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荆公大家,野老狐精
文/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王安石是个“妖人”,民间典籍称之为下凡的獾子精。
他的“妖”表现在诸多地方,比如说独特力行,不修边幅,哪怕当了宰相,依然一副邋遢模样。
他涉猎广泛,除了四书五经,农林工商各类学问也不在话下。
至于文学创作,更是不在话下,既有让杨万里称作“早餐”的绝句,还有让苏轼叹为“野老狐精”的妙词,更有让他入选“八大家”的游记短论。
王安石十七岁跟随父亲远游,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四十九岁拜相,主持变法,出台了一系列颠覆北宋“祖制”的新法改革,将大宋江山折腾得惊天动地。
新法持续了四年,终于顶不住守旧大臣的反对,被迫停止,王安石被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皇帝起用,旋即又被罢免。
这一次,王安石心灰意冷,回到了江宁老家,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途经瓜州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到江宁,他居住在一个叫做白塘的地方。
他在这里修池筑室,建起一座“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著作、归隐、耕种,编写传达思想的《字说》。
他曾放言,能懂《字说》的人,“则于道德之意已十九矣。”
但实际上,这本书并不是一般解说文字的书,而是倾向于宣扬先王的道德,解字也多是牵强附会、主观臆断,以至于不能自圆其说。
但由于王安石的身份使然,这本书影响极大,也闹过不少笑话。
比如说,有人曾问他,“霸”上面为何是个“西”字?
王安石解释说,《礼记·乡饮酒义》云: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商而盛于西北,因此,天地以肃杀为心,金秋之时,西风袭来,万物凋零。又据阴阳五行之说,西方为金,此乃兵象。自古以来,诸侯立国,或王道或霸道,都不免征讨侵伐之事,而霸道,则是专以力与刑得天下和治天下的。
王安石滔滔不绝,数百余言而意犹未尽,总之是“霸”字必然从“西”字而来。
另外一个人则说,“霸”字上面不是“西”,而是“雨”。
王安石却脸不红心不跳,继续解释,上面是“雨”字也好理解嘛,比如及时雨之润育万物也。所谓“霸”,不过是作人主的担忧天下之人陷于不仁不义,所以解民倒悬,救民水火,加之以威,示之以恩,此犹干旱而施之雨也。”
王安石本要继续阐述下去,但两人却已经感受到他的狡辩之功,赶紧告辞而去。
期间,王安石除了编著《字说》,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写诗。
每有新作,造语用字,浑然天成,雅丽精绝,脱尽流俗。
有一次,一位叫做薛昂的本地秀才,于雪天拜访。
两人迈步后园,见到梅花盛开,王安石诗兴大作,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薛昂听罢,大喊“好诗”。
王安石问他好在何处。
薛昂说,我们是闻着梅香,才因香气而寻见梅花,故此有“为有暗香来”字说。至于说“香”前著一“暗”字,更是妙之又妙。大人先写看见雪,又断定不是雪,而是梅。原来是有“梅香”飘来;所以“暗香”者,乃梅香清淡,其味似有若无,不易被人觉察。此诗层层转深,读时也当如剥笋,层层解析,方可得其奥妙。
王安石赞叹他聪明敏悟,解出了诗中妙处。
后来,薛昂在王安石的推荐下,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做了翰林学士。
后来,他还在江宁做了知府。
但有人却说他是因为拍王安石的马屁,才得以平步青云的。
而苏轼的仕途,却差点儿因为王安石,跌入云端。
两人的第一次交锋,是在嘉祐六年。
当时,苏轼参加科举考试,因“文义灿然”,受到众人追捧。
但王安石却认为,苏轼的文章类似于战国时期的文章,如果自己当考官,必定不会录取。
两人的第二次交锋,是在熙宁二年。
当时,王安石受命进行变法,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
他向神宗建议,废除诗、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
苏轼听说后,立刻上表反对。
王安石大怒,向神宗皇帝表示:“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
苏轼因此被罢免。
两人的梁子由此结下。
后来,民间流传了诸多苏轼和王安石互相揶揄嘲讽的故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诬陷,被逮捕入狱,甚至要被沙头。
此时,除了他的弟弟苏辙为他奔走求情,朝中没有一人为其辩护。
倒是此时已经罢相身处江宁的王安石,在得知此事后,上奏神宗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由此,为国家保住了一位人才。
元丰三年,苏轼奉命从黄州调往汝州。
途径江宁时,苏轼专程前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听说苏轼要来江宁,马上赶到渡口与苏轼相会。
两人在江边煮酒和诗,通宵达旦,畅谈甚欢。
之后,王安石、苏东坡天天出游,或观赏山川美景,或谈论古今文字。
临别时,王安石为苏轼诵读了近作《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他借诗释放了与苏轼彻底和解的诚意。
同时,他还劝说苏轼在江宁秦淮河畔卜居,彼此为邻,日日相从。
苏轼十分感动,写了《次王荆公韵》作答,其一如下: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两人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清人蔡上翔对王、苏二人的有请,曾发出感慨:“以两公名贤,相逢胜地,歌咏篇章,文采风流,照耀千古,则江山亦为之壮色。”
两年后,王安石郁然病逝,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此时,正在汴京任中书舍人的苏轼,奉命起草《王安石赠太傅救》。
他在敕文中对王安石赞曰:“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稀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