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的闲话北京-戒台寺
戒台寺坐落在北京西山的马鞍山中,一座小山,距潭柘寺几公里,名声很大。多年前初秋,携友寻秋,至戒台寺,游人很少,一处幽静之地。
寺始建于隋朝,原名慧聚寺,辽建坛,以后各代均开坛传戒,故又名戒坛寺。寺以辽代汉白玉戒坛著称,与浙江杭州昭庆寺、福建泉州开元寺的戒坛并称三大戒坛。受戒是僧人的一种仪式,也是身份的认证。朝廷授权,因修行学识的高低分别授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具足戒可修罗汉果,菩萨戒可修菩萨果,进一步即可成佛。戒台寺可授菩萨戒,是授佛门最高等级戒律的学府,故被称为“天下第一戒坛”。
戒台寺保存有辽的石柱经幢,字迹已模糊,甚难辨认。还有一块金代石碑,碑面几乎风化,字迹全无。驻足其前,古意黯然,欷吁不已,唯石头可以千古,依附于石头的终非石头本身,不朽难说。
寺里有两座辽代砖塔,为建坛高僧法均的衣钵塔和墓塔。一座被松树环抱,八角密檐七级浮屠,成“松抱塔”一景。一座八角密檐五级砖塔,周边遍植丁香树,掩映其间,古朴庄严。二塔看上去敦实稳重,没有辽塔的挺拔峭峻,可能是墓塔的关系。
与千年古寺最匹配的应是山门前的那棵槐树,建寺所植,或为唐槐,许是辽槐。老树横劈,遒劲苍莽,新枝茂盛,葳蕤清新,四周遍挂红绸黄缎,亦已是神树。
在北方,古代有在院内或门前种槐的习俗,多是孤植,或三五株,是民间神树,非字形上的鬼木。传说中著名的南柯一梦,是在槐树下做的梦。神话中牛郎织女,在老槐树下成婚,老槐树是证婚神。历史中,山西人移民,折枝别离故土,折的是洪洞老槐树的枝桠。《周礼》记载:“秋取槐,檀取火”,可见钻木取火用的也是槐木。曹植在《槐赋》中咏之,“羡良木之华丽,爱获贵于至尊”。苏轼在《三槐堂铭》里赞其“郁郁三槐,惟德之符”,故槐树在北方有着特殊的地位。现“天下第一槐”在河北邯郸涉县固新村,有着两千多年的树龄。
秋意在槐树上不明显,戒台寺以古松驰名。进得山门,凤尾松,油松、白皮松郁郁苍苍。唐代的白皮松名“九龙松”,辽代的油松称“卧龙松”、“自在松”“抱塔松”,元代油松为“活动松”,形态各异,姿势奇绝,为山寺增幽,却难觅秋韵。
有机缘觅得清代曹寅一诗,《马上望戒坛》:
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
据此相看如一梦,因缘还欠戒台松。
不经意间,秋风吹过,眼前一亮,两棵近千年的银杏树,一树夏末,绿意淡淡,一树初秋,新黄闪闪,满满是秋天的炫丽。
秋已找到,友却走散,我心不急,独自散步至戒坛,坐在大殿的一隅,静静地等候,因缘还欠一戒坛,相信能够等到。
三层汉白玉戒台泛着微微的青光,精美的雕刻在午后的阳光里折射着安宁庄严,间或进来一个善男信女,或注视,或磕头,或转坛,谨慎虔诚。
我半昏半醒,只能看到一联:天朝法雨,莲台占尽四时春。总感觉那里有点不妥,佛地为何要占尽四时春天?由戒而定而慧,顺其自然难道不是佛家之最高境界?恍惚中有问有答。
问:不吃肉,不喝酒,如今能持否?
答:能持。
去年来时,中午免费吃斋,今年却要每人收费二十元,戒台寺作为十方丛林,似乎不合佛规,略微有点小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