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阅读十佳
直接上菜
1.《THE DAY OF AHMED’S SECRET》
By FLORENCE PARRY HEIDE&JUDITH HEIDE GILLILAND
给与困境中的人最大慰藉永远不是物质上的供给
一篇来自埃及的小男孩的故事成为了2021年的阅读震源。故事从一位开罗城内的小男孩身上徐徐展开,运煤工是小男孩已从事多年的职业身份,生活的重担早早的压到了他和他可怜的瘦驴车上,但是小男孩在“the day”里却表现得很开心,因为他有了一个秘密,一个令他鼓足干劲提前完成工作量,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家人的大秘密(好吧,我承认我看到这还以为他意外的得到了某种大的物质帮助,或者就是出现了啥大贵人,再不就是发现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宝藏,准备去寻宝blablabla)。然而故事的结果却是小男孩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是啊,具备读写能力对于20世纪阿拉伯世界的劳工阶层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掌握了“渔”力,不只有希望去改变自身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探索世界奥秘的钥匙。小男孩笑了,我也笑了,看来21年上半年就出现了全年最佳的阅读数目。
2.《牛虻》
By 伏尼契
你要我,还是要那个加利利人!
作为爱尔兰现代文学经典、左翼革命文学经典等多种title集一身的《牛虻》在建国之初就铺天盖地的在国内印刷出版,是新中国好几代人心目中的文学经典(当然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毕竟收录在penguin classics中),但是我阅读之前并不太了解它的文学史地位,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在下半年买到和翻开这本书。
作为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初读后发现没有一点伟光正的俗味就觉得买到好书了。
故事发生在闹共和的十九世纪的意大利,男主角亚瑟与生父蒙塔内里主教的感情线是全文的主轴,亚瑟从一位天主教徒历经磨难成为了坚定的革命危险分子,促成他改变的看似是命运加之外部环境与歹人的迫害,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得知最爱的人其实一直在欺骗他,这种不可饶恕的欺骗迫使他从一位天真的少爵爷转变为流窜江湖的草莽,做这一切的目的或许只是想折磨那位“伪善”的生父,他放弃了信仰并在生命结束前要求生父在他与“信仰”两者间做出选择,最终他输了,他输给了那位加利利人。我不想评价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动机目的,但就文中主人公死前的最后一问,这试以证明人具有的崇高性的一问就足以在我心里打败很多所谓的文学经典了。
3&4《战友重逢》&《中士还乡》
By 莫言&阎连科
战争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
这两部作品既是我年度的十佳之选,又在题材和内容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所以索性就放在一起说。
两本书实在还有其他一些相似性,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位居国内一线阵容,另外也都有军队作家的背景。然后两部作品都是中篇篇幅,书名中有意思相近的关键字词:战友和中士、重和还,书的内容也都辛辣和直接的讽刺了军d中的某些弊病和阴暗面(莫言的作品更具宏大性,他更多的是表达对战争虚无性的观点)。另外这两部作品因为其敏感性都只能被发表在地区性的文学期刊上。
《战友重逢》相对来说我更喜欢,一是它讽刺的对象更多,笔头剖析的社会现象更深;二是它魔幻的很有在地的中国特色,比如文中有一段关于“阴间军w”的描写,说到中国(军)人死后还要再地下(真的地下)大搞组织串l;三是对于反思战争的宏大命题的个人观点,反对战争文学里中国军人的绝对英雄化描写,反对战争正义性的绝对化表达....尤其想到莫老还是军中作家还敢发表这些观点,就,非常瑞斯拜(敏感的言论也导致了这部作品被多家杂志退稿)。
《中士还乡》更多的是揭露某些军d神话,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欲,有人欲的地方就有败坏。入伍前的憧憬只是憧憬,军d里现实的残酷和荒谬甚至会让你思考生活本本身,男主丢弃虚假的,唾手可得的荣誉后反了乡后俨然一副犬儒做派,动不动就一句“啥都没意思”,另外书中还有一位人物—主角的妹妹,为哥哥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家庭,把人生意义活在了哥哥的身上,这两个人物不禁又让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活着?为己活到心灰意冷还是为人活到没有自己?。阎lk的写作技巧确实可以,延宕的叙事让你觉得故事情节很抓人,不知不觉就读完了整部作品。
5.《亚述》
By泽内达·拉戈津
国恒以弱丧,独亚述以强亡。
一本亚述学界老掉牙的著作,百年后却得以在国内出版,观点老化、理论过时是前话,但这本书填补了国内亚述学研究领域出版的空白就有点扎心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对于想系统了解亚述史,难于或不想阅读外文文献的国人还是有很多帮助的,并且如果你愿意把这本书与《旧约》一起对读的话,那你可能会额外获得一些阅读喜悦。
“闪的儿子是以拦、亚述.......”
—— 《创世纪》10:22
了解闪族人的历史,只知道犹太人、迦勒底人是不够的,亚述人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闪族人分支。
这本可以帮助你大致厘清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三国的历史纠葛。公元前13世纪的两河流域很“热闹”,在巴比伦、赫梯与亚述三国之间拉锯争斗此起彼伏,其中大致的历史走向是:古巴比伦是被赫梯灭亡的,亚述的蛰伏与发展最终又把霸权从赫梯人手中夺过来,后来新巴比伦国又彻底结束了亚述在两河流域的统治,这两河流域的三国演义可不比咱们的复杂,且时间线拉得更长。
这本书还有一个出彩的地方就是在亚述政治史的论述上,要知道亚述帝国的崛起与它学习赫梯人军国体制的做法关系密切,这本书在这方面就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但是想要更好的了解亚述帝国从无到有的过程,还需要结合阅读赫梯史,说到赫梯史,那就是国内另外的研究空白领域了。
6.《鸟道》
By周梦蝶
建议背诵全文
如果学生时期课本上的现代诗多是周氏的,估计就愿意背了。
诗读的少,现代诗读的更少,中国人写的现代诗读过的少之又少。
但我发现好诗确实能让人享受,试节选一段我很喜欢的《摆渡船上》:
“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
无尽在,无尽在我刹那生灭的悲喜上。”
我不会评价诗的好坏,我只是觉得写得太好了。
书里辑选的诗很“活”,特别是再结合周梦蝶活着的一生来看,就觉得文学作品或者文学家本身就应该具有这般不同寻常的生命力。
7.《推销员之死》
By 阿瑟·米勒
“父”与子
个人21年度犹太作家著作阅读序列中的最爱。米勒特别擅长构建这样一个空间,一个父子关系充满张力的空间,这在阅读他另外的一部戏剧作品中《都是我的儿子》中也能很深地体会到,米勒笔下塑造的父子间存在的关系张力维持不似《卡马拉佐夫兄弟》中能达到张力破裂—弑父的结果,也不似弗洛伊德主张的俄狄浦斯式的,这种张力更像是一种日常的,会出现在多数家庭中的日常性张力,即父与子总是活在基于对某件事的矛盾,或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压制,让双方总是不能或不愿意去理解对方的生活模式。我一直觉得犹太作家不会受到所说(书)语言、所处时代、所属国家等外部条件的限制,犹太人的民族身份是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抹不掉的“印记”。他们的苦难根源不是离散流浪,而是等待弥赛亚的拯救过程中的不确定感,他们写下的文字就是一部部的家书,在期待“父”神的垂听和拯救。犹太作家所写的故事大多都是关于生活中的苦难,而苦难确实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普遍性经验,这种普世性也让其他民族也能多多少少的感同身受。阅读犹太人的文学作品,就像在这个世界的任意的某个角落重新活了一遍,去年读辛格有这种感觉,今年读贝娄和罗特也有这种感觉,但是米勒却让我有这种感觉最深。
8.《土生子》
By 理查·赖特
黑人是人还是个社会问题
美国黑人“抗议文学”先锋作品。这部作品还向美国文学界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黑人是人还是个问题?这一问题在美国文学界,特别是美国黑人文艺复兴后的黑人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吵,并形成了观点对立的两个派别。美国黑人女作家hurston就发出了对“抗议文学”的抗议,她以作品《他们眼望上苍》作为回应,认为黑人首先也是人,他们不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存在于世。而“问题派”却支持赖特的观点,用文学叙述生存难题,引起美国社会对非裔生存困境的重视。于我而言,《土生子》这部作品是打开我美国黑人文学,乃至黑人非裔文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他让我知道在20世纪的美国,有很多黑人用笔和纸在与压迫他们的人事物作斗争,他们同样的20世纪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的严肃文学,尤其是小说,他们为后来的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打好了坚实的地基,培养了创作环境,让黑人意识到他们也可以用文字的力量描述和摆脱缠在他们脖子的沉重锁链。
9.《时间与自由意志》
By 柏格森
审美不会提高,只会改变
又是一本被现在学院生认为理论过时的哲学著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留下了很多的学术遗产供后人使用,“绵延”一词就经久耐用,创作《伦理与无限》一书的作者列维纳斯就把柏格森视为自己的哲学导师之一,其各种著作包括《时间与自由意志》是他自己常读常看的案头书。
于我来说这本书在审美和美感定义的指向让我对“美”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欣赏艺术品?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艺术具有暗示性,柏格森认为艺术家把我们带到情感的领域,情感所能引起的观念越丰富,欣赏者就越能进入到艺术家营造的无以界说的心理状态中,进而从艺术家的意识中更深刻的看到艺术品的美。
哲学不是生活所必要,是需要。
10.《托尔斯泰传》
By 艾尔默·莫德
中文世界已出版的最好的托翁传记
托尔斯泰生前唯一认证的个人传记,这部传记的英国作者与他的妻子不但与托翁私交甚笃,还致力于向英国读者译介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作品的内容并非是在粉丝滤镜下写出,其中包括家庭矛盾、与屠格涅夫在交往上的龃龉等事件上都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写。我平时自诩最爱的作家就是托翁,所以只读他的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了,现在就想去更全面的了解每部作品背后的创造动机和创作背景,全书读完之后做了大量的笔记,虽然一时不能全部消化,但收获巨丰。
托翁认为不要抽象的了解世界,要调动你的全部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劳作,去写作,去爱,去“犯罪”再去悔过,去思考问题到沾染头疾都是你了解这个充满纷杂信息世界的方法,总之你不能满足于那外人强加给你空洞抽象的“现实规律”。你不能用暴力抵抗暴力,但你可以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抵抗诸般的二手“真理”。如果你潜入托尔斯泰搭建的文学世界久一点,或许你就能忍受住这个老头一大堆的道德说教,甚至还会成为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者。
另中文版译本能出版也是经历了很多磨难,从抗战时译稿流失,再到国内十年浩劫导致译稿二次被破坏,译者宋蜀碧女士与徐迟先生克服了很多不可想象的来自精神交困和时代背景强加给他们的困难。
是一套宝贵的书,是一套不可多得的书。
-
wingsh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2-04 06: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