女小生金美芳和汪秀月,记得她俩也应该演过贾宝玉的。金采风的去世让我想起金美芳和金采风也有过合作大戏《杨贵妃》。 金采风的艺术光彩和经典绝不是《红楼梦》,而是《三盖衣》和《闹严府》中的李秀英和严兰贞。就好像外行看热闹以为余红仙的《蝶恋花》就等于苏州评弹一样,记得《红楼梦》则是王熙凤有名,如果记得《三盖衣》中的“李秀英”的话,那就是金采风的艺术深入人心了。当然“配角”也有出彩超越主角的时候,至少全本《碧玉簪》中“婆婆”的周宝奎那段“手心手背都是肉”则是家喻户晓,不管是否越剧迷都会哼,更比“李秀英”的金采风三盖衣时的唱脍炙人口,让人难忘。 上海越剧院大牌的花旦艺术家很多,各自都有保留节目,金采风的“严兰贞”,袁雪芬的“崔莺莺”,傅全香的“祝英台”和王文娟的“林黛玉”等都是至臻的艺术塑造,成为各自流派的蓝本而无法超越,金采风的去世,也就是真品的金派艺术再也看不到了,那些鹦鹉学舌的,多留意模仿而不自在,让她们去创新恐怕就是缘木求鱼,看得住这份家底已经不错了,别指望她们能有什么作为。金采风戚雅仙等人如果一直钻在袁派里面不出来,越剧花旦唱腔体系就不会有金派和戚派的存在,世上顶多多了两个朱东韵而已。 202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