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自助、学习与思考
[标注] 【名词解释】
相对于移情性神经症患者而言,自恋人格及自体疾患者通常难以与治疗师建立传统意义上的分析关系。尽管从表面上看他们可能与现实保持接触,具备一些基本的自我功能,能够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与社会,甚至非常善于语言表达,但他们却常常沉浸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中,或者沉浸于完美、自大的自我感受中,或者沉浸于对完美客体的卑微的依附感中,以至于分析师以及分析性的话语对他们来说似乎都不重要。
自体疾病患者尽管会在治疗或分析关系中产生移情,但这种移情却明显有别于移情性神经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移情(这种移情常常是针对外在于患者自己的某些个独立的对象或客体的),而是针对那个养育他(她)的母体——自体客体——的移情。 【力比多是英文libido的中文译音,其基本含义是表示一种性力、性原欲,即性本能的一种内在的、原发的动能、力量。关于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不少论述】
自体心理学取向的分析家认为致病的俄狄浦斯情结发源于俄狄浦斯期的自体-自体客体障碍,在性欲和攻击性之下还有一层抑郁和弥漫的自恋愤怒(narcissistic rage)。因此,在分析中不仅要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本身,还要在下一阶段,或同时地(逐步把重点转向)关注隐藏的抑郁和俄狄浦斯期自体客体失败。 有问题的自体客体孕育了儿童期的障碍性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狭义的自恋人格障碍的分析,我要强调的是通过在移情中对个体早期(archaic)创伤性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重新激活与分析,来让个体重新体验早年的无力感(lethargies)、抑郁和愤怒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如上所述,所有受到正确指导的针对俄狄浦斯神经官能症的分析最终都会揭示由俄狄浦斯期自体客体的失败所导致的抑郁和弥漫性愤怒的存在。但是对于自恋人格障碍的个体来说,童年早期和最早期类似经验的重新激活必须长期占据分析的中心位置。如果患有严重自恋人格障碍的患者具有不一致或虚弱的自体,这就要求在治愈过程中面对最早期的无力感和愤怒,那么这些早期的经历将在精神分析情境中被激活并解决。此处需要补充的是,这些原始的体验在移情关系中往往是以叠合(telescoping)的方式出现的,一方面是早期的需求以及对需求挫折的早期反应(例如对原始融合的需求、原始形态的愤怒和无力感),另一方面是后续发展阶段出现的类似的需求与挫折反应(例如希望通过完美的共情获得亲密感,以及共情反应不完美时的失望感)。 尝试引导个案分析古老创伤是错误的。分析中移情关系应该复苏的,是第二次尝试所抵达的那个转折点,即自体重新要求自体客体对其进行统整性回应(cohesion-firming responses)的时候。此后的修通程序将最终对自体疾病有真实的疗效,也就是说他们将建立一个结构化的完整的自体。 我对自体的“治愈”抱有信心,我相信人格结构的完整性永远是心理健康的人格核心的最好的定义。 【客体爱object love,也叫客体投注,object cathexis,俗称“依恋”】 虽然生殖性与明确的客体爱的能力的获得是许多,或者是绝大多数令人满意的、有意义的生命的要素,但也有许多美好的生命,包括历史记载的最伟大和完满的生命并非依靠异性恋-生殖器的性心理组织(psychosexual organization)而存活,这些生命最主要的情感也没有投注在明确的客体爱上。 自体的脆弱现象:自恋伤害 对于自体疾患的病人而言,自体的统整与巩固,是最根本而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来自周围外在客体的沟通,常常敏感于客体的表达中,其中所包含的对其自体的指涉内容;而当对方的言语表达中若包含了负向的、不赞成的、或甚至是忽略的评价,这样的言语沟通很可能就被感知成一种自恋伤害。尤其当他们的自体整合度降低,或是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自体伤害,这种时刻的自体更容易于脆弱、崩溃,或招致自恋的伤害。 因着这种自恋伤害倾向,我们的病人在外在现实之中,很容易逐渐累积巨大的自恋伤害,并且导致整个人的活力下降,或甚至最后因着这种慢性的自恋暴怒,造成各种人际关系的困难。病人既然因着与客体的关系而招致各种自恋伤害,所以他选择在内在心理现实中与客体保持距离,切断与客体的实际连结,并否认对客体的重视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