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歌劇史(第一章:導言——唱詞與音樂)

一部歌劇史 A HISTORY OF OPERA
作者:卡羅琳·阿巴特(Carolyn Abbate)、羅傑·帕克(Roger Parker)
翻譯:譚譚(譚爍)
第一章 導言
歌劇是一種戲劇性呈現,其中大多數(或全體)演員會以歌唱形式演繹,且歌唱會佔據大部分(或整場)演出時間。由此顯然可見,歌劇非現實本真的反映,而且在其400年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常被認為帶有異域風味並能給人一種奇異之感的。此外,歌劇製作幾乎總是耗資龐大——龐大到荒誕的程度,觀看歌劇也花費不菲,而史上還從未有哪個社會在持續承擔歌劇極高昂成本的同時還不覺得吃力的。那麼,為什麼竟會有如此多人深愛歌劇?為什麼他們願投入一生——或演、或寫、或看——歌劇呢?為什麼有些歌劇迷們為了一部新製作抑或是為了聆聽某位喜愛的歌手,而不惜萬里迢迢,花上一大筆錢,只為享有一絲稍縱即逝的優先權?而且,為什麼歌劇這種古典音樂體裁仍能俘獲大量新觀眾,且不論在過去約一個世紀裡,那本如其生命之源、汩汩而出的新作品,如今乾涸得只如一縷水線?
這些問題,主要與歌劇現狀相關,即與“21世紀之初歌劇已變為何物“相關。接下來我們將會有大量篇幅探討歌劇的歷史,探討400年歷程裡歌劇發展的軌跡,不過,現時的情況——即歌劇至今對世界各地觀眾的持續影響,也是本書關注的重點。我們的目標正是為了了悟這一藝術形式——它最流行、最經久不衰的作品幾乎都寫成於歐洲,且寫成的年代距今久遠,因而孕育它的,是大大有別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環境。可是,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它那股攫取人心的力量——它在我們當今生活中所產生的意義——依舊是實實在在的。歌劇能帶給我們身體上、情感上、以及智性上的改變,我們想一探究竟。
唱詞與音樂
人們常說,歌劇這一本質為歌唱的戲劇,少不了唱詞與音樂之間的比拼,此點雖只是臆想,卻已有整齣整齣的歌劇專以此為題材,其中一個較為出名的例子(至少史書如此記載)是安東尼奧·薩列裡(Antonio Salieri)的小型喜劇《音樂在先,唱詞在後(Prima la musica, dopo le parole / First the Music, Then the Words)》,該劇於1786年在維也納美泉宮富麗堂皇的橘圓殿(一座高規格的溫室植物園)首演。其劇情大意是:詞人和作曲家必須在四天之內完成一部歌劇,但詞人心有怨言,覺得讓他編撰文字去填充事先寫好的音樂是對他的不敬;作曲家則回擊道,詞人的焦慮微不足道,因為沒有人會在乎唱詞如何。二人爭議之基點——即唱詞與音樂之衝突,在歌劇史上多次被用作素材,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隨想曲(Capriccio)》即為一例。這部歌劇首演於1942年(德國史上最黑暗的年份之一),首演地在慕尼黑國家歌劇院,其劇情圍繞著這一相同主題,只不過透出一股更加厭世的氣息——而這亦不難理解。
單從表面看,詞、曲二者競爭不休的狀態或許令人感到奇怪:畢竟唱詞負責講述故事大意,而音樂是為故事賦予衝擊力並烘托氛圍的。詞人和作曲家都需要對方,並且一貫如此,儘管他們偶有意見分歧,而這點不足為奇(一方面的原因是,作詞與作曲的職業聲望在歷經數百年後已大為不同)。不過,我們只需再稍作努力,即可將詞、曲之間時常緊張不安的對立關係看得更清楚了。劇本的構成至少分為兩個獨立層面:首層是是敘事性的,基本而言是劇情和人物的交代;第二層是以確切的(而且幾乎總是詩意化的)文字來表現首層的敘事。歌劇演出時,敘事層傾向於穩定,而第二層表現性文字則往往極為多變。很少有人認為歌劇的詩體文(也就是劇本文本)是可與精雕細琢、處處懷尊崇之心推敲的文學性文字相媲美的。在此可舉一例,即當代有一場火熱不休的爭論,焦點在是否應該聽翻譯過的、以觀眾母語上演而非原始版的歌劇。那些想聽翻譯版的,實質上爭論的是,劇本首層有關劇情和人物的敘事要比第二層那些散碎的文字重要。而攪合這場爭論更甚的,是另一個實情——這也是薩列裡歌劇中那位作曲家殘酷指出的:為音樂而配的文字,會在……
閱讀全文:一部歌劇史(第一章:導言——唱詞與音樂)
*本文譯自2015年美國出版社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出版的《一部歌劇史(修訂版)》[A History of Opera (Updated Edition)],作者為美國音樂學家卡羅琳·阿巴特(Carolyn Abbate)和英國音樂學家羅傑·帕克(Roger Parker)。