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感,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最近一直在看由阿德勒的讲义汇编而成的书,今天刚好看到有关为人父母的部分。在个体心理学中,人们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然而能够为社会服务的前提,是使人先发展出对社会及他人感兴趣、并能够与他人达成合作关系的能力。
而在个体心理学中认为,孩子在5岁之前就足以在父母的教养下发展出自己为人处世的习惯了,而这一切都是父母所训练及指导的结果。
那么站在父母的角度,究竟怎么做才能给孩子相对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发展出对他人感兴趣并愿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了。

如果把孩子比作植物,你就需要对你养的这株植物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它在何时需要水分及阳光。不能没完没了地浇水、不能每天换水、也不能持续放任及忽视它的存在。也就是说凡是有可能给孩子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都应尽可能避免。
如果家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孩子,理应对所有孩子表现得一视同仁,不要过度给某个孩子偏爱,因为这不仅会使其他孩子心里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结,还会使你偏爱的那个孩子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挤及厌恶。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中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那么当他走上社会时,他也无法平等地对待人际关系。
当家中有1个孩子时,这个孩子几乎可以完全占据父母的注意力,而他也会习惯于自己在家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可某天在孩子生活已久的家中突然有了新生儿时,这个婴儿就成了强大的对手。因为刚出生的孩子总是最需要人照顾的,母亲可能会整天把这个婴儿抱在怀里。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怕黑、怕一个人、尿床或是生病,甚至是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等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因为自己不如小婴儿柔弱、可爱,也没有足够的胜算去争抢母亲的注意力。
有时候他们会很乖(比如不得不陪着弟弟/妹妹玩耍,以树立在母亲心中的完美小孩的形象),有时候他们又很调皮。也许这些行为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但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获取母亲的注意力。

但这种问题并不是不能化解的,如果在次子出生前,长子就已经可以与他人产生合作关系了,那么他也会像父母一样去关爱幼小的弟弟妹妹,而不是与其争斗或试着夺回母亲的注意力。
阿德勒认为“如果在家中没有权威的存在,那么其中必定会有真正的合作。”也就是说权威和民主是无法同时存在的。
权威就意味着“我是这个家里的专家,你们都得听我的,只有我说的是对的。”对一个孩子来说,他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自己的潜能呢?
孩子天生对各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而权威则是在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只有一种”,那么孩子的好奇心就不会持续发展,没有了好奇心,自然就不会有探索欲望。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去对比那些对任何知识都不会主动探索、只等着别人给他标准行为模板的成年人。
当孩子对于各种事物有着极强的探索力时,请不要破坏他们的这种能力,哪怕你认为他们好奇的事情并不是有益于他们成长的。因为探索精神的发展及专注力都不是非常轻易就能发展出来的,但是却很容易遭到破坏。
此外,重男轻女也是非常要不得的偏执思想之一,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指出许多男性化的女性其实都是因为在童年期间误以为只有男性才能拥有对他人的控制权。

为了使自己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控制权、且自己不必受他人控制,于是这些女性就会逐渐发展出男性的特征,其目的不过是希望获得对他人的控制感而已。过度追求权力的行为,正是因为儿时生长在“以男性权力为主导力量的”家庭所致。
父母之间的相处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过分亲密,这样孩子就会把父亲当作“与自己争抢母亲”的敌人。
还有些母亲因自己的自卑情结所致,认为自己无法令丈夫感兴趣,于是为获得更多的掌控感,只好把孩子牢牢地抓在手心里。因为她希望她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亲密无间,所以就会出现把丈夫变成孩子眼中的威胁,在孩子不听自己话的时候就会说“等你爸爸回来,有你受的”,其言外之意就是“你爸爸可不像我这么好脾气”。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破坏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是有强烈的情感诉求的,如果做父母的拿”年幼“当作无视孩子的理由,有任何事情发生也不尊重孩子的知情权,那么孩子在这个家中自然就没有归属感和参与感。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任何生理、心理及情感需求都是忽视的态度,那么孩子就会明显感受到自己是不被重视的,别人(也就是父母)对自己是不感兴趣的,自己的需求是不会被关注的。

可想而知,自身需求不被关注的孩子,自然不会关注他人的需求。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任何生理、心理及情感上的需求都采取忽视的态度,那么就说明孩子的感受、情绪及行为在这个家里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
一个人是否对他人感兴趣,取决于他童年时期,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并且自己的行为对父母是否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如果他的行为、情绪、感受都能够及时被家长捕捉,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那么孩子就会对“与他人相处”产生兴趣。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不论是在职场、社会还是家庭中,我们都必须要和人打交道,拥有信任他人、对他人感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是为什么许多人只对自己感兴趣,甚至有些人对自己都不感兴趣,常常认为时间就是用来打发的呢?

其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儿童时期(准确地说,是5岁之前)就没有接受过与他人通力合作的训练。比如在父母的引导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共同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来遵守,或者在父母的帮助下共同完成一些家务等。
总之,一个人是否能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感兴趣,是否拥有同理心,以及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都取决于父母带领他们做过怎样的训练。希望以上的内容能给初次为人父母的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钰晨成长手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请对自己好一点,学会幸福 (2人喜欢)
- 松弛的背后,是自我接纳,更是内在的秩序和平衡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